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联考(实验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联考(实验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15:22:28

文档简介

强基联盟高一语文学科2022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班10月联考试卷
考生须知:1.本卷共四大题,2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的答案须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共7分)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血缘社会的基础包括文化传承的固化、长幼之间尊卑次序的不容挑战。
B.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庭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
D.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3.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共8分)
覆车小记
郁达夫
槟城三宿之后,五日夜渡北海,刚巧是旧历的十五晚上,月光照耀海空,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挥手与送别诸君分袂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快活,何曾有一点恻恻吞声之感?当然依旧是“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的故态。
我们平稳地渡过了海峡,按号数走进了联邦铁路的卧车房;火车也准时间开,我们也很有规则地倒下了床。倦意频催,张口连打了几个呵欠,是睡乡带信来了,迷迷糊糊地不知怎么一来,终便失去了知觉。
这一睡醒来,可真不是诸葛武侯的隆中大梦之相仿!火车跳了三五下,玻璃窗变成了乐器;车箱里的马来小孩子,印度贵妇人,齐声哭了起来,我的身上,忽而滚来了许多行李和衣裳,一二分钟后,喀单当的一声大震。事情却定了局,车子已经横卧在轨道外的桥头草地里了,我们原是买了卧车票来的,而车子似乎也去买了一张,我们睡在它的怀里,它也循环相报地睡入了草地,以后便是旅客们的混乱。关先生赤了脚,掳了一件雨衣,七横八竖,先出去打开了车门。我则一点儿经验毫无,只在卧铺底下收拾衣箱,更换衣服;穿上衣服之后,还在打领带的结。关先生是有过经验的,仓皇在门口叫着说:“这时候还带什么领带!快出来!快出来!”我却先把行李递了给他,行李取齐,一脚高来一脚低的爬出了车箱后,关先生才告诉我说:“你真不晓事,万一电线走电,车箱里出了烟,我们就无生望了;火车出轨,最怕的是这一着!”
爬出车箱一看,五辆车子,东倒一辆、西睡一辆地横冲在轨道两旁的草地里;铁轨断了,飞了,腐朽的枕木,被截作了火柴干那么的细枝;碎石上,草地上,尽是些四散的行李与衣裳,和一群群的人,还有几声叫痛的声音。天也有点白茫茫地曙了,拿出表来用香烟火一照,正是午前四点四十分钟的样子;以时间来计路程,则去丹绒马林只有一二十分钟,吉隆坡只有两个钟头不足了。我们除了在荒地的碎石子上坐以待旦而外,另外也一点儿法子都没有。
因为火车出轨之处,正是一个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中间地带,四旁没有村落,没有人夫,连打一个长途电话的便利都得不到,并且我们又不会讲马来话,不识东西南北的方向,万一有老虎出来,或雷雨直下的时候,我们便只有一条出路了,就是“长揖见阎君”而已。在这情形下,直坐了四个多钟头,眼看得东方的全白,红日的出来,同车者的一群一群搬往火车龙头前面未损坏的轨道旁边。最后,我们也急起来了。用尽了阴(英)文阳(洋)文的力量,向几个马来路工交涉了许多次,想请他们发发慈悲,为我们搬一搬行李,但不知他们是真的不晓得呢,还是假的不知,连朝也不来朝一下,只如顽石铁头的样子,走过来,又走过去了。还是智多星的关老,猜透了这些人的心理,于一位年老的马来工人走近我们身边的时候,先显示了他以一个两毫银币,然后指指行李,他伸出手来,接过银币,果然把行李肩上肩头;向前搬了过去,于是转悲为喜的我们,也便高声地议论了起来:“银币真能说话,马来话不晓得,倒也无妨!”说着、笑着、行着,走到了未损坏的路轨的边上,恰巧自丹绒马林来接的救护车也就到了。
上车后,越山入野,走了几站,于到万挠之先,我们又在车窗里发现了一辆房新民君自吉隆坡赶来救我们而寻我们不着的后追车。又到下一站的时候,我们便下了火车,与房君一道地坐汽车而回了吉隆坡。十二点十分,到吉隆坡后,我们又是天下太平的旅行人了,有郑振文博士旅店的款待,有陈济谋先生压惊洗尘的华筵,上车之前,并且还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在吉隆披市内市外,公园、公共机关、马来庙、中华会馆等处飞视了一巡。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我们便是新加坡市上的小市民了。
槟城三宿之后,五日夜渡北海,刚巧是旧历的十五晚上,月光照耀海空,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挥手与送别诸君分袂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快活,何曾有一点恻恻吞声之感?当然依旧是“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的故态。谢天谢地,这一次的火车出轨,总算是很合着经济的原则。以最少的代价而得到了最大的经验,更还要谢谢在槟城在吉隆坡的每一个朋友,因为不是他们的相招,不想去看他们,则这一便宜事情,也是得不着的。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以“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写海上晚风,清凉澄澈,富有诗意,读者会由这一点感受到旅途中的轻松惬意。
B.文中将火车脱轨比喻为“循环相报地睡入了草地”,取喻新奇、贴切,生动地写出了脱轨现场的惨烈和旅客们的混乱。
C.面对“我们”焦急的交涉,路工们假装不懂,“只如顽石铁头”,是因为他们知道旅客无力搬动行李,可以趁机赚钱。
D.作者罗列到达吉隆坡前后所受的款待,既凸显了“覆车”事件在文中的主体地位,也表现了友人安排丰富、周到热情。
5.面对火车意外脱轨,人们的表现却大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共19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赤壁赋》)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1)山川相缪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翻译(2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概括《赤壁赋》这一段的内容(2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提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子瞻以众筑此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木岸,以防水之虞。朝廷从之。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B.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C.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D.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1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冠意思是到二十岁,“冠”与《荆轲刺秦王》中“皆白衣冠以送之”的“冠”含义不同。
