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临泉开学考)读"厄尔尼诺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东部暴雨不断 B.南极大陆冰川融化
C.印度尼西亚发生森林火灾 D.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高三上·开学考)据研究,下图中⑤处海水流通量会受海冰量影响,这会使部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⑤处海冰开始增多的月份最可能是( )
A.4月 B.7月 C.10月 D.2月
5.若图中⑤处被海冰阻塞,会使( )
A.①附近海雾持续时间变短 B.①附近沿岸降水减少
C.⑤西侧附近海平面下降 D.①②两地温差变小
(2022高一下·重庆期末)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天气气候造成影响。下图为2021年10月14-20日的太平洋局部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温度距平指此时温度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图示区域大陆西南岸的洋流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暖流,自南向北 B.暖流,自北向南
C.洋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 D.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7.此时段该海域洋流异常会导致大洋西海岸海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降水增多 B.渔业减产 C.干燥少雨 D.森林大火
(2022高二下·莱西期末)活跃火指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热异常,包括林火、农大、城市火灾等。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活跃火发生与厄尔尼诺、植被覆盖度、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活跃火高密度值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较高的时间段内( )
A.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 B.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
C.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 D.西南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中南半岛和夏季我国季风区易出现( )
A.活跃火增加南涝北旱 B.活跃火增加南旱北涝
C.活跃火减少南旱北涝 D.活跃火减少南涝北旱
(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在高纬度大陆平原地区,如果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会导致滑塌、沉降,从而形成热融湖(下图)。同时因为树根不稳,树木会东倒西歪,形成“醉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热融湖边“醉树”的出现是由于( )
A.水分过多 B.地面沙化 C.湖面缩小 D.地表滑塌
11.解冻层的热量直接来源于( )
A.湖水 B.大气 C.地热 D.冰楔融化
(2022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正常年份P点附近洋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13.厄尔尼诺现象对图中不同地区的影响是( )
A.澳大利亚东岸气候更加湿润 B.南美洲西岸渔业增产
C.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增强 D.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
(2022·西安模拟)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2021年10月14日宣布了拉尼娜现象回归的消息,确定了拉尼娜现象已经产生,今后会不断加强,将在2021年底前达到强度峰值,这将引起全球各地气候异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能正确反映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的环流情况的是( )
A.
B.
C.
D.
15.拉尼娜现象会使我国冬季天气( )
A.偏暖、偏湿 B.偏暖、偏干 C.偏冷、偏湿 D.偏冷、偏干
16.(2022·金山模拟)下图为“某沿海地区甲处海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若甲处位于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鱼类大量死亡 B.表层水温异常偏低
C.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 D.沿岸暴雨频繁
二、综合题
17.(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2016年3月15日,应越南政府请求,我国云南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开闸放水,以缓解旱情。
材料二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和湄公河径流量图。
(1)指出湄公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变化特点和原因。
(2)简述这次旱情对湄公河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该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被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明甲处垂直补偿流的成因。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乙地附近气候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19.(2022·湛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与研究。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
比较图中甲海域与乙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20.(2022高一下·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南太平洋图及①、②两点附近海水等温线分布图。
(1)据图判断①、②两点附近洋流性质 ,并用箭头分别在①、②两点附近海水等温线分布图上表示洋流方向 。
(2)判断正常情况下甲、乙两点的海水温度高低 ,并在下面用四个箭头表示出甲乙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热力环流 。
(3)如果①处洋流势力加强,对乙处沿海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21.(2022·龙岩模拟)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下图),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太气、海洋在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
(1)用箭头画出图中大气、海水环流方向,用图例标出云雨区,写出海水的性质(冷、暖)。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推测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干燥,容易诱发森林大火,A错误,C对。和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关系不大,B错误。秘鲁沿岸地区降水增多,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答案】2.C
3.B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的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大气降雨将空气中的水分输送到海洋,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是通过③蒸发和④降雨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C
3.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陆地径流不断向海洋送水,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
故答案为:B。
【答案】4.C
5.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4.图中⑤处的海冰主要来自南极冰盖的融化解体,该处海冰迅速增加的月份应为气温升高时期,10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开始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气温开始升高,南极冰盖边缘冰川开始解冻形成大量海冰(浮冰),海冰随风和海水运动汇集到⑤处所在的西风漂流,因此⑤处海冰开始增多,C符合题意;4月南半球降温,南极冰盖扩大,浮冰产生量较少,7月气温低、南极冰盖大,当浮冰产生量少,2月⑤处气温和水温最高,浮冰大量融化,浮冰数量不会开始增多,排除ABD。故答案为:C。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图中⑤处被海冰阻塞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则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CD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①附近海雾持续时间变长,A错误;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减少,①附近沿岸降水减少,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6.C
