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3.1.7居民与聚落--聚落及影响因素(选择题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3.1.7居民与聚落--聚落及影响因素(选择题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7-26 22:21:30

文档简介

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3.1.7居民与聚落--聚落及影响因素(选择题二)
一、单选题
1.(2019·广东)塔吉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以上,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读“塔吉克斯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深居内陆
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③境内有大量冰川分布
④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塔吉克斯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  )
A.纬度较低,阳光充足 B.地势较低、水源充足
C.气候温和多雨 D.平原面积广大
2.(2019·绥化)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土壤肥沃 B.水源不足 C.地形平坦 D.交通便利
3.(2019·威海)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读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两河流域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两河流域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
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C.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D.全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4.(2019·北京)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3)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苏绣(  )
A.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5.(2019·北京)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岡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  )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2)图中(  )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3)“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6.(2019·苏州)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
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多雨,易于储水
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
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
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图中的省区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
A.
B.
C.
D.
7.(2019·湘西)民居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下列建筑风格最能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是(  )
A. B.
C. D.
8.(2019·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9.(2019·海南)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19·兰州)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民居主要分布在(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2)该民居体现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终年高温 B.终年低温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D.终年温和
11.(2019·乐山)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岛屿城市分布主要特点是(  )
A.在岛上均匀分布公路 B.沿海、沿交通线分布
C.沿河、沿海分布 D.沿交通线、沿河分布
(2)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  )
A.公路运输、海洋运输 B.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C.海洋运输、航空运输 D.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3)下列有关该岛发展经济的做法,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是(  )
A.广泛种植温带水果
B.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
C.加大对西部班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
D.大力发展服务业
12.(2019·通辽)剪纸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  )
A.四合院 B.竹楼 C.蒙古包 D.窑洞
(2)图示景观所属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3)这种民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
A.通风散热 B.隔热防潮 C.冬暖夏凉 D.冬冷夏热
13.(2019·辽阳)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
A.因纽特人的冰屋 B.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东南亚的高脚屋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14.(2019·盐城)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5.(2019·岳阳)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爱护聚落,人人有责。结合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1)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  )
A.林海雪原 B.沟壑纵横 C.高楼林立 D.大漠辽阔
(2)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禁止焚烧秸秆 B.珍惜每寸土地
C.杜绝乱扔乱放 D.实行达标排放
16.(2019·武汉)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
A.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17.(2019·咸阳)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18.(2019·龙岩) 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  )
A.武夷山 B.太行山 C.雪峰山 D.戴云山
(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防震 B.防风 C.防洪 D.防沙
(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B.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
C.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 D.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
19.(2018·赤峰)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
A.便利的交通 B.平坦的地形
C.自然资源贫乏 D.水源充足
20.(2018·绵阳)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  )
A.渔业和牧业 B.种植业和林业
C.渔业和林业 D.种植业和牧业
(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
A.地震和暴雪 B.泥石流和台风
C.地震和台风 D.泥石流和暴雪
21.(2018·扬州)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 北极地区的冰屋
D. 东南亚的高架屋
22.(2018·益阳)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B.