B.属文指的是撰写文章,“属”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含义不同。
C.砥柱之险指的是砥柱的险处,“险”与《游褒禅山记》中“常在于险远”的“险”含义相同。
D.卒全指的是最终保全,“卒”与《陈涉世家》中“卒数万人”的“卒”含义相同。
12.下列对乙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年少时,读书理解能力很强,能说出书中古今成败得失的要害。等到成年,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劳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考察后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C.在徐州城将被洪水冲毁时,苏轼让百姓出城躲避洪水,他自己却住在堤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段防守。
D.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堰闸,筑堤以便通行,完成了许多对百姓有功德的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木岸,以防水之虞。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登岳阳楼》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5.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任选三句作答)(6分)
16.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身在宦海的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① 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雪泥鸿爪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②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③ 。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4分)
19.今年春节某中学教学大楼悬挂了一副对联,现将对联的顺序打乱,请按对联的要求将以下短语重新整合成一副上联以科教开头,下联以青春开头,语意连贯、对仗工整的对联。(不得遗漏以下短语)
科教青春兴邦千尺许国百年腾蛟起凤擎日摩天大中华栋梁梦想新时代(3分)
20.某校高一新生小刘学习了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非常喜欢《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这几句写景状物的文字。(4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史铁生《我与地坛》)
(1)读过这些文字后,你发现这些文字都写到了哪一种意象。(1分)
(2)请以这个共同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②语句连贯自然优美。③不少于60字。(3分)
60
四、作文(40分)
2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强基联盟高一10月月考参考答案:
现代文
1.C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错误,原文“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可知“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2.B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可知因果推论不成立。
C.“也是你的机会”错误,原文“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文中“机会”的意思是“偶然发生”。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错误,原文“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可知“方向上的尊卑”只是血缘的坐标,不能表明“位置的远近”是不是血缘亲疏的反映。故选B。
3.(一点一分)
①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
②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
③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首先,根据原文“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可以概括为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
其次,文中说,“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可以概括为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最后,根据文中相关句子,比如“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可以概括为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4.B B.“取喻新奇”错误。这里使用的修辞为拟人,而非比喻,把出轨火车当成人来写,体现于“循环相报地睡入”,“报”“睡”应该是人的行为状态,“惨烈”表述也不当。
5.(一点一分)
(1)小孩、贵妇恐慌哭泣,还有一些叫痛的,喧闹、混乱、迷茫、无助。
(2)关先生有经验,第一时间打开车门,着急出去。
(3)“我”无知者无畏,经验毫无、没有意识到危险性,比较镇定,计算了时间和路程。
6.(一点一分)
作用:结构上照应题目、上文和结尾,暗示主题,“挥手”后,才有后文的脱轨被困事故,结构严谨衔接紧密。内容上化用诗句和典故,富有文采和底蕴,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提升阅读兴趣。情感上突出人在旅途奔波异乡的“我”内心的惬意和快乐,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新生并快速融入,珍惜生活感恩朋友。
古诗文阅读
7题见课本
8.(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9.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10A句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涂潦”,即道路泥泞积水,此处应该做“避”的宾语,应该在“涂潦”的后面断开,排除BD。“率其徒持畚锸”和“出”用连词“以”连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11.D D.“含义相同”错误,“卒数万人”的“卒”为“士兵”,意为“数万士兵”;“卒全”的“卒”为“最终”,最终保全。故选D。
12.C C.“苏轼让百姓出城躲避洪水”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信息。故选C。
13.(1)苏轼到武卫营去,呼唤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竭尽全力。”(1)“诣”,到……去;“害城”,冲坏城墙;“且”,姑且。
