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八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2中考真题演练
唯物史观
重点突破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知识梳理
时空观念
学业要求
2022课标
专题概述
复习导入
人教版八上历史期中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专题一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范围:第1、2、3、5、7课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近代史
(1840年至1921年)
专题概述
中国近代史综述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判断依据:主要是革命任务而非领导阶级
半殖民地: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
半封建: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比较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专题概述
◎通过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2022课标
主题一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和感悟五四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继承革命传统,培养优良作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学历史,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业要求
主题一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剧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时空观念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沙俄侵吞中国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的侵略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机
民族危机
时空观念
考点1、鸦片战争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过程
影响
地位
英国
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帝)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关天培战死→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陈化成牺牲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屈服,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2)经济: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根本原因: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界碑)
(1)政治: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海外市场和原料
近代史
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区分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端
半殖民地
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主权
半封建
仍然是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
知识梳理
考点1-2 鸦片战争—延伸:失败
原因 根本原因
内因
外因
启示
在XX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
内因-政治腐朽,经济落后,军事落后,指挥战略问题。
外因-其他国家的经济军事强大,作战准备充足
启示:
侵略史:侧重落后就要挨打,变革才能富强
探索史:侧重XX阶级的运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行不通
反抗史:侧重于反抗精神-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力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经济落后,武器装备落后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弱国无外交;
要树立忧患意识,培养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知识梳理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国家 时间 人口 生产方式 经济总量占世界位次
中国 1820 3.8亿 手工生产、牛耕 第一
英国 1820 几千万 机器生产 第四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需几只三桅战舰就能够摧毁它的整个海防。—英国人马戛尔尼
中国-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
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战败原因
根本: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其他:生产方式落后;军备废弛等等。
唯物史观
考点2、《南京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地位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先例
1842年
协定关税
割地
赔款
通商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完整
(1)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后续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增加人民负担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界碑依据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灾难: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明: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全面客观、辩证分析
鸦片战争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而客观上也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①英国-鸦片战争
②两次进攻:
广州-天津
香港岛-南京
③五口通商:地理位置
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184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五口通商
割香港岛
时空观念
考点3、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过程
影响
地位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亚罗号时间”和“马神甫事件”
签订《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签订《北京条约》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侵略战争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继续:
原因相同-为开拓市场,掠夺原料
性质相同-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扩大:
力量-从一国到多国
时间-从2年到4年
条约-增多
范围-从沿海到内陆发展
影响-从开始到进一步加深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
知识梳理
扩大权益
担心危及统治利益
提出“修约”要求
拒绝“修约”
清政府
英法等国
矛盾
攻占天津
《北京条约》 (1860年)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攻占北京
火烧圆明园
(1856年)
(忙于镇压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空观念
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
(1)时间:
(2)侵略者:
(3)出逃承德的皇帝:
1860年
英法联军
咸丰帝
注意:这是外国侵略者第一次进犯北京,体现了侵略者的野蛮性。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 为商埠,割 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天津
九龙司地方一区
进一步破坏贸易主权和领土主权
史料实证
认识:是列强侵华的暴行,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56-1860
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夏宫:圆明园
两个强盗:英法联军
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史料实证
定海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开放口岸变化
福州
厦门
宁波
上海
广州
数量多
从五口增加到11个通商口岸
分布广
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沿江
危害深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观察图片,思考,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变化有什么特点,表明了什么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时空观念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考点4、《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等
《天津条约》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北京条约》
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内容
影响
内容
影响
南京在《天津》开
天津在《北京》开
香港岛-鸦片战争
九龙司-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界-1898年
知识梳理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岛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九龙司地方一区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新 界
1
2
香港一步步被英国割占
时空观念
考点5、俄国割占中国领土
时间
割占范围及面积
影响
具体表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最早签订
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割占东北的条约有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是沙俄而不是英法
知识梳理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
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
约40万
1860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部,7万多
共150多万
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10
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时空观念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战争性质
战争结果
侵略力量扩大
时间延长
区域扩大
影响加深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英国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东南沿海
长江中下游
继续
扩大
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年
4年
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知识拓展
考点6、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侵略者
原因
爆发
结果
主要战役
1894—1895
日本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
1894年——丰岛海战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
②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 日本罪行: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促进了中国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这促使了探索思路的转变,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考点7、《马关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1895年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设厂
割地
赔款
通商
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大大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①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经济侵略方式转变: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知识梳理
《马关条约》的签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加剧
公车上书
激
起
导
致
引发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主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③罪行:旅顺大屠杀
左宝贵
邓世昌
民族英雄;邓世昌;左宝贵
精神: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时空观念
考点8、瓜分中国
开端
发展
继续
具体表现
沙俄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英国强租新界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要求各国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事件
三国干涉还辽
具体表现
事件
具体表现
事件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光绪帝决心变法,戊戌变法开始
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香肠-德国-山东胶州湾
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犬-英国-新界
历史解释
考点9、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参与国
原因
经过
结果
根本原因: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1900—1901年
英,美,俄,日,意,法,德,奥
廊坊狙击战→攻占大沽炮台→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攻陷北京
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占领北京的有两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近代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内因-封建经济落后,军事落后,战略问题。
外因-其他国家的经济军事强大,作战准备充足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必须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近代清政府遭受苦难的原因
外因:西方列强入侵
内因: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知识梳理
考点10、《辛丑条约》
时间
内容
地位
影响
1901年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为担保。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军队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外交
赔款
政治
军事
使馆
(1)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
攻占北京的两次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礼物-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保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历史解释
考点延伸—条约比较
条约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
割地
通商
其他
影响
赔款2100万银元
巨额赔款
白银二亿两
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香港岛-英国
九龙司地区一区-英国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日本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协定关税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毁炮驻军;划定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延伸
