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08: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学习目标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1.掌握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影响。
2.了解北魏建立及统一北方的史实;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影响。(重点)
4.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苻坚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王猛
氐族
4.交战双方:
1.时 间:
6.结 果:
3.主要人物:
8.影 响:
前秦: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东晋:8万
383年
前秦战败
前秦
东晋
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解除北方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5.起 因:
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2.地 点:
7.特 点:
以少胜多
淝水
前秦:苻坚;东晋:谢安
9.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一、淝水之战
战后:
战时:
战前: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问题思考: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民族交融不充分(民族矛盾);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人民厌战
东晋:军民团结一致,坚决抵抗,指挥得当。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凝心聚力,才能一统天下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的 建立和统一 所属民族 统一时间 影响 北魏孝文帝 改革 措施 1.首要措施:迁都 。 2.进一步推行 政策





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①时间:
②民族:
③都城:
4世纪后期
439年
平城(今山西大同)
鲜卑族拓跋部
2、北魏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
东汉末年以来,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如何来管理和统治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呢?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467—499)。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
1、494年,迁都洛阳
1.目的:
2.改革内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
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气候干旱,农业落后
靠近黄河,农业发达
易受强敌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
相对落后
文化先进,数朝古都
迁都洛阳 ----推动改革的深化
经济
军事
政治
文化
(1)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文化落后。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说汉语
比一比:阅读课本P95及材料,看看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穿汉服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改汉姓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材料三
课后活动2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四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通汉婚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出行仪仗图
习汉礼
材料六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选自张金龙: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用汉制
用汉制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学汉礼
民族交融高潮
汉化措施: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 《洛阳迦蓝记》
阅读教材P95及以下材料,思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起到怎样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意义
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所以说孝文帝是鲜卑族消亡的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我们一起
来分享你精彩的见解。
判断的标准: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我来谈谈: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1.经济习俗
2.政治制度
3.思想文化
4民族心理
意义 1.
2.
3.
民族交融
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交融
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2、政治方面
3、文化方面
4、民族心理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汉族人民喜爱。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课后活动1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1)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领悟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北周



西

东晋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 朝
南 朝
魏晋南北朝
民族大交融高潮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朝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1.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D
2. 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
A. 独尊儒术 B. 实行汉化 C. 开发江南 D. 科举取士
B
3. 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4. 2020年底,在洛阳一座春秋时期戎人王级大墓考古中,既发现存在与西北地区戎人丧葬习俗相同的马、牛、羊头蹄殉牲,又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随葬铜礼器、车舆规制等。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民族迁徙中的融合与交流 B.中原文化已被戎人广泛接受
C.戎族文化改变了中原习俗 D.戎人的丧葬习俗已彻底改变
C
随堂检测
A
5.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材料一是中国古代哪个民族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民族:鲜卑族;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重归统一
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