【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无答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无答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03 22:23:15

文档简介

专题九 9.1美苏争锋
【大成目标】(3分钟导解)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美国为独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重点)。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格局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难点)。
【使用说明】
1、课前学生利用20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案部分的知识结构整理,课堂用5分种展示点评。
2、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重难点问题。
3、巩固案利用15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1)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_ _”。
(2)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推行 _。
(3)美苏两国在 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2.形成
(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_ __”演说。
(2)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政治:1947年,_ _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②经济:1947年,__ __提出,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③军事:1949年,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建立。
(3)苏联反击措施[]
①政治:1947年,苏联等九国成立“ ”。
②经济:1949年,苏联等六国成立 ,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军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 ”建立。至此,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消极:美苏冷战导致了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分裂;美苏冷战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如 、 、 等。
2.积极:(1)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和第三世界崛起。
问题探究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问题探究三:两极格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一、选择题
1.(A级)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二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世界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B. 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C. 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 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4.(B级)“马歇尔计划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是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
A. 美苏两大军事集团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
B. 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根源
C. 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D. 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5. (A级)在美苏的“冷战”中,可喻之为苏联的“马歇尔计划”的行动是( )
A. 帮助东欧解放 B. 成立“经互会”
C. 组织“华约” D. 进驻朝鲜半岛
6.(A级)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
A. 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B. 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C. 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 美国居霸主地位,苏联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7.(B级)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的是( )
A. 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B. 镇压各缔约国人民革命
C. 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D. 统一指挥西方国家的武装力量
8.(A级)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 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军事集团
C.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统一集团 D. 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二、非选择题
11.(C级)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46 年秋开始,美国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西欧经济状况又极为严重。… …同时,严重的经济状况又引起社会动乱,法、意、英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法、意共产党威信空前提高。 … … 于是在经过几个月紧张活动后,(美国政府)抛出了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 他(马歇尔)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的响应。他们还秉承美国意旨,决定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前来参加讨论,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这样既可以避免遭致像杜香门主义那样的公开号召意识形态战争的批评,又可以将参加与否的责任抛给苏联。 …… 由于英法建议欧洲各国就各自经济资源提出报告,然后拟出欧洲国家统一的经济复兴大纲,苏联代表认为,这将会要各国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 7 月 2 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这样,欧洲复兴计划成了“西欧复兴计划”。
——以上材料均摘自段炳麟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述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2)评价材料四“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的观点。
【反馈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概括,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阐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基础案(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释疑,5分钟)
升华案(学生分组探究,展示点评,教师点拨,15分钟)
巩固案(独立完成A、B级练习,小组互助完成C级练习,15分钟)专题九 9.2新兴力量的崛起
【大成目标】(3分钟导解)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欧共体的形成过程(重点);理解日本的崛起;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以及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倾听发展中国家的呼声。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史实,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难点)。
【使用说明】
1、课前学生利用20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案部分的知识结构整理,课堂用5分种展示点评。
2、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重难点问题。
4、巩固案利用15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2、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经济一体化
(1)过程:
①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建立__ ______________;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③ 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主要目标: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 、 、 和 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政治一体化
(1)原因:西欧____ ________,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表现: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_ ___________”,奉行___ ____的外交政策,以_ _____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___ _______________”。
③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_ ___”成立,由选民____ ______产生。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__ ____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间的__ ____工作也加快了步伐。
4、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1)对西欧:
(2)对国际格局: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1)把___________作为立国之本,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础,依赖美国保护,发展__ ______________。
(3)重视__ ______。
(4)大力发展 。
2.表现:
3、影响:
(1)对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_ ___的地位,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2)对国际格局: 的局面逐渐形成,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的振兴
1、表现:[]
①农村经济得到 ,粮 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② 和 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③ ______ 总额不断增加;
④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
⑤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
(2)影响:
①中国是 _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 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中国始终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__________,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倡导者: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
3、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 召开的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4、主要内容:
(1)始终奉行__ __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
(2)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 作为重要任务;
(3)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其行动纲领。
5、影响:
(1)标志着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______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
1、战后欧洲为什么会走向联合?简述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
2.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启示?
3.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试分析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选择题
1.(A级)“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 联合抗衡美苏 B.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 摆脱美国的控制 D. 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2.(B级)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
A.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 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
C. 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D. 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B级)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 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 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 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4.(C级)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的根源是( )
A.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B. 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 美苏的衰落 D. 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5.(B级)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税。……西欧共同体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6.(A级)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 )
A. 接受国外大量军事订货 B. 政府推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的封建落后因素
C.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 D. 确立贸易立国思想,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7.(C级)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
A.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D. 中国加入联合国
8.(B级)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共体的形成   B. 中国成为经济大国 
C. 不结盟运动的出现 D. 日本经济的崛起
9.(A级)2005年在对欧洲联盟宪法的公决中,法国、荷兰公民先后说了“不”,这表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停止 B. 欧洲只能实现经济一体化[]
C. 欧洲一体化进程复杂曲折 D. 欧洲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
10.(B级)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B. 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中国的振兴
二、(C级)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开始重新认识战前统制经济时期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战后日本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
重要手段。 此外,这次改革还使国家行政官僚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
立法的实施,大都是由这些经济官僚起主导作用。......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材料四: 表(1-1)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55 1958 1960 1963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产值 173 239 320 431 682 1026 1438 1969 2942 4545 5544
(2)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改革的成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谈谈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经验。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概括,2分钟)
概括70年代以来,哪些政治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基础案(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释疑,5分钟)
升华案(学生小组互助探究,展示点评,20分钟)
巩固案(学生自主完成A、B级练习,互助完成C级练习。28分钟)专题九 9.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大成目标】(3分钟导解)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重难点);掌握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重点)。
【使用说明】
1、课前学生利用20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基础案部分的知识结构整理,课堂用5分种展示点评。
2、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重难点问题。
4、巩固案利用15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
一、别了,雅尔塔
2.苏联解体:
(1)原因: 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改革;
(2)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实行 。1991年底, 发表,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 随之瓦解。
二、鼎足之势话西方
1、表现:
(1)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 ,企图独霸世界;
(2)1993年, 的成立和扩大,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和平与动荡并存
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 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世界形势出现了 、 并存的局面。
表现:
(1)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空炸南联盟。
(2)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
结果:世界格局呈现“ ”的局面, 趋势进一步发展。
1.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谈谈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原因和教训。
2.“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特点是什么?说说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的表现及其原因。
3.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试分析其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
[]
一、选择题
1、(A级)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 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A级)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 动荡的国内环境
C. 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D. 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5、(A级)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发生的相同外因是( )
A. 苏联模式僵化 B. 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
C. 东欧和苏联体制弊端 D.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影响
6、(A级)20世纪后期,对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
A. 欧盟的正式成立 B. 苏联的解体
C. 联合国地位的提高 D. 日本的崛起
7、(B级)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
A.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 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C. 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8、(B级)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
A. 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 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 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 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9、(B级)理论界通常称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交替”主要是指( )
A. 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C. 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D.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10、(B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扩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A.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 群雄并起
C.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出现 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二、非选择题
11.(C级)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趋势特征。
[]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
[]
w【反馈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概括,2分钟)
简述两极格局后国际关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基础案(学生展示交流,教师释疑,5分钟)
升华案(学生分组探究,展示点评,教师点拨,15分钟)
巩固案(独立完成A、B级练习,小组互助完成C级练习,15分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