清政府的“下坡路”
开端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
完全陷入
知识延伸
考点延伸—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名称 时间 侵略者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英
主:英法
帮:美俄
日本
八国联军
签订《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强占中国西北和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延伸
能力提升——从全球观思考近代中国屡遭侵略的原因
近代化的工业文明
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完成
殖民扩张
自然经济为主
封建化的农耕文明
君主专制达到高峰
闭关锁国
外交
政治
经济
西方
中国
外因: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对外侵略不断扩张
内因: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唯物史观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国割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
《辛丑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强的侵略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战败原因
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封建经济落后
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统治者错误的战略政策
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唯物史观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而不是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不是割香港。
2.《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没有南京;厦门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3.近代以来,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军曾三次侵占北京,其中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而不是八国联军。
4.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实意图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所以,即使没有这两个事件,英法还是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侵华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而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易混易错
列强的侵华战争:
开始沦为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鸦片
战争
第二次鸦片
战争
甲午中日
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失败原因
启示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武器落后,经济实力弱,军队战斗力弱等。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唯物史观
列强侵略与中国
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邓世昌黄海大战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列强
侵略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列强瓜分狂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
2、中国人民的抗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知识梳理
2、中国人民的抗争
时空观念
考点1 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 地点 人物
背景 世界
中英 贸易
原因
概况
意义
评价
言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编译《四洲志》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6月(道光帝统治时期)
广州虎门
林则徐
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
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摧残吸食者体质;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1)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2)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林则徐-虎门销烟
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鸦片“适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危害
①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
②摧残吸食者体质;
③政治腐败;
④军队战斗力削弱。
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并远离,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虎门销烟
史料实证
考点2-1 太平天国运动
洪 秀 全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
背景
过程
性质
结果
影响
启示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华尔-洋枪队】
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开始传教,积极发展反清力量。
1851年-领导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称“天王”。
1864年-病逝于天京(南京)
1851~1864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金田起义(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定都天京(正式建立革命政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后(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天京事变(由盛转衰)-《资政新篇》-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失败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地位)
2.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知识梳理
考点2-1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1851-开始
永安建制
1853
正式建立革命政权
定都天京
(南京)
《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后
天京事变
1856秋
由盛转衰
1853-1856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天京陷落
1864
失败标志
《资政新篇》
1859
时空观念
考点2-2 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目的
评价
人物
内容
地位
评价
《资政新篇》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局限性:《天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2)积极性: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洪仁玕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
局限性:超越当时国情,缺乏客观环境和条件,未能实施
积极性:《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与富强道路的迫切愿望
知识梳理
不 同 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经济主张
性质
特点
群众基础
相同点
平均分配土地;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平均主义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有群众基础
但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
无群众基础
具有反封建的一面;都脱离实际;未能实施。
核心素养培养: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纲领文件之比较
知识梳理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光绪四年,69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征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塞防
知识梳理
考点3 左宗棠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邓世昌
邓世昌语录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勇往直前、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议一议:从邓世昌身上你能感受到这些爱国官兵的什么精神?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知识梳理
考点4 黄海海战邓世昌
考点5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口号
结果
性质
影响
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
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但又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运动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扶清灭洋”
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
反帝爱国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气”。
知识梳理
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相同点 领导阶级
斗争方式
作用
结果
教训
不同点 背景
性质
斗争矛头
对西方态度
纲领(口号)
农民阶级
武装斗争
打击清政府和列强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进程
失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清政府
帝国主义
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盲目排外
《天朝田亩制度》
扶清灭洋
考点延伸—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之比较
知识拓展
抗争形式 时期 不屈的抵抗 主要内容 影 响
以暴制暴 鸦片战争前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振奋了民族精神,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 收复了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左宗棠是民族英雄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大战黄海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勇撞日舰,壮烈牺牲 打击了日本气焰,邓世昌是民族英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义和团运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
背记要点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
战争 代表人物 主要活动 启示
鸦片战争 林则徐、关天培。 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之战中壮烈牺牲。 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怕牺牲,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李秀成抗击洋枪队。
边疆危机 左宗棠。 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邓世昌。 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聂士成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家国情怀
1840年
1856年
1851年
1894年
1898年
1899年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C60S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侵略、反抗、探索
继续和扩大
内忧外患
民族危机严重
直接原因
侵略史:
反抗史:
探索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爱国将领: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陈化成、左宝贵、邓世昌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家国情怀
反抗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探索史——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启示
家国情怀
侵略、反抗、探索
1、(2022年四川巴中)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加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对在沟里销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与销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邓世昌 D.邱少云
2、(2019广东)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C
中考链接
3、(2022年山东威海)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22年江苏镇江)当英国获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值百抽五,中国不能自由变更”的特权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签约的清朝大臣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外交成功。与此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A
A
中考链接
5、(2022年山东菏泽)“东交民巷从1860年开始就是外国使馆所在地,几个大国的使馆都在这里……(大学士)徐桐居于东交民巷,并在自家大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与之相关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天国运动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分别是( )
①“均田免赋” ②《天朝田亩制度》 ③“扶清灭洋” ④《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B
A
中考链接
7、(2022年湖南长沙)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22年四川自贡)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C
C
中考链接
9、(2022年青海)晚清时期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变迁,是社会急剧变化的缩影。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0、(2022年四川绵阳)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D
A
中考链接
11、《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12、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烧教堂、毁铁路、烧车站和拔电线杆。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爱国”行为深得民心
B.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
D
C
中考链接
专题总结
1840 1842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1898 1900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1915
1919
五四运动
1856 1860
1894 1985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抗争、近代化探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