7.A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6.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大陆为南美大陆,大陆西南岸盛行东南方向的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ABD错;寒流流经的温暖海区,易形成海雾,C正确。故答案为:C。
7.从图中看,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比同期多年平均值低,大洋东海岸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大洋西海岸海域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A正确;降水增多,不易出现森林大火,大洋西海岸没有著名渔场,渔业受影响较小,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8.C
9.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 含义: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
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影响:①东太平洋:冷水性鱼类死亡、鸟类死亡或迁移;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②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
拉尼娜现象 含义: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影响: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但它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小。
8.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活跃火发生时期正值旱季,且气温高;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北半球,中南半岛太阳高度角变大,温度升高,降水少,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季,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C正确。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是在6月;江淮地区7、8月份进入伏旱期;西南地区雨季10月份基本结束,ABD错误。故答案为:C。
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将减弱,中南半岛降水减少,气候干热,活跃火增加,CD错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使我国南方出现涝灾;北方地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D
11.A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滑体上的树木向滑动方向倾斜,叫做醉汉林此后滑坡非常缓慢,甚至数年,十多年停止滑动,倾斜树木上部向上直长,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树干称为马刀树。
醉汉林是新滑坡整体、慢速滑动的标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体碎裂,滑体上的树林会发生东侧西歪,乱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汉林。直线型滑动面,醉汉林向滑动方向倾斜,圆弧型滑动面,由于转动滑移,使醉汉林向坡上(与滑坡方向相反)倾斜(仰斜)。
10.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导致地表滑塌、沉降,从而使得树根不稳,树木东倒西歪,形成“醉树”,D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醉树”的出现是因为水分过多,地面沙化,或湖面缩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从图中可以看出解冻层靠近热融湖,湖水为其提供热量来源,A正确;解冻层位于热融湖下面,并没有与大气接触,其热量直接来源不可能是大气,B错误;地热来自地球内部,图中解冻层下面还有永冻土层,其热量直接来源也不可能是地热,C错误;冰楔融化会吸热,不会为解冻层提供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的地理意义有如下:1、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海水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3、洋流对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会给航运带来威胁。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12.读图可知,正常年份P点附近由于信风影响,表层海水被信风吹离岸边,底层海水上来补偿,形成涌升流,由于底部海水水温较低,并且该洋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形成秘鲁寒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涌升流势力减弱,沿岸受水温较高影响,降水增多,而澳大利亚东岸地区则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因此A错误;南美洲西岸由于涌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水温环境发生变化,渔业减产,B错误;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减弱,C错误;太平洋东赤道海域的涌升流将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带至水面,大气与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涌升流开始减弱,由此减少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30%至80%的交换率,因此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使得冬季洋面上形成了更加明显的低压,增大了与内陆亚洲高压的气压差,从而增强了冬季风的影响,增大了寒潮的影响。
14.材料指出“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的现象”。所以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温度低、西部温度高,因此东部为下沉气流,西部为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向是东风,CD错误;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应与风向一致,A错误;美洲大陆的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带走,大洋东岸海水上升,B正确。故答案为:B。
15.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冬季海洋气温本来就比陆地高,这样一来更加大了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使得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使我国东部地区较往年偏冷、偏干,极强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寒潮等气象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A.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上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鱼类会增多,A不对。
B.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此现象出现时表层水温异常偏低,B对。
C. 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会导致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与拉尼娜现象相反,C不对。
D.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偏低,海洋上空气流下沉,沿岸降水会减少,D不对。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等温线判定洋流性质、流向及名称
内容 方法 图示
判断
性质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确定
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判断
名称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17.【答案】(1)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原因:冬季(12月~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温度低,降水少,上游山区封冻,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气温升高,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雨季(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夏汛
