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衡阳模拟)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海—气相互作用”。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出现异常,甚至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其中,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此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2021年10月,中央气象台曾发布消息称我国进入“拉尼娜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温升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 B.水分交换减弱,蒸发总量减小
C.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减少 D.风力增强,海水运动逐渐加快
2.“拉尼娜状态”下( )
A.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 B.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有明显减少
C.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 D.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
【答案】1.A
2.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
1.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由于水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向大气输送热量多,A选项正确。由于水温升高,蒸发总量增加,B选项错误。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增多,C选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信风风力减弱,海水运动逐渐减慢,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2.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可造成智利沿海地区对流旺盛,降水增加,易产生洪涝灾害,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A选项错误。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而厄尔尼诺现象会使秘鲁渔场水温升高,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渔获量有明显减少,拉尼娜现象会使上升流增强,渔获量有所增多,B选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使得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因而产生森林火灾,拉尼娜现象相反,C选项错误。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使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差加大,热力环流增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2022·琼海模拟)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卮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3.强厄尔尼诺年时,大鱿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
A.澳大利亚山火频发 B.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
C.大鱿鱼的天敌种类增多 D.秘鲁当年降水量偏多
【答案】3.C
4.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3.由材料可知,大鱿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受信风影响,赤道暖流向西流,太平洋东部高纬度寒流补充导致太平洋东部海区温度低于同纬度太平洋西部。大鱿鱼属于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应向水温较低处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由图中海水距平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①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1.2-1.4之间,A错误。②迁徙方向因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是从1.0-1.2迁徙到0.8-1.0之间;③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④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都是向水温低的方向迁徙。相比较而言,③是向高纬度低温区迁徙,因此大鱿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③,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4.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说明东南信风势力比较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链比较强,上升带来的硅酸和磷酸盐类比较多,藻类比较多,鱼类食物比较充足,B正确。此时南太平洋东岸大气的下垫面水温更低,西岸大气下垫面水温更高,所以西岸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降雨增多,澳大利亚山火发生的频率降低,而秘鲁沿岸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正常年份更少,A、D错误。因为茎柔鱼大丰收,所以天敌种类和数量都是减少的,C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大埔月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5.“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6.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答案】5.D
6.B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大气对海洋的热量输送: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的加热作用。
【特别提醒】除水热交换外, 海一气间还存在 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
5.A.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因此海洋是大气中的水汽的最主要的来源,A错误;
B.由于海洋面积大,太阳辐射照到地表,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海洋吸收,故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辐射的重要 存储器,B错误;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输送动能,C错误;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D正确。
故答案为:D。
6.根据“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地区分布规律可知,纬度越低,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对比波罗的海、加勒比海、渤海和红海四个海域的纬度位置可知,加勒比海纬度较低,“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B正确,故答案为:B。
(2022·三门峡模拟)海雾是在海洋的影响下,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或冰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其生成原因有很多。我国东部海区经常出现海雾天气。下图是渤海春季一次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示意图,此次海雾形成的机制为海气(即海和气)间湍流(当风速很小时,大气分层流动互不混合,当风速逐渐增加到很大时、不同层的天气开始混合,这种运动称为湍流)热量输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气象部门判断此次渤海海雾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能够证明其观点的气象要素是( )
①太阳辐射强度②风向③海气温差④云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
A.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上升 B.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上升
C.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下降 D.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
9.根据湍流作用的原理,推断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一直较大 D.一直较小
【答案】7.B
8.D
9.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华)现象,由于水滴或冰晶 (或二者皆有)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雾的厚度通常在200 400米左右。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弥漫,咫尺不见。 按雾生成的过程和原因,可把海雾分成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四种。