(2)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增补修筑旧城墙,又用木头筑堤岸,来防止洪水的忧患。(2)“增筑”,增补修筑;“木”,用木头筑;“虞”,忧患。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 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呼唤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竭尽全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 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苏轼率领众人修筑堤坝,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增补修筑旧城墙,又用木头筑堤岸,来防止洪水的忧患。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元佑四年(1089) 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的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14.C 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说法错误。颈联主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与体弱多病的孤独之感,所抒之情动人心弦,不能说是“缠绵悱恻”。
15.(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1分)(2)诗人此时年老多病,又遭逢乱世,亲友被分隔在别处,没有音信,让自己思念不已。自己晚境凄凉,连一个稳定的住所都没有,只能孤舟相伴。所以这一联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多病、穷困潦倒以及举目无亲境况的感慨和哀叹。(1分)(3)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境遇哀伤之中,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戎马关山北”表明了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担忧,同时又隐蔽地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2分)
要点: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
感情: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6 (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17①先知先觉 ②精雕细琢 ③惟妙惟肖
第一空,先知先觉,指认识事理较一般人为早。根据上下文语境,“新思想影响下”的青年英才应该是率先觉醒,应该填写率先“觉醒”意思的词。
第二空,“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精心细致的刻画,故填“精雕细琢”。
第三空,“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语境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故填“惟妙惟肖”。
三个空填近义词亦可,但要符合语境要求,语法正确,逻辑连贯。
18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二,“凸显了……对历史事实的精准”宾语残缺,或也可视为句式杂糅,所以示例一补上宾语“还原”或“再现”,示例二去掉“对”。
只要找准错处修改,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其他答案亦可。
修改示例一: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或“再现”)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修改示例二: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历史事实的精准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
19科教兴邦百年梦想大中华腾蛟起凤
青春许国千尺栋梁新时代擎日摩天
20.(1)蝉。
三段文字都写到了“蝉”的意象。《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荷塘月色》“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我与地坛》“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2)夏天来临,窗外这个小家伙总是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唱着刺耳的歌。也许,蝉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歌。我走近树下,发现了树叶上趴着一只蝉,它有一对圆溜溜乌黑的眼睛,活像两颗精巧光亮的黑珍珠。也许,这家伙正好奇地看着我呢。
(2)题目要求以“蝉”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语句连贯自然优美,不少于60字。
可以描写蝉的外貌,可以写它的习性,可以写它的声音。考生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发散思维,如古人就有描写蝉的诗歌,“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运用象征手法描写蝉的高洁;可以联想蝉的习性,“四年地底黑暗的生活,一个月阳光下的快乐”,运用对仗手法和拟人手法描写蝉的不易等等。总之,注意题目关于修辞、字数等的要求。
21. 原题回放: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现象类话 题 词:群
材料侧重:材料陈述了一种现象:群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人们对群的看法也不同,要求我们对这一现象谈看法。我们可以问自己:群对我们有怎样不同的影响?我们对群有怎样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素材积累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西汉 刘向《战国策》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 傅玄《太子少傅箴》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4.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惊喜。----泰戈尔
范文 1.身于群中,坚守自我
①世界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走向全球整体化,个体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愈发紧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时代,我们总是身处于各种各样的群里,生活或认识也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不仅是发展的必然,更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因而,身于群中,坚守自我,实在是一项伟大的任务。(述材料,析材料,明论点)
