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堂提升训练 (含解析)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堂提升训练 (含解析)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13: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堂提升训练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据记载,到1948年底,在山东解放区,有2 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 000万亩土地。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  )
A.在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B.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C.解决了全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D.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 “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中的“这一战略行动”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4.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战略决战。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天津条约》、辽沈战役
C.《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D.《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其强调了哪一战役胜利的原因(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8.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9. 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76.7万头,船只8 500只。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  )
A.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10.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1949年4月)
问题 史料中的命令下达后,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 结果如何
11.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战略进攻】
  材料一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伟大的事变”指什么历史事件 为什么说“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历史解释 战略决战】
  材料二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情况(1946年6月至1948年秋)
(2)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哪三大战役
【家国情怀 乘胜追击】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它表达了毛泽东的什么革命精神
答案全解全析
1.C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地将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广大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题干材料就是对这一情况的反映。由此可知,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实行耕者有其田。故选C。
2.B 194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C符合题意。
4.A 回顾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故选A。
5.D 根据所学,《辛丑条约》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北平。D项符合题意。
6.D 依据题干“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与渡江战役有关。D正确。
能力提升全练
7.B 根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因此出现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保卫革命的果实,B正确。
9.C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C正确。
史料拓展全练
10.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素养探究全练
11.(1)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军一定要鼓起勇气,追歼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伟大的事变”指的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2)根据国共双方实力的变化,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做出战略决战决策,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渡江战役之后写的,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是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革命精神,毛泽东激励人民解放军一定要鼓起勇气,追歼国民党的残余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