7.观察渤海春季一次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示意图可知,此次海雾的水汽来自位于渤海东南部的黄海,所以首先要考虑当时的风向,看黄海水汽是否可以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关键就是风向,其次要证明渤海自身的海气温差较小,海气温差指的是海水表面温度与其上空的空气温度之间差值。海水的蒸发,与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有关,在连接水面的空气中,只要水汽未达饱和状态海水就不断蒸发。由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因此气温愈高空气愈能容纳更多的水汽,渤海的海气温差较小,不利于渤海海水的蒸发,其蒸发的水汽较少,从而判断此次渤海海雾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渤海海雾的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气温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9.根据材料可知,促使此次海雾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气温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风力大输送的水汽的量较大,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此时湍流作用大,气温下降较大,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海雾形成以后长时间的维持,要求风速要小,风速过大会将海雾吹散。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由大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下·贺州月考)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具有方向性。高低纬度间的热交换可通过经向热通量来表示,下图为全球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图。(注:本图中,显热通量是指经向大气温差产生的热交换,潜热通量主要是水的蒸发和凝结产生的热交换,洋流热通量是通过寒暖流产生的热交换,净通量为三者之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热量皆由北向南输送
B.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依赖盛行西风
C.潜热通量最高处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北半球向北的显热通量夏季大于冬季
11.图中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整体北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大气环流 C.洋流系统 D.纬度因素
【答案】10.B
11.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依据热传导方式的不同,热通量分为传导热通量(传导热流密度)、辐射热通量(辐射热流密度)和对流热通量(对流热流密度) 对于不同的应用,热通量的名称还有如:大地热通量(也称大地热流密度,土壤热通量),它是大地(土壤)中热传导方式的表述;感热通量是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潜热通量是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10.读图可知,南半球热通量分布除潜热通量在低纬是向北输送外,其余均向南输送,A错误;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在40°S附近最大,该地地处西风带,可判断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依赖盛行西风,B正确;潜热通量最高处大约为纬度40°处,此处并非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错误;据材料,显热通量主要是由南北温差引起,而夏季南北温差小于冬季,D错误。故答案为:B。
11.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净通量是从低纬向高纬传递,纵坐标数值越大,表示传递的热量越多,若向北传递过程中纵坐标数值增大,则代表加入传输的热量增加,若纵坐标数值减小,则代表部分热量被当地吸收。由此可知,净通量曲线在低纬度与赤道的交点即为传输的起点,也是全球最热的地方。读图可知该交点约为2°N,造成经向最热点相对于赤道偏北的原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大高于南半球,增温明显,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A正确。大气环流主要影响的是潜热通量,洋流系统主要影响的是洋流热通量,纬度因素主要影响显热通量,这三条线没有整体偏北的特征,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河北模拟)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导致大气环流出现一系列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洋流示意图。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正常年份下,④处与同纬度海域相比,温度较____,等温线向____凸( )
A.高、南 B.高、北 C.低、南 D.低、北
13.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④处渔场大丰收 B.A处山火风险增大
C.B处大气降水减少 D.①处海水温度降低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2.本题考查洋流及其影响。④处有一股自南向北流的洋流,一般情况下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正常年份下寒流流经的海域温度低于同纬度海域,A、B错误;该处水温低,根据所学等温线的知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因此等温线向北凸,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大气环流减弱导致洋流减弱,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所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原本温暖海水应该出现在太平洋西部,东部受寒流影响水温偏低。故正常年份,太平洋东岸冷空气下沉,气候较干旱,西岸暖空气上升,气候较湿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恰好相反,太平洋东岸暖空气上升,气候湿润,西岸冷空气下沉,气候较干旱,A处山火风险增大,B处大气降水增加,①处位于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C、D错误,B正确;④处为秘鲁渔场,其形成原因是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而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会使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渔场减产,A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Pa塔一Pa达)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指数(SOI),如下图。当SOI为负值,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对应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20年下半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
A.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D.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15.当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时,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智利面临更多的旱灾 B.菲律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C.秘鲁渔场捕获量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森林火灾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14.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辐射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B正确,故答案为:B。
15.A.南方波涛指数为负值时,对应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西太平洋水温降低,对流减弱,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智利附近寒流的强度减弱,旱灾减少,A错误;
B.西太平洋附近温度降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洪涝灾害减弱,B错误;
C.秘鲁寒流减弱,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C错误;
D.西太平洋附近气候干旱,容易出现森林火灾, 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2高三下·南京月考)“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捕获量有较大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为( )
