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13: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历史上册
素养综合检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 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2. 1945年8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这反映了重庆谈判(  )
①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②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
③为实现和平建国带来了曙光
④有效地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或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B.1945年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C.重庆谈判为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D.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4. 1945年,教育家晏阳初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对蒋介石“消灭对手”的所作所为表述正确的是(  )
A.邀毛泽东赴沪谈判以掩盖内战目的
B.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全面内战序幕
C.先重点进攻后全面进攻解放区
D.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进行土地改革
5.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表明当时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
A.破袭战   B.地道战
C.麻雀战   D.运动战
6.“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下列哪一文件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伟大愿望(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资政新篇》
7.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解放战争打响了
D.大决战开始了
8.“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A.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 淮海战役中,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543万人,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76.7万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由这段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共产党的实力远强于国民党
B.人民群众是战争的主力军
C.民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D.陈毅指挥了三大战役
10. 下面是关于一部电影的评论:“这场战役有打有谈,军事较量和政治交锋交错,互为制约。既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大智慧,也刻画了国民党将领傅作义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这次战役的参战部队是(  )
A.东北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
B.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D.中原野战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11.某学校网站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示意图”两张图片。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D.由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12. “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3. 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吟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4.下列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平和平解放
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③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5.下表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1946—1949年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立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材料二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一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准备 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 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如何 (9分)
(2)中国共产党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这次战略转移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某一战略部署,毛泽东做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1)材料一中的“尖刀”指什么 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 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10分)
(3)哪次战役中出现了材料三中的场景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什么意义 (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漫画反映出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D符合题意。
2.A 依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知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毅然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为实现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带来了曙光,①③正确;依据“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可知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②正确。重庆谈判虽然通过了“双十协定”,但后来国民党坚持发动内战,和平建国的希望化为泡影,④错误。故选A项。
3.C 为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是对重庆谈判的作用的评判,故C符合题意;A、B、D均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不符合题意。
4.B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故B项符合题意。
5.D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党中央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故选 D。
6.C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之后,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故选C。
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
8.B 提取题干中的信息“锦州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故选B。
9.C 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区组织出动大量民工、提供物资支援,最后取得胜利,充分说明民心向背是战争成败的关键,故选C。
10.C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武力解放了张家口和天津,最终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11.D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决战时期,发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故D项正确。
12.C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C项正确。
13.B 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项正确。
14.A 北平和平解放是在1949年初;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1949年4月。故选A。
15.C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打败了美蒋反动势力。故选C。
16.(1)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中,国民党占据明显优势。
(2)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以后的战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2)根据材料二并回顾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即可。
17.(1)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 (1)考查的知识点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依据所学回答即可。(2)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毛泽东说“值得”是因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3)与材料三相关的重大战役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