C. D.
23.(2018·保定)图为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加里曼丹岛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岛屿的地势特征是(  )
A.中部高,四周低 B.中部低,四周高
C.北部高,南部低 D.东部高,西部低
(2)甲地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24.(2018·福建)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中部和南部 B.中部和北部 C.南部和北部 D.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水源和土壤 B.气候、矿产和土壤
C.地形、水源和矿产 D.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冰屋 B.高架屋 C.窑洞 D.蒙古包
25.(2018·泰安)下图为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依山傍海而建的石厝(用石头堆的房屋)和当地某时段天气周报手机截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厝低矮、顶缓、窗小的特点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抗雨
B.石厝的设计与当地炎热干旱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C.根据天气周报、星期一去看石厝观海应使用雨具
D.截图中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1月份
26.(2018·孝感)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
A.湿热 B.干旱 C.冷湿 D.高寒
(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  )
A.藏族、藏 B.维吾尔族、新
C.傣族、滇 D.蒙古族、内蒙古
27.(2017·贵港)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
A.窑洞﹣贵阳 B.竹楼﹣西双版纳
C.吊脚楼﹣湘西 D.土楼﹣福建
28.(2017·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古包﹣青藏高原 B.竹楼﹣西双版纳
C.窑洞﹣云贵高原 D.冰屋﹣东北平原
(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湿地破坏 C.森林砍伐 D.河流污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广布,综上所述,本题A符合题意。(2)从图中可知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地势较低,河流多,水源丰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1)塔吉克斯坦,全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
(2)一搬在地势地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2.【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3.【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中东的位置和范围;中东石油的世界地位;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东人文地理特点(宗教与文化习俗)
【解析】【分析】(1)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地区,两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该地降水稀少,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①正确,②错误;其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③正确;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对两河流域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也有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淡水资源严重不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4.【答案】(1)A
(2)A
(3)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
(2)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江苏属于南方地区,苏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内容众多,例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非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蒙古族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
故答案为:(1)A;(2)A;(3)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5.【答案】(1)D
(2)B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桥梁跨越河流。
(2)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
(3)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故答案为:(1)D;(2)B;(3)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答案】(1)B
(2)C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地坑院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调节气温,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故答案为:B。(2)读图可得,A是贵州省,B是辽宁省,C是陕西省,D是青海省,其中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2)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分。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7.【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解: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A项是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式建筑,B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C项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D项是“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湘西地区的特色民居。
故答案为:D。
【点评】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8.【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9.【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0.【答案】(1)D
(2)C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图中的民居是窑洞,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故选D。(2)窑洞民居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黄土高原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11.【答案】(1)B
(2)C
(3)A
【知识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示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上的城市分布沿海、沿交通线分布,故选B。(2)岛屿被海洋所包围,因此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海洋运输、航空运输,故选C。(3)由图示及题干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温带水果;留尼汪岛可加大对西部珊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服务业,故选A。
【点评】(1)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对早期城市的选址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政治、自然资源、宗教、科技和旅游等,对现代城市形成影响较显著。
(2)铁路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连续性强。但建设投资大,占地多;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短途运输速度快,受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小,适合短途的客运、货运;水运运量大,运输成本低,适合于运输距离长、运量大的物品。但运输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连续性差;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长途旅客运输和体积小、价值高的物资以及鲜活产品等货物的运输。
(3)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从地形条件来看,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低山丘陵地带可发展果林业,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可发展养殖业。
12.【答案】(1)D
(2)B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读图观察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故选D。(2)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直立性强,必易坍塌,而且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降水较少。故选B。(3)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窑洞适应了当地冬暖夏凉的特点。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民居建筑是人们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等。
(3)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13.【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
14.【答案】(1)C
(2)D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5.【答案】(1)C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读图可知,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高楼林立;结合题意。
(2)读图可知,该漫画是乱扔乱放垃圾,从以上四的标语中来看杜绝乱扔乱放是比较贴切的;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17.【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 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18.【答案】(1)D
(2)B
(3)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福建