A. B.
C. D.
17.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 )
A.分布纬度范围扩大 B.分布纬度位置不变
C.渔获量相对增加 D.渔获量相对减少
【答案】16.A
17.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拉尼娜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东南信风会增强,因为其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增大。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同理,拉尼娜对东亚中纬地区东部气候的影响是造成冬季气温偏低,西风势力增强,受离岸风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
16.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下沉气流减弱;西部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图示A、B、C、D四幅图中,只有A图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7.读右图可知,实际捕鱼作业的纬度位置厄尔尼诺年是40°N—45°N,拉尼娜年为40°N—42°N。据此可知,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纬度范围变小,A错误;分布纬度位置低纬没变,高纬降低,B错误;左图显示,单位渔区面积渔获量厄尔尼诺年每天约1—2.1吨,拉尼娜年每天约为1.3—4.6吨,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二、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是▲。请简要分析原因。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答案】(1)降低;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年P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增多,稀释海水盐度,P处盐度降低。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主要是由于正常年份P处为上升流 ,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到上层,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大量鱼类聚集;上升流为寒流,有降温作用,使近海面水汽容易凝结,沿海形成多雾天气,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从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举例,如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降低;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 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 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秘鲁寒流上升流减弱,造成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大量死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持续干旱,并易发森林火灾。全球气候异常。
19.(2022·崇明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分布。该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
材料二: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由于涌升流减弱,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南美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塔卡马沙漠地形剖面图。
(1)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
(2)从地形和洋流的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
(4)简述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对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海气候和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1)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
(2)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离太平洋近,东西窄;沿岸有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有减湿作用。
(3)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安第斯山脉阻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4)对气候的影响: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更为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涌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多,鱼产量增多。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主要是受到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地形上主要是因为安第斯山脉受到板块挤压形成南北走向山脉,且阿塔卡马沙漠离太平洋较近,因此较窄,南北狭长分布;洋流上主要是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由南向北流,降温减湿,导致沿岸干燥。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区域主要位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区域内,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且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暖湿气流),属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减湿作用,导致空气更加干燥。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学知识,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该现象将导致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岸区域内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更加稀少,气候更加干旱;由于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涌升流),拉尼娜现象导致太平洋中东海域气温降低,增加了上升补偿流的强度,海洋表面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也增多,大量的鱼类集中,渔业增产。
【点评】地球坚硬的表层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壳活动活跃,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洋板块与大陆的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板块张裂边界附近。陆地上形成裂谷,在海洋上形成海岭。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20.(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21.(2021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也叫“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在图中南太平洋3支洋流(实线)上分别画上箭头表示其流向,在图中沃克环流圈(虚线)中用4个箭头画出其大气运动方向。
(2)图示大洋东侧有一著名渔场,请写出渔场名称,并分析渔场成因。
(3)当东南信风减弱时,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甲附近气候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答案】(1)
(2)秘鲁渔场。此处有秘鲁寒流流经,冷海水上升补偿,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3)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南太平洋3支洋流,赤道附近为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沿岸的不东澳大利亚暖流,南美洲西海岸的为秘鲁寒流。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如图所示
(2)图示大洋东侧形成的渔场为秘鲁渔场。此处有秘鲁寒流流经,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3)南美洲西岸的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当它减弱时,秘鲁寒流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温度降低,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评】世界海洋中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半球40°S海域: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2.(2021高三上·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初夏,类似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日本也存在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现象,被称为梅雨前线。梅雨前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周边引导气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图示意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
(1)描述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2)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请从日本的角度说明原因。
(3)厄尔尼诺年份,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分析其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
