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21: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二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基础知识
一、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 沈阳(sěn)
B、示范(fàn) 淮阳(wéi)
C、魏国(wèi) 训斥(chì)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二、按照所有拼音填空
1、伯父严sù( )地说:“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到xiōng huái( )( )宽广,知荣rǔ( ),gù( )大局,力争报xiào( )国家,zhèn( )兴祖国。”爸爸听了,zàn( )同地点了点头。
2、对这个问题我一直yí huò( )( )不解,直到看到名师点拨,这道题的思路才逐渐清xī( )起来。
三、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引起事故;闹事。)
B.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振作)
四、选词填空。
1.在沈阳租界,中国巡警面对洋人的汽车轧死中国人的现象,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 (A.训骂 B.斥责 C.训斥)死者的家属。
2.大家只能 (A.劝告 B.劝慰 C.安慰)那个不幸的女人。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 (A.解救 B.拯救 C.解脱)出来呢?
五、句子训练营。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2、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变为“把”字句)
六、词语综合训练。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默默”的近义词是 ,用“默默”可以写成成语:默默 默默 ;“若有所思”词语中“若”的意思是 ,词语的意思是 。这是一个与思考有关的词语,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 。用“若有所思”写一句话。
2、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门前围着一群人。句中与看有关的成语是 ,根据提示,写出不同的看:
(1)聚精会神地看 ( ) (2)恭敬地看 ( )
(3)从低处望上看 ( ) (4)目光迅速地向四周看( )
七、仿写句子。
1、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表示疑惑)
2、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阅读理解
十一、略读分析。
本文通过 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 ,表现了他的 。
十二、深入分析。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能去呢 ”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的回答。
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请给最后一个自然段用“ ”选择正确的词语。
2、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坚定( )( ) 清晰( )( )
崛起( )( ) 欺凌( )(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沉思: 踊跃:
抱负: 铿锵:
4、在租界,中国人就只能被洋人欺负。改为反问句
5、、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作用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6、“ 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这句话的省略号作用是 。
7、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1)从“睁大眼睛”能体会到魏校长_________的心理,“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思来在租界里看到了中国人被洋人欺负,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
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8、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7、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8、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
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
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9、缩句练习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10、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能去呢 ”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呢 ”
体会这2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1、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