(2)湄公河下游河段流量减少,流速变缓和水位下降;会导致含沙量减少,湄公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会引起海水入侵,水质变差,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变差等
(3)有利影响:河流汛期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河流的泛滥为中下游沿岸提供肥沃土壤。不利影响:冬季(冬春季)缺水严重;雨季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详解】(1)注意关键词“主要补给”,读图可知,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有雨水补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的变化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径流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季节该区域盛行东北风,降水较少,同时,上游地区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少;在4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小峰值,该季节气温回升,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到8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大峰值,该季节正值东南亚地区的雨季,该区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雨水补给量大,形成夏汛。(2)该题属于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分析。此次旱情导致湄公河下游流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海水入侵加剧,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同时,生态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3)河流对农业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作答。积极影响方面:河流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同时河流泛滥也为下游地区带去了肥沃的土壤。消极影响方面:该地河流依赖雨水补给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主要与气候有关,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变率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因此雨季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旱季缺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点评】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因素有:
1、河流补给(气候:降水量多少);
2、地形(平原、盆地);
3、流域面积大小;
4、支流多少;
5、蒸发量的大小;
6、植被覆盖程度。
18.【答案】(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受寒流影响,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域受暖流影响,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近海平面附近气流自东向西流,高空气流自西向东流,从而形成顺时针方向的沃克环流。
(2)甲处盛行东南信风,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向大洋中心流动;深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沿岸上升补偿流。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平面温差减小;乙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为秘鲁寒流,受寒流影响,下垫面冷,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对应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域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暖流影响,下垫面气温高,垂直方向上,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对应高空形成高压。气流从高压指向低压,近海平面气流自东向西流动,高空气流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2)结合所学可知,甲处盛行东南信风,对于当地海岸来说,该盛行风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风吹拂离开海岸,向大洋中心流动,深层海水上泛,上升补偿表层海水缺失,形成沿岸上升补偿流。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的秘鲁寒流处异常升温,寒流减弱,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平面温差减小,乙地下垫面热量不足,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因上升气流不足或受下沉气流影响,乙地多晴朗天气,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19.【答案】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日本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了与海洋的水热交换。
20.【答案】(1)为寒流;为暖流。
(2)甲地水温高;乙地水温低;
(3)乙地气温降低,更加凉爽;降水更少,气候更干燥。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处为秘鲁寒流,②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洋流的流向,所以①、②两点洋流流向如下图所示:
(2)正常情况下,乙地受寒流的影响,水温较低,甲地水温较高;甲地水温较高,为上升气流,以及水温较低为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由乙地吹向甲地,高空气流由甲地吹向乙地,如下图所示:
(3)①洋流势力增强,从海洋深处带来的冷水更多,会导致乙地海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乙地近海面气温降低,下沉气流增强,降水更少,导致气候更加干旱。
【点评】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21.【答案】(1)标出大气环流方向标出大洋环流方向云雨区;海水的性质(冷、暖)。
(2)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等。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相对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相对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易形成云雨区,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的水平流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环流由此形成。读图,结合洋流分布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原因是该地区受信风(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被吹走,下层较冷的海水上翻形成,上层较暖海水在信风的吹拂下进一步向西流动,形成海水环流。如图: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说明海水上翻作用加强,带来更多的有机质,会使得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会导致大气环流加剧,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气流下沉加剧,高压加强,气候的干旱程度加剧。
【点评】南半球低纬地区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性洋流转变为暖性洋流,这种现象长时间维持就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测试(A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临泉开学考)读"厄尔尼诺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澳大利亚东部暴雨不断 B.南极大陆冰川融化
C.印度尼西亚发生森林火灾 D.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答案】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所以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地区气候干燥,容易诱发森林大火,A错误,C对。和南极大陆的冰川融化关系不大,B错误。秘鲁沿岸地区降水增多,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东南信风减弱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
(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C
3.B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的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能输送给大气。