【答案】(1)特征:日降水量极大值位于九州岛西南部,北海道较小;日降水量最大值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太平洋沿岸高于日本海沿岸。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提供丰富的水汽,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日本四面环海,水汽更加充沛;梅雨前线北侧的冷气团来自日本海,能挟带水汽;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
(3)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的暖水团减少,海水温度偏低,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本梅雨前线带来的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知识点】准静止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在西南部,数值大,分布密集;东北部数值小,分布稀疏,说明: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不均,南部数值大且变化幅度大,北部数值小且变化幅度小,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成因:南部纬度低,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北部纬度高,离夏季风的源地远;南部梅雨前线持续时间长,北部梅雨前线持续的时间短。
(2)从日本的角度分析,围绕岛国和地形来分析。日本的位置特征是四面环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充沛;我国梅雨的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而日本梅雨的冷气团则来自海洋,因此降水更加充沛;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形复杂,多地形雨;我国东部梅雨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雨少。
(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夏季风减弱,日本梅雨前线来得晚、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同步测试(B卷)
一、单选题
(2022·衡阳模拟)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即“海—气相互作用”。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出现异常,甚至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其中,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此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2021年10月,中央气象台曾发布消息称我国进入“拉尼娜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水温升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 B.水分交换减弱,蒸发总量减小
C.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减少 D.风力增强,海水运动逐渐加快
2.“拉尼娜状态”下( )
A.智利沿海地区易产生洪涝灾害 B.秘鲁渔场的渔获量有明显减少
C.印度尼西亚容易产生森林火灾 D.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
(2022·琼海模拟)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卮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3.强厄尔尼诺年时,大鱿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
A.澳大利亚山火频发 B.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
C.大鱿鱼的天敌种类增多 D.秘鲁当年降水量偏多
(2022高二下·大埔月考)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5.“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6.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2022·三门峡模拟)海雾是在海洋的影响下,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或冰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其生成原因有很多。我国东部海区经常出现海雾天气。下图是渤海春季一次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示意图,此次海雾形成的机制为海气(即海和气)间湍流(当风速很小时,大气分层流动互不混合,当风速逐渐增加到很大时、不同层的天气开始混合,这种运动称为湍流)热量输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气象部门判断此次渤海海雾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能够证明其观点的气象要素是( )
①太阳辐射强度②风向③海气温差④云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
A.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上升 B.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上升
C.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下降 D.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
9.根据湍流作用的原理,推断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一直较大 D.一直较小
(2022高三下·贺州月考)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具有方向性。高低纬度间的热交换可通过经向热通量来表示,下图为全球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图。(注:本图中,显热通量是指经向大气温差产生的热交换,潜热通量主要是水的蒸发和凝结产生的热交换,洋流热通量是通过寒暖流产生的热交换,净通量为三者之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热量皆由北向南输送
B.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依赖盛行西风
C.潜热通量最高处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北半球向北的显热通量夏季大于冬季
11.图中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整体北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大气环流 C.洋流系统 D.纬度因素
(2022·河北模拟)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导致大气环流出现一系列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太平洋海域洋流示意图。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正常年份下,④处与同纬度海域相比,温度较____,等温线向____凸( )
A.高、南 B.高、北 C.低、南 D.低、北
13.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④处渔场大丰收 B.A处山火风险增大
C.B处大气降水减少 D.①处海水温度降低
(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Pa塔一Pa达)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指数(SOI),如下图。当SOI为负值,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对应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2020年下半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
A.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D.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15.当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时,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智利面临更多的旱灾 B.菲律宾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C.秘鲁渔场捕获量增多 D.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森林火灾
(2022高三下·南京月考)“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捕获量有较大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为( )
A. B.
C. D.
17.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 )
A.分布纬度范围扩大 B.分布纬度位置不变
C.渔获量相对增加 D.渔获量相对减少
二、图文分析题
18.(2021高二上·吉林期末)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是▲。请简要分析原因。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19.(2022·崇明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分布。该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
材料二: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由于涌升流减弱,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南美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塔卡马沙漠地形剖面图。
(1)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
(2)从地形和洋流的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
(4)简述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对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海气候和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0.(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21.(2021高二上·齐齐哈尔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也叫“沃克环流”.下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附近地理事物分布.
