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江西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08: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京师之钱巨万,贯(穿钱用的绳子)朽而不可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叠压),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材料描述的这一汉代治世局面出现在( )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文帝、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2.(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
A.吸取秦亡教训 B.减轻人民负担
C.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段话描述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孝文帝改革 D.汉武盛世
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是《史记·平准书》对汉景帝统治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汉武帝实行了现固大一统的措施
5.(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25年
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化的皇帝是( )
A.高祖 B.文帝和景帝 C.武帝 D.光武帝
7.(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西汉文景时期,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这反映了当时( )
A.摒弃秦朝政治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8.(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统一铸币
9.(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秦→西汉 B.西汉→东汉 C.东汉→三国 D.三国→西晋
10.(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你见过微笑俑吗?如图是在汉景帝“阳陵出土文物展”展出的面带微笑陶俑,也许正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幸福,深深刻画在所有人的面孔上。这太平盛世是( )
A.百家争鸣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七国之乱
11.(2022·江西宜春·七年级期末)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的是( )
A.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B.汉武帝大一统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2.(2022·江西九江·七年级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追忆历史,古代西汉政权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13.(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为人物扫描,下列史实与他相关的是( )
人物扫描 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出生农家,早年当过亭长,曾参加项羽设的鸿门宴,全身而退,在楚汉相争中打败对手,登基称帝。
A.打败东方六国,统一全国
B.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C.统一度量衡
D.实施“推恩令”
14.(2022·江西赣州·七年级期末)历史年代计算方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汉朝。这一时间在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15.(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参考答案:
1.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治世的情况,C项正确;秦始皇是秦代的皇帝,排除A项;汉高祖时期西汉经济还处于凋敝的状态,排除B项;材料中的治世景象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D项正确;吸取秦亡教训,属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之一,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文帝),加之以恭俭,孝景(景帝)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与汉文帝、汉景帝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可知这段话描述的是文景之治。选项A符合题意;光武中兴与东汉光武帝相关,B排除;孝文帝改革与北魏孝文帝相关,C排除;汉武盛世与汉武帝相关,D排除。故选A。
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朝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创造出了文景之治,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了现固大一统的措施是在汉景帝之后,故D符合题意。故选D。
5.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化的皇帝是汉文帝。故选B项;A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东汉的,排除D。
7.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采取的治国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根据材料“废除了肉刑等严刑峻法,同时提倡勤俭治国”可知B项正确;汉朝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
8.B
【解析】依据题干“西汉刚建立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B项正确;秦国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币;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盐铁官营,目的是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CD项。故选B。
9.A
【解析】根据题干“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只传到秦二世,就爆发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展开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东汉、三国和西晋,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据材料信息“汉景帝”和所学可知,这太平盛世指的是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项正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在战国时期,且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汉景帝时期的诸侯国叛乱,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C项正确;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发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文帝、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B
【解析】根据“沛丰邑中阳里人”“参加项羽设的鸿门宴,全身而退,在楚汉相争中打败对手,登基称帝”等信息可知,参与鸿门宴并登基称帝的是汉高祖刘邦,他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B项正确;打败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和统一度量衡的是秦始皇,排除AC项;实施“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 100 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200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根据题干“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信息提示,关键词是“共同原因”。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