2.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大气降雨将空气中的水分输送到海洋,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是通过③蒸发和④降雨来实现的。
故答案为:C
3.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陆地径流不断向海洋送水,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
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开学考)据研究,下图中⑤处海水流通量会受海冰量影响,这会使部分地区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⑤处海冰开始增多的月份最可能是( )
A.4月 B.7月 C.10月 D.2月
5.若图中⑤处被海冰阻塞,会使( )
A.①附近海雾持续时间变短 B.①附近沿岸降水减少
C.⑤西侧附近海平面下降 D.①②两地温差变小
【答案】4.C
5.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4.图中⑤处的海冰主要来自南极冰盖的融化解体,该处海冰迅速增加的月份应为气温升高时期,10月份太阳直射点南移,开始直射南半球,南极地区气温开始升高,南极冰盖边缘冰川开始解冻形成大量海冰(浮冰),海冰随风和海水运动汇集到⑤处所在的西风漂流,因此⑤处海冰开始增多,C符合题意;4月南半球降温,南极冰盖扩大,浮冰产生量较少,7月气温低、南极冰盖大,当浮冰产生量少,2月⑤处气温和水温最高,浮冰大量融化,浮冰数量不会开始增多,排除ABD。故答案为:C。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若图中⑤处被海冰阻塞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则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大,CD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①附近海雾持续时间变长,A错误;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减少,①附近沿岸降水减少,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重庆期末)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天气气候造成影响。下图为2021年10月14-20日的太平洋局部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温度距平指此时温度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图示区域大陆西南岸的洋流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暖流,自南向北 B.暖流,自北向南
C.洋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 D.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7.此时段该海域洋流异常会导致大洋西海岸海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降水增多 B.渔业减产 C.干燥少雨 D.森林大火
【答案】6.C
7.A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②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以及上升补偿流附近,底层营养物质上涌,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③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且节省燃料;寒暖流相遇附近海雾较多,北极地区的冰山随洋流南下,都会影响海洋航行安全。④对污染物的影响:一方面加快了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污染物的影响范围。
6.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大陆为南美大陆,大陆西南岸盛行东南方向的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ABD错;寒流流经的温暖海区,易形成海雾,C正确。故答案为:C。
7.从图中看,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比同期多年平均值低,大洋东海岸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大洋西海岸海域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A正确;降水增多,不易出现森林大火,大洋西海岸没有著名渔场,渔业受影响较小,BCD错。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莱西期末)活跃火指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热异常,包括林火、农大、城市火灾等。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活跃火发生与厄尔尼诺、植被覆盖度、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活跃火高密度值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较高的时间段内( )
A.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 B.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
C.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 D.西南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中南半岛和夏季我国季风区易出现( )
A.活跃火增加南涝北旱 B.活跃火增加南旱北涝
C.活跃火减少南旱北涝 D.活跃火减少南涝北旱
【答案】8.C
9.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 含义:在秘鲁寒流流经海岸附近,圣诞节前后有时海水明显变暖,同时突降大
雨,当地海鸟结队迁徙。影响:①东太平洋:冷水性鱼类死亡、鸟类死亡或迁移;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②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释放、延缓全球变暖。
拉尼娜现象 含义: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影响: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但它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及威力比厄尔尼诺小。
8.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活跃火发生时期正值旱季,且气温高;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北半球,中南半岛太阳高度角变大,温度升高,降水少,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季,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C正确。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是在6月;江淮地区7、8月份进入伏旱期;西南地区雨季10月份基本结束,ABD错误。故答案为:C。
9.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将减弱,中南半岛降水减少,气候干热,活跃火增加,CD错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使我国南方出现涝灾;北方地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A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在高纬度大陆平原地区,如果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会导致滑塌、沉降,从而形成热融湖(下图)。同时因为树根不稳,树木会东倒西歪,形成“醉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热融湖边“醉树”的出现是由于( )
A.水分过多 B.地面沙化 C.湖面缩小 D.地表滑塌
11.解冻层的热量直接来源于( )
A.湖水 B.大气 C.地热 D.冰楔融化
【答案】10.D
11.A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滑体上的树木向滑动方向倾斜,叫做醉汉林此后滑坡非常缓慢,甚至数年,十多年停止滑动,倾斜树木上部向上直长,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树干称为马刀树。
醉汉林是新滑坡整体、慢速滑动的标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体碎裂,滑体上的树林会发生东侧西歪,乱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汉林。直线型滑动面,醉汉林向滑动方向倾斜,圆弧型滑动面,由于转动滑移,使醉汉林向坡上(与滑坡方向相反)倾斜(仰斜)。
10.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地下冰(冰楔)融化,地表土壤失去支撑,导致地表滑塌、沉降,从而使得树根不稳,树木东倒西歪,形成“醉树”,D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到“醉树”的出现是因为水分过多,地面沙化,或湖面缩小,A、B、C错误;故答案为:D。
11.从图中可以看出解冻层靠近热融湖,湖水为其提供热量来源,A正确;解冻层位于热融湖下面,并没有与大气接触,其热量直接来源不可能是大气,B错误;地热来自地球内部,图中解冻层下面还有永冻土层,其热量直接来源也不可能是地热,C错误;冰楔融化会吸热,不会为解冻层提供热量,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湖州期末)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正常年份P点附近洋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13.厄尔尼诺现象对图中不同地区的影响是( )