(1)在图中南太平洋3支洋流(实线)上分别画上箭头表示其流向,在图中沃克环流圈(虚线)中用4个箭头画出其大气运动方向。
(2)图示大洋东侧有一著名渔场,请写出渔场名称,并分析渔场成因。
(3)当东南信风减弱时,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太平洋西岸甲附近气候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22.(2021高三上·湖南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年初夏,类似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日本也存在雨带自南向北移动的现象,被称为梅雨前线。梅雨前线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周边引导气流的影响,冷暖气团交汇。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图示意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
(1)描述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2)与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相比,日本梅雨前线降水强度较大,请从日本的角度说明原因。
(3)厄尔尼诺年份,秘鲁寒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分析其对日本梅雨前线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
1.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由于水温升高,蒸发量增加,向大气输送热量多,A选项正确。由于水温升高,蒸发总量增加,B选项错误。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增多,C选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信风风力减弱,海水运动逐渐减慢,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2.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可造成智利沿海地区对流旺盛,降水增加,易产生洪涝灾害,而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A选项错误。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而厄尔尼诺现象会使秘鲁渔场水温升高,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渔获量有明显减少,拉尼娜现象会使上升流增强,渔获量有所增多,B选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使得西太平洋的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因而产生森林火灾,拉尼娜现象相反,C选项错误。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使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差加大,热力环流增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可能增多,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3.C
4.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3.由材料可知,大鱿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受信风影响,赤道暖流向西流,太平洋东部高纬度寒流补充导致太平洋东部海区温度低于同纬度太平洋西部。大鱿鱼属于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应向水温较低处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由图中海水距平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①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1.2-1.4之间,A错误。②迁徙方向因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是从1.0-1.2迁徙到0.8-1.0之间;③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④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都是向水温低的方向迁徙。相比较而言,③是向高纬度低温区迁徙,因此大鱿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③,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4.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说明东南信风势力比较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链比较强,上升带来的硅酸和磷酸盐类比较多,藻类比较多,鱼类食物比较充足,B正确。此时南太平洋东岸大气的下垫面水温更低,西岸大气下垫面水温更高,所以西岸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降雨增多,澳大利亚山火发生的频率降低,而秘鲁沿岸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正常年份更少,A、D错误。因为茎柔鱼大丰收,所以天敌种类和数量都是减少的,C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5.D
6.B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洋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热量输送: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
(2)大气对海洋的热量输送:大气通过风作用于海洋,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的加热作用。
【特别提醒】除水热交换外, 海一气间还存在 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
5.A.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因此海洋是大气中的水汽的最主要的来源,A错误;
B.由于海洋面积大,太阳辐射照到地表,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被海洋吸收,故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辐射的重要 存储器,B错误;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输送动能,C错误;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不属于“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D正确。
故答案为:D。
6.根据“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地区分布规律可知,纬度越低,近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越突出,对比波罗的海、加勒比海、渤海和红海四个海域的纬度位置可知,加勒比海纬度较低,“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B正确,故答案为:B。
【答案】7.B
8.D
9.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华)现象,由于水滴或冰晶 (或二者皆有)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雾的厚度通常在200 400米左右。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弥漫,咫尺不见。 按雾生成的过程和原因,可把海雾分成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四种。