②群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切身需要,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早在千百年前,孔子就将人归为人群。群意味着单独个体通过工作、爱好、需求的引导而聚集进一个关系圈中。它不仅为人们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同时将个体的力量凝结,闪耀出灿烂的光芒。(阐述群的作用)
③若说一个无法融入群的人是一个落伍者,那么无法在群中坚守自我的人则是一个随波逐流者。前者值得同情,后者落下耻笑。(过渡到群中坚守自我的阐述)
④如今,群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人员纷杂。是以,要在群中汲取有益于己的营养又不失本心,并非易事。在生活中,学习群中居家技巧,谈论实时热点,分享经验,实为乐事。但不乏有人受到群牵制己心,茫然不知所措,便草草跑去多人聚焦的“安全之群”。在我看来,这是可叹而可悲的。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子有“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无不劝诫着我们:勿被群所限。我们的生活和认识,可以有选择地取于群,但切不能随于群。(阐述群中坚守自我的重要性)
⑤鲁迅曾讲“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群不断发展壮大,言论更加开放,平台更加广阔,但人心却无法如时代般迅速进化。依旧有许多“敢怒不敢言”者将“忍”字作为人生格言,但要知道,坚守自我,对自己权力的保护,对正义的辩驳,是对群最好的奉献,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我们需要人人敢言,去尖锐地指出阴暗面。这样阴暗面才能够被照亮,群才能够散发光与热。生活中未必人人都是强者,但人人都能成王者,去不断更新进化群中的风景。如此人们在群中所受到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影响,便可说是一件幸事。(我们应有的做法)
⑥我们身于群中,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越来越紧密的人际关系,我们已不可能离群索居。我们要身在群中,坚守自我,去散发自己的光,吸收群员的热。让群伴我们去实现中国梦,这必将成为时代的幸事。(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2.人在群中,深思慎取
①从古至今,人总是离不开群。人们身处于各种群中,当下群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述材料,析材料)
②人是群居性动物,这就决定了群的生产是必然的、本质的。当人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群。群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现象化表现,不可避免地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界定概念)
③就其积极性而言,群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群是人的集合,聚合了不同人的思想、技术,将它们联结为1+1>2的整体,将分散的元素集中起来,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合力。同时这股合力中各要素的差异互补,使原本处于群外的每个个体拥有了凭自身无法或难以取得的经验、技术等,从而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在另一层面上,群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铸造了历史。毛泽东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使是个别精英,其知识基础,也是建立在群的整体知识储备上的,不可能超越其限制。(阐述群的作用)
④但群作为一种有别于人自身的抽象体系,亦不可避免地生成了一种不自然的外部逻辑。在群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产生异化作用,使人从其自然本质中扭曲。从社会意义上说,群构建了一种服从乃至盲从的逻辑惯性,抑制了人的创造力。总之,群在促进个体的同时,遏制了个人,同时将其不断抽象、异化,使其从自我分离而加入到一种不自由的整合思想中。(阐述群的危害)
⑤由此,人对于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宣扬群的功用,溶解于群之中;有人则极力避免群的介入,乃至选择归隐,特立独行的坚守“自然”。应当说,这两者都是一种极端。对群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在不同情境下存在着差异。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判群的,群是人实现目的的一种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群中又诞生了不同的人。这些人,就是人透过群按照需要构建出来的映象。公民、人民、暴民、草民,无不无一不是一种映象。在不同情境下,人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种,可以是某几种,也可能都不是。(阐述人对群产生不同的看法的原因)
⑥群是与个人相伴相生,对立统一的,是人社会化的抽象产物。在人的基础上发展又制约、促进着人。因此,看待群应当兼顾人,不能抽象地强调群,否则就会导致人本身意义的湮灭。历史上打着各种人民旗号的悲剧,很多确实关注了人民,却忽视了最原始的“人”。另一方面,在融入群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警惕群的侵蚀、异化。即使是打着个人旗号之群,也暗藏着将人抽象为个人主义符号的深层企图。(明确我们的做法)
⑦由此,人在群中,要深思慎取,在群的激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总结全文,明确论点---点明标题)
3.群聚而自守
①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我认为生活在群中的我们要坚守自我,即群聚而自守。(引材料,明观点)
②人是群居动物,群的存在是人性的本能。另外,群可以是意识形式的圈子,或虚拟的聊天群,或具体到民族,抽象到命运共同体。可见,我们常常生活在群中。群有强大的辐射力,能强硬冲走人生的始发纽带——最小的群,家庭,所以我们不得不直面群以及其影响。(简析群的本质及其作用)
③人们在群中寻找自我认同。 我们都会有无能为力与微不足道感,抱团取暖会觉得有依靠。与志同道合的人组群,为共同的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奋进,会不断提升自我。大家在群里宣泄自己的情绪,群的交流互动,使人摆脱孤独,消解不良情绪,以获得快乐---哪怕是“彩虹屁理论”,也能让我们心情愉悦;另外,即使被“杠”上,也让我们不沉浸在那些虚妄的夸奖之中,从别人不那么友善的言论中发现自己有用的闪光点。我们可能通过与群融为一体的“人类补完”来克服心力场,并将集体误认为自我延伸,以此对抗命运、自然等实在权威。(进一步阐述群的作用)
④人们对群的看法各不同,但大体有三类。其一乃社会型人格的自我消解,群使人摆脱孤独,获得安全,却削减了人的完整性——自由意志的实现。其二乃群的束缚离心因素与排拒异端性。其三乃群的必然存在与普遍需要性。而现代青年人对群怀有的争议集中在它的异化,排它与狂热性。(分析人们对群的看法)
⑤我们都会发现群有意的排它性源自于对自身的自卑。如御宅有意区别“动画”与“动漫”,实则是其对连续虚构影像的低龄化怀疑,更彻底的说,是对其他“