A.澳大利亚东岸气候更加湿润 B.南美洲西岸渔业增产
C.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增强 D.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洋流的地理意义有如下:1、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海水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3、洋流对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每年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会给航运带来威胁。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12.读图可知,正常年份P点附近由于信风影响,表层海水被信风吹离岸边,底层海水上来补偿,形成涌升流,由于底部海水水温较低,并且该洋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形成秘鲁寒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涌升流势力减弱,沿岸受水温较高影响,降水增多,而澳大利亚东岸地区则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因此A错误;南美洲西岸由于涌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水温环境发生变化,渔业减产,B错误;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减弱,C错误;太平洋东赤道海域的涌升流将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带至水面,大气与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涌升流开始减弱,由此减少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30%至80%的交换率,因此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西安模拟)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度的现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2021年10月14日宣布了拉尼娜现象回归的消息,确定了拉尼娜现象已经产生,今后会不断加强,将在2021年底前达到强度峰值,这将引起全球各地气候异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能正确反映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的环流情况的是( )
A.
B.
C.
D.
15.拉尼娜现象会使我国冬季天气( )
A.偏暖、偏湿 B.偏暖、偏干 C.偏冷、偏湿 D.偏冷、偏干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使得冬季洋面上形成了更加明显的低压,增大了与内陆亚洲高压的气压差,从而增强了冬季风的影响,增大了寒潮的影响。
14.材料指出“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低于0.5℃)的现象”。所以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温度低、西部温度高,因此东部为下沉气流,西部为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向是东风,CD错误;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应与风向一致,A错误;美洲大陆的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带走,大洋东岸海水上升,B正确。故答案为:B。
15.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冬季海洋气温本来就比陆地高,这样一来更加大了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使得洋面上形成更明显的低气压,从而增强了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冬季风源于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强大的冬季风使我国东部地区较往年偏冷、偏干,极强冷空气南下易造成寒潮等气象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6.(2022·金山模拟)下图为“某沿海地区甲处海域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若甲处位于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处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鱼类大量死亡 B.表层水温异常偏低
C.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 D.沿岸暴雨频繁
【答案】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A.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上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鱼类会增多,A不对。
B.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此现象出现时表层水温异常偏低,B对。
C. 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会导致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与拉尼娜现象相反,C不对。
D.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南半球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偏低,海洋上空气流下沉,沿岸降水会减少,D不对。
故答案为:B。
【点评】根据等温线判定洋流性质、流向及名称
内容 方法 图示
判断
性质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确定
流向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判断
名称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二、综合题
17.(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正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情。2016年3月15日,应越南政府请求,我国云南澜沧江景洪水电站开闸放水,以缓解旱情。
材料二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和湄公河径流量图。
(1)指出湄公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变化特点和原因。
(2)简述这次旱情对湄公河下游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分析该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原因:冬季(12月~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温度低,降水少,上游山区封冻,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气温升高,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雨季(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夏汛
(2)湄公河下游河段流量减少,流速变缓和水位下降;会导致含沙量减少,湄公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会引起海水入侵,水质变差,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变差等
(3)有利影响:河流汛期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河流的泛滥为中下游沿岸提供肥沃土壤。不利影响:冬季(冬春季)缺水严重;雨季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详解】(1)注意关键词“主要补给”,读图可知,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有雨水补给。分析湄公河径流量的变化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径流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季节该区域盛行东北风,降水较少,同时,上游地区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少;在4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小峰值,该季节气温回升,上游地区的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到8月前后,径流量有一个大峰值,该季节正值东南亚地区的雨季,该区域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雨水补给量大,形成夏汛。(2)该题属于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分析。此次旱情导致湄公河下游流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海水入侵加剧,土地盐碱化程度加剧,同时,生态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3)河流对农业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作答。积极影响方面:河流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同时河流泛滥也为下游地区带去了肥沃的土壤。消极影响方面:该地河流依赖雨水补给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雨水补给主要与气候有关,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变率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因此雨季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旱季缺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点评】河流径流量的影响因素有:
1、河流补给(气候:降水量多少);
2、地形(平原、盆地);
3、流域面积大小;
4、支流多少;
5、蒸发量的大小;
6、植被覆盖程度。
三、图文分析题
18.(2022高一下·恩施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被称为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明甲处垂直补偿流的成因。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乙地附近气候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答案】(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受寒流影响,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域受暖流影响,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近海平面附近气流自东向西流,高空气流自西向东流,从而形成顺时针方向的沃克环流。
(2)甲处盛行东南信风,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向大洋中心流动;深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沿岸上升补偿流。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平面温差减小;乙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为秘鲁寒流,受寒流影响,下垫面冷,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对应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海域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暖流影响,下垫面气温高,垂直方向上,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对应高空形成高压。气流从高压指向低压,近海平面气流自东向西流动,高空气流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2)结合所学可知,甲处盛行东南信风,对于当地海岸来说,该盛行风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风吹拂离开海岸,向大洋中心流动,深层海水上泛,上升补偿表层海水缺失,形成沿岸上升补偿流。
(3)当沃克环流方向发生反转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域的秘鲁寒流处异常升温,寒流减弱,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平面温差减小,乙地下垫面热量不足,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因上升气流不足或受下沉气流影响,乙地多晴朗天气,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19.(2022·湛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一直以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与研究。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分布图。
比较图中甲海域与乙海域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热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案】差异:甲海域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输送的热量少。原因:甲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乙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日本附近,有日本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乙海域位于加利福尼亚海域,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海水温度低于同纬度其它海域,所以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少。
【点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了与海洋的水热交换。
20.(2022高一下·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南太平洋图及①、②两点附近海水等温线分布图。
(1)据图判断①、②两点附近洋流性质 ,并用箭头分别在①、②两点附近海水等温线分布图上表示洋流方向 。
(2)判断正常情况下甲、乙两点的海水温度高低 ,并在下面用四个箭头表示出甲乙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热力环流 。
(3)如果①处洋流势力加强,对乙处沿海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答案】(1)为寒流;为暖流。
(2)甲地水温高;乙地水温低;
(3)乙地气温降低,更加凉爽;降水更少,气候更干燥。
【知识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处为秘鲁寒流,②处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洋流的流向,所以①、②两点洋流流向如下图所示:
(2)正常情况下,乙地受寒流的影响,水温较低,甲地水温较高;甲地水温较高,为上升气流,以及水温较低为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由乙地吹向甲地,高空气流由甲地吹向乙地,如下图所示:
(3)①洋流势力增强,从海洋深处带来的冷水更多,会导致乙地海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乙地近海面气温降低,下沉气流增强,降水更少,导致气候更加干旱。
【点评】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大陆东岸是寒流,大陆西岸是暖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为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21.(2022·龙岩模拟)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下图),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太气、海洋在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环流,进而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
(1)用箭头画出图中大气、海水环流方向,用图例标出云雨区,写出海水的性质(冷、暖)。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推测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标出大气环流方向标出大洋环流方向云雨区;海水的性质(冷、暖)。
(2)太平洋东岸(秘鲁、智利)更加干旱;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等。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东部水温偏低,西部水温偏高,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水、热交换。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相对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相对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冷却易形成云雨区,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的水平流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大气环流由此形成。读图,结合洋流分布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水温低,原因是该地区受信风(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被吹走,下层较冷的海水上翻形成,上层较暖海水在信风的吹拂下进一步向西流动,形成海水环流。如图:
(2)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说明海水上翻作用加强,带来更多的有机质,会使得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增多;若该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差异加大,则会导致大气环流加剧,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气流下沉加剧,高压加强,气候的干旱程度加剧。
【点评】南半球低纬地区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性洋流转变为暖性洋流,这种现象长时间维持就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