7.观察渤海春季一次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示意图可知,此次海雾的水汽来自位于渤海东南部的黄海,所以首先要考虑当时的风向,看黄海水汽是否可以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关键就是风向,其次要证明渤海自身的海气温差较小,海气温差指的是海水表面温度与其上空的空气温度之间差值。海水的蒸发,与空气中水汽的饱和程度有关,在连接水面的空气中,只要水汽未达饱和状态海水就不断蒸发。由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因此气温愈高空气愈能容纳更多的水汽,渤海的海气温差较小,不利于渤海海水的蒸发,其蒸发的水汽较少,从而判断此次渤海海雾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渤海海雾的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气温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9.根据材料可知,促使此次海雾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气温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风力大输送的水汽的量较大,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此时湍流作用大,气温下降较大,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海雾形成以后长时间的维持,要求风速要小,风速过大会将海雾吹散。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由大变小。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A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依据热传导方式的不同,热通量分为传导热通量(传导热流密度)、辐射热通量(辐射热流密度)和对流热通量(对流热流密度) 对于不同的应用,热通量的名称还有如:大地热通量(也称大地热流密度,土壤热通量),它是大地(土壤)中热传导方式的表述;感热通量是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潜热通量是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10.读图可知,南半球热通量分布除潜热通量在低纬是向北输送外,其余均向南输送,A错误;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在40°S附近最大,该地地处西风带,可判断南半球向南输送的潜热通量依赖盛行西风,B正确;潜热通量最高处大约为纬度40°处,此处并非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错误;据材料,显热通量主要是由南北温差引起,而夏季南北温差小于冬季,D错误。故答案为:B。
11.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净通量是从低纬向高纬传递,纵坐标数值越大,表示传递的热量越多,若向北传递过程中纵坐标数值增大,则代表加入传输的热量增加,若纵坐标数值减小,则代表部分热量被当地吸收。由此可知,净通量曲线在低纬度与赤道的交点即为传输的起点,也是全球最热的地方。读图可知该交点约为2°N,造成经向最热点相对于赤道偏北的原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大高于南半球,增温明显,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A正确。大气环流主要影响的是潜热通量,洋流系统主要影响的是洋流热通量,纬度因素主要影响显热通量,这三条线没有整体偏北的特征,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产生严重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2.本题考查洋流及其影响。④处有一股自南向北流的洋流,一般情况下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为寒流,正常年份下寒流流经的海域温度低于同纬度海域,A、B错误;该处水温低,根据所学等温线的知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因此等温线向北凸,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大气环流减弱导致洋流减弱,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所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原本温暖海水应该出现在太平洋西部,东部受寒流影响水温偏低。故正常年份,太平洋东岸冷空气下沉,气候较干旱,西岸暖空气上升,气候较湿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恰好相反,太平洋东岸暖空气上升,气候湿润,西岸冷空气下沉,气候较干旱,A处山火风险增大,B处大气降水增加,①处位于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C、D错误,B正确;④处为秘鲁渔场,其形成原因是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而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会使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渔场减产,A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14.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辐射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B正确,故答案为:B。
15.A.南方波涛指数为负值时,对应的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西太平洋水温降低,对流减弱,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智利附近寒流的强度减弱,旱灾减少,A错误;
B.西太平洋附近温度降低,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洪涝灾害减弱,B错误;
C.秘鲁寒流减弱,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C错误;
D.西太平洋附近气候干旱,容易出现森林火灾, 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6.A
17.C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点评】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拉尼娜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东南信风会增强,因为其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增大。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同理,拉尼娜对东亚中纬地区东部气候的影响是造成冬季气温偏低,西风势力增强,受离岸风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
16.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下沉气流减弱;西部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图示A、B、C、D四幅图中,只有A图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7.读右图可知,实际捕鱼作业的纬度位置厄尔尼诺年是40°N—45°N,拉尼娜年为40°N—42°N。据此可知,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纬度范围变小,A错误;分布纬度位置低纬没变,高纬降低,B错误;左图显示,单位渔区面积渔获量厄尔尼诺年每天约1—2.1吨,拉尼娜年每天约为1.3—4.6吨,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C。
18.【答案】(1)降低;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知识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年P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增多,稀释海水盐度,P处盐度降低。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主要是由于正常年份P处为上升流 ,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到上层,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大量鱼类聚集;上升流为寒流,有降温作用,使近海面水汽容易凝结,沿海形成多雾天气,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从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举例,如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故答案为:(1) 降低;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 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 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点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秘鲁寒流上升流减弱,造成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大量死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持续干旱,并易发森林火灾。全球气候异常。
