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15: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北齐
西魏
北周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东晋
西

北魏
东魏


266-316
280年灭
吴统一
317年
420年
420-589年
386-581年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263
前秦统一
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386年建立
581年
589年
孝文帝
改革
577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知道农学家贾思勰及《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重点)
2.掌握科学家祖冲之的成就;(难点)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学习目标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成就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成就
1、朝代:
2、籍贯:
3、作品地位:
4、作品内容:
5、作品特点:
北朝
山东寿光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曰:“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要术”指谋生方法。
如何理解“齐民”和“要术”?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重视农业。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获得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
他重视吸收前人经验。在《齐民要术》中, 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历经约10年努力完成《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目录:卷一:耕田、收种、种谷各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13篇。卷三:种葵(蔬菜)、蔓菁等12篇。卷四:园篱、栽树(园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酿酒4篇。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篇。卷十:非中国(指北魏以外)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耙田技术嫁接技术新物种——骡子1、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2、要遵循自然规律;3、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4、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材料分析: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因时因地制宜
二、科技成就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农学成就
1、朝代:
2、籍贯:
3、作品地位:
4、作品内容:
5、作品特点:
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业。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 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他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 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历经从534—544年约10年的努力完成《齐民要术》。
相关链接
名人片段
以民为本;注重实践;
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和前人成果
优秀品质?
一、科技成就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朝代:
2、特长:
3、成就:
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南北朝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西汉 刘 歆 3.1547
东汉 张 衡 3.16
曹魏 刘 徽 3.14
南朝 祖冲之 3.1415926(7)
“割圆术”
刘徽的“割圆术”
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圆的周长。
“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割
之又割,以至
于不可割,则
与圆合体而无
所失矣。”
极限思维
一、科技成就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朝代:
2、特长:
3、成就:
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南北朝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2)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3)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在相比只差50秒
(4)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祖冲之环形山
祖冲之小行星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把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一、科技成就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朝代:
2、特长:
3、成就:
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
南北朝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2)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3)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在相比只差50秒
(4)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5)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机械制造
圆转不穷,
而司方如一
指南车
水碓磨
千里船
日行百余里
粮食加工工具
以水为动力 主要用于
谷类去皮 磨面
治学严谨
刻苦钻研
反复实践
二、文化成就
(一)书法
1、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条件:
2、发展的过程
(1)东汉以后:
(2)曹魏:
(3)西晋:
(4)东晋:
(5)北魏:
东汉以后
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曹魏时期
钟繇(创楷书)、胡昭
物质条件:造纸术发明与改进
文化代表——书法
书法
钟繇楷书《宣示表》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钟氏小巧,胡氏豪放”
胡昭“尺牍之
迹,动见模楷”
西晋时期
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钟、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东汉以后
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曹魏时期
钟繇(创楷书)、胡昭
物质条件:造纸术发明与改进
东晋时期
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文化代表——书法
同时期北方: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碑刻)
二、文化成就
(一)书法
1、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条件:
2、发展的过程
(1)东汉以后:
(2)曹魏:钟繇(创楷书)、胡昭
(3)西晋: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钟、胡书法为标准书体
(4)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5)北魏: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碑刻)
书法成为专门艺术
二、文化成就
(一)书法
1、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条件:
2、发展的过程(1)(2)(3)(4)(5)
3、王羲之
(1)朝代:
(2)特点:
(3)代表作及评价:
(4)尊称:
东晋
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兰亭序》摹本(局部)
王羲之与《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文字的演变: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魏碑体
[北魏]
[秦汉]
[魏晋]
甲骨文
[商周]
金文
大篆
小篆
[秦]
[商]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甲骨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
二、文化成就
(二)绘画
1、种类:
2、代表人物:
3、所属朝代:
4、擅长种类:
5、代表作品:
顾恺之
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
东晋
人物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才绝、画绝、痴绝
春蚕吐丝,流水行云,
以形写神,皆出自然。
《女史箴图》
“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zī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洛神赋图》(摹本 局部)
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二、文化成就
(三)雕塑
1、时期:
2、目的:
3、代表作:
4、特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艺术品
南北朝时期
为宣扬佛教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香山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领域类别 代表人物 所处朝代 主要成就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撰写《齐民要术》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著《缀术》
天文历法 祖冲之 南朝 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在相比只差50秒,著《大明历》
书法 钟繇 胡昭 曹魏 擅长行、草、隶书
学生学习书法的标准字体
王羲之 东晋 代表作《兰亭集序》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地理学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领先世界 多姿多彩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这反映出了什么?
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
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此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怎样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出现了各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开发,以及区域性政权的并立和竞争等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1.“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2.汉字书法的发展顺序是(  )
①篆书 ②草书 ③楷书和行书 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④①③②
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
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A
B
C
随堂训练
4.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
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5.“天气新晴,是夜必霜。”“小雨不接湿,无以生禾苗”等谚语蕴含着中华文化精髓,想要学习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查阅的古代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6.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中华民族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科技文化连线不正确的是(  )
A.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B.王羲之-《兰亭序》
C.顾恺之-《洛神赋图》 D.郦道元-《山海经》
B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