【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故答案为:D。(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故答案为:B。(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故答案为:D。
【点评】(1)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连绵不断,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素称“东南山国”。 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
(2)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在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3)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形成的条件一般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自然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生活化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20.【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日本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故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21.【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2.【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地形地势的选择,那种地形平坦,地势稍低的地方最有可能发展成聚落。
23.【答案】(1)A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
【解析】【分析】(1)读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分布图,由河流流向可知,加里曼丹岛的河流都是从中部流向四周,由此可推断该岛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故选A。(2)读加里曼丹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B是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C是冰屋,是北冰洋沿岸的传统民居,D是双层竹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最适应该地的气候。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势可结合河流流向去综合分析。
(2)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24.【答案】(1)A
(2)D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25.【答案】A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当地石厝的设计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主要目的是因为当地易受台风的影响,为了抵御台风、抗雨,A正确;
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多雨,B错误;
根据天气预报可知,星期一是晴天,无需使用雨具,C错误;
根据截图最有可能是发生在7月,气温高,多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福建的而特色民居及气候特征等,了解福建省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是答题的前提,要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6.【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27.【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解析】【分析】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上;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湘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
28.【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
【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1 / 1全国各地区中考地理真题汇集(2018-2022年)3.1.7居民与聚落--聚落及影响因素(选择题二)
一、单选题
1.(2019·广东)塔吉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90%,其中约一半在海拔3000以上,该国拥有整个中亚地区60%的水资源。读“塔吉克斯坦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塔吉克斯坦自然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深居内陆
②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③境内有大量冰川分布
④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塔吉克斯坦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该国西南部,主要原因是这里(  )
A.纬度较低,阳光充足 B.地势较低、水源充足
C.气候温和多雨 D.平原面积广大
【答案】(1)A
(2)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塔吉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熟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大部分位于帕米尔高原上,境内山地和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广布,综上所述,本题A符合题意。(2)从图中可知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地势较低,河流多,水源丰富,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1)塔吉克斯坦,全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
(2)一搬在地势地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分布密集。
2.(2019·绥化)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土壤肥沃 B.水源不足 C.地形平坦 D.交通便利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3.(2019·威海)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读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两河流域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对两河流域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
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
C.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D.全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中东的位置和范围;中东石油的世界地位;中东匮乏的水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东人文地理特点(宗教与文化习俗)
【解析】【分析】(1)两河流域位于西亚地区,两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该地降水稀少,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①正确,②错误;其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③正确;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④正确。
故答案为:B。
(2)对两河流域所在的中东地区的叙述,宗教文化多元,矛盾冲突不断;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也有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淡水资源严重不足,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4.(2019·北京)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2)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3)苏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产生于丝绸之乡—江苏。苏绣(  )
A.能体现出西北大漠的地域特点 B.作品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
C.是我国蒙古族女子的传统技艺 D.原料取自当地盛产的优质蚕丝
【答案】(1)A
(2)A
(3)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图中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等景观符合城市聚落的特点,且根据材料“北宋都城”可知,图中景观反映的是城市聚落。
(2)据图可知,该地区商业多依靠河流进行运输,水流平稳、航运发达;该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该地区地势平坦,高低落差小,水流平稳;该地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3)江苏属于南方地区,苏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内容众多,例如:人物、植物、动物等,并非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的景观,蒙古族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区。
故答案为:(1)A;(2)A;(3)D;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5.(2019·北京)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岡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  )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2)图中(  )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3)“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1)D
(2)B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桥梁跨越河流。
(2)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
(3)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故答案为:(1)D;(2)B;(3)C;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6.(2019·苏州)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下图)。
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多雨,易于储水
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