19.【答案】(1)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
(2)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离太平洋近,东西窄;沿岸有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有减湿作用。
(3)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安第斯山脉阻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4)对气候的影响: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更为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涌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多,鱼产量增多。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主要是受到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地形上主要是因为安第斯山脉受到板块挤压形成南北走向山脉,且阿塔卡马沙漠离太平洋较近,因此较窄,南北狭长分布;洋流上主要是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由南向北流,降温减湿,导致沿岸干燥。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区域主要位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区域内,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且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暖湿气流),属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减湿作用,导致空气更加干燥。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学知识,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该现象将导致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岸区域内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更加稀少,气候更加干旱;由于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涌升流),拉尼娜现象导致太平洋中东海域气温降低,增加了上升补偿流的强度,海洋表面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也增多,大量的鱼类集中,渔业增产。
【点评】地球坚硬的表层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壳活动活跃,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洋板块与大陆的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板块张裂边界附近。陆地上形成裂谷,在海洋上形成海岭。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20.【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评】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21.【答案】(1)
(2)秘鲁渔场。此处有秘鲁寒流流经,冷海水上升补偿,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3)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南太平洋3支洋流,赤道附近为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沿岸的不东澳大利亚暖流,南美洲西海岸的为秘鲁寒流。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形成了一条从南美西岸沿赤道向西伸延的冷水舌,致使赤道区太平洋西部和东部之间,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这样,通过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就使暖空气在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上升到高层之后,一部分向东流动,到达中、东太平洋冷水区上空下沉,在低层转而向西流动,形成了一个热力直接环流。如图所示
(2)图示大洋东侧形成的渔场为秘鲁渔场。此处有秘鲁寒流流经,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
(3)南美洲西岸的东南信风为离岸风,当它减弱时,秘鲁寒流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附近自东向西的暖流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温度降低,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温差减小,甲地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气候由炎热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
【点评】世界海洋中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半球40°S海域: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
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2.【答案】(1)特征:日降水量极大值位于九州岛西南部,北海道较小;日降水量最大值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太平洋沿岸高于日本海沿岸。原因: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提供丰富的水汽,暖湿气团自南向北移动。
(2)日本四面环海,水汽更加充沛;梅雨前线北侧的冷气团来自日本海,能挟带水汽;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受地形阻挡、抬升效应较强。
(3)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减弱,堆积到西太平洋的暖水团减少,海水温度偏低,夏季风偏弱;梅雨前线北移速度减慢,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本梅雨前线带来的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知识点】准静止锋;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解析】【分析】(1)从图中看出,日本梅雨前线日降水量极大值在西南部,数值大,分布密集;东北部数值小,分布稀疏,说明:日降水量极大值的空间分布不均,南部数值大且变化幅度大,北部数值小且变化幅度小,总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成因:南部纬度低,离夏季风的源地近,北部纬度高,离夏季风的源地远;南部梅雨前线持续时间长,北部梅雨前线持续的时间短。
(2)从日本的角度分析,围绕岛国和地形来分析。日本的位置特征是四面环海,受海洋的影响大,水汽充沛;我国梅雨的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而日本梅雨的冷气团则来自海洋,因此降水更加充沛;日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地形复杂,多地形雨;我国东部梅雨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形雨少。
(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北部,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夏季风减弱,日本梅雨前线来得晚、位置比平常年份同期偏南,日降水量南部更多,北部则更少。
【点评】影响降水的因素: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