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
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图中的省区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1)B
(2)C
【知识点】中国的行政区划;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地坑院也称“天井院”,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地坑院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调节气温,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故答案为:B。(2)读图可得,A是贵州省,B是辽宁省,C是陕西省,D是青海省,其中陕西省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故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2)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分。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7.(2019·湘西)民居是人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下列建筑风格最能体现湘西民族特色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解析】【分析】解: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A项是西亚地区墙厚窗小的碉堡式建筑,B项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C项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D项是“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是湘西地区的特色民居。
故答案为:D。
【点评】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8.(2019·连云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9.(2019·海南)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C。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0.(2019·兰州)读聚落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民居主要分布在(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2)该民居体现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终年高温 B.终年低温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D.终年温和
【答案】(1)D
(2)C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图中的民居是窑洞,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故选D。(2)窑洞民居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黄土高原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11.(2019·乐山)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岛屿城市分布主要特点是(  )
A.在岛上均匀分布公路 B.沿海、沿交通线分布
C.沿河、沿海分布 D.沿交通线、沿河分布
(2)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  )
A.公路运输、海洋运输 B.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C.海洋运输、航空运输 D.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3)下列有关该岛发展经济的做法,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是(  )
A.广泛种植温带水果
B.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
C.加大对西部班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
D.大力发展服务业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示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上的城市分布沿海、沿交通线分布,故选B。(2)岛屿被海洋所包围,因此该岛对外的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海洋运输、航空运输,故选C。(3)由图示及题干信息可知,留尼汪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不适宜广泛种植温带水果;留尼汪岛可加大对西部珊瑚礁景区的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业、服务业,故选A。
【点评】(1)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对早期城市的选址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政治、自然资源、宗教、科技和旅游等,对现代城市形成影响较显著。
(2)铁路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受自然条件限制小,连续性强。但建设投资大,占地多;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短途运输速度快,受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小,适合短途的客运、货运;水运运量大,运输成本低,适合于运输距离长、运量大的物品。但运输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连续性差;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长途旅客运输和体积小、价值高的物资以及鲜活产品等货物的运输。
(3)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从地形条件来看,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低山丘陵地带可发展果林业,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可发展养殖业。
12.(2019·通辽)剪纸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剪纸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剪纸显示的传统民居是(  )
A.四合院 B.竹楼 C.蒙古包 D.窑洞
(2)图示景观所属地形区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3)这种民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建筑特点是(  )
A.通风散热 B.隔热防潮 C.冬暖夏凉 D.冬冷夏热
【答案】(1)D
(2)B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读图观察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故选D。(2)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直立性强,必易坍塌,而且该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降水较少。故选B。(3)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窑洞适应了当地冬暖夏凉的特点。故选C。
【点评】(1)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2)民居建筑是人们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等。
(3)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13.(2019·辽阳)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
A.因纽特人的冰屋 B.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C.东南亚的高脚屋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的冰屋是为了保温防寒,所以A错误;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黄土直立性强,窑洞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冬暖夏凉,所以窑洞是为了适应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所以B错误;东南亚气候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在东南亚一带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所以C正确;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是为了便于拆卸和搬运,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
14.(2019·盐城)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1)C
(2)D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解析】【分析】(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5.(2019·岳阳)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爱护聚落,人人有责。结合漫画,回答下列小题。
(1)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  )
A.林海雪原 B.沟壑纵横 C.高楼林立 D.大漠辽阔
(2)针对该漫画,某同学创作了几条警示语,其中最贴切的是(  )
A.禁止焚烧秸秆 B.珍惜每寸土地
C.杜绝乱扔乱放 D.实行达标排放
【答案】(1)C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建造了许多高层住宅,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读图可知,该漫画中的聚落景观,可描述为高楼林立;结合题意。
(2)读图可知,该漫画是乱扔乱放垃圾,从以上四的标语中来看杜绝乱扔乱放是比较贴切的;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6.(2019·武汉)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
A.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 B.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
C.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 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
(2)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
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
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
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
【答案】(1)B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从图上来看,①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②是日本的合掌屋;③是西亚的村庄;④是非洲的茅草屋,故选B。(2)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A正确;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B正确;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C正确;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D错误。故选:D。
【点评】(1)不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造居住空间,形成了各异的民居特色,如节约土地资源且利用坡地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适应草原游牧生活,便携易建的蒙古包、适应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的干栏式吊脚楼等等。
(2)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等。
17.(2019·咸阳)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 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18.(2019·龙岩) 2019年3月8日,《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在CCTV-9播出,读下面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①山脉是(  )
A.武夷山 B.太行山 C.雪峰山 D.戴云山
(2)右图是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传统民居石厝,其低矮、窗小、顶缓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防震 B.防风 C.防洪 D.防沙
(3)关于福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B.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
C.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 D.闽江在宁德市注入南海
【答案】(1)D
(2)B
(3)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福建
【解析】【分析】(1)图中①山脉是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故答案为:D。(2)读图可知,当地传统民居石厝的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石厝是当地居民从实用出发,针对海岛资源和气候发展起来的一种石结构建筑。当地缺砖少木,石材于是成为主要建筑材料。风是海岛民居最可怕的敌人,少开窗和开小窗,为的都是防风。故答案为:B。(3)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隔武夷山与江西相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城市大多沿河沿海分布;闽江在福州市注入东海。故答案为:D。
【点评】(1)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峰岭连绵不断,山地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素称“东南山国”。 主要山脉有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玳瑁山脉、博平岭山脉。
(2)福建省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在夏秋季节常受到台风的影响。
(3)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2018·赤峰)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
A.便利的交通 B.平坦的地形
C.自然资源贫乏 D.水源充足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落形成的条件一般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沿河沿岸),自然资源丰富等。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对学生来讲比较简单,生活化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20.(2018·绵阳)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  )
A.渔业和牧业 B.种植业和林业
C.渔业和林业 D.种植业和牧业
(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
A.地震和暴雪 B.泥石流和台风
C.地震和台风 D.泥石流和暴雪
【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日本概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故A正确。
故答案为:(1)B;(2)A。
【点评】(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21.(2018·扬州)如图中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A. 浙江绍兴的斜顶房
B. 西亚厚墙小窗民居
C. 北极地区的冰屋
D. 东南亚的高架屋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浙江斜顶房适宜降水多的气候;西亚厚墙小窗民居适宜炎热干燥的环境;北极冰屋分布在寒冷的地区;东南亚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2.(2018·益阳)下图四地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以上四个地区中,甲是高山、乙是地形崎岖的山地,丙是沙漠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形成,而丁地属于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地形地势的选择,那种地形平坦,地势稍低的地方最有可能发展成聚落。
23.(2018·保定)图为东南亚马来群岛中的加里曼丹岛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岛屿的地势特征是(  )
A.中部高,四周低 B.中部低,四周高
C.北部高,南部低 D.东部高,西部低
(2)甲地的传统民居是(  )
A. B.
C. D.
【答案】(1)A
(2)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
【解析】【分析】(1)读加里曼丹岛的河流分布图,由河流流向可知,加里曼丹岛的河流都是从中部流向四周,由此可推断该岛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故选A。(2)读加里曼丹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A是窑洞,是黄土高原传统民居,B是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的传统民居,C是冰屋,是北冰洋沿岸的传统民居,D是双层竹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特点,最适应该地的气候。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1)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判断一个地区的地势可结合河流流向去综合分析。
(2)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24.(2018·福建)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  )
A.中部和南部 B.中部和北部 C.南部和北部 D.东部和西部
(2)影响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水源和土壤 B.气候、矿产和土壤
C.地形、水源和矿产 D.地形、水源和气候
(3)下列传统民居中,能反映山西省自然环境特点的是(  )
A.冰屋 B.高架屋 C.窑洞 D.蒙古包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概况(位置、地形、地貌景观)
【解析】【分析】(1)农耕型古村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可知,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2)从图中可知,农耕型古村落都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区,故影响山两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水源和气候。(3)山西主要位于黄土高原上,窑洞是山西当地的传统民居,冬暖夏凉,依山而建。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1)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
(3)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典型民居为冬暖夏凉的窑洞。
25.(2018·泰安)下图为福建沿海某岛屿的依山傍海而建的石厝(用石头堆的房屋)和当地某时段天气周报手机截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厝低矮、顶缓、窗小的特点主要是为了抵御台风、抗雨
B.石厝的设计与当地炎热干旱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C.根据天气周报、星期一去看石厝观海应使用雨具
D.截图中的天气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1月份
【答案】A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当地石厝的设计特点是低矮、顶缓、窗小,主要目的是因为当地易受台风的影响,为了抵御台风、抗雨,A正确;
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多雨,B错误;
根据天气预报可知,星期一是晴天,无需使用雨具,C错误;
根据截图最有可能是发生在7月,气温高,多雨,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福建的而特色民居及气候特征等,了解福建省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是答题的前提,要理解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6.(2018·孝感)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
A.湿热 B.干旱 C.冷湿 D.高寒
(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  )
A.藏族、藏 B.维吾尔族、新
C.傣族、滇 D.蒙古族、内蒙古
【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分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27.(2017·贵港)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
A.窑洞﹣贵阳 B.竹楼﹣西双版纳
C.吊脚楼﹣湘西 D.土楼﹣福建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解析】【分析】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上;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湘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
28.(2017·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蒙古包﹣青藏高原 B.竹楼﹣西双版纳
C.窑洞﹣云贵高原 D.冰屋﹣东北平原
(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湿地破坏 C.森林砍伐 D.河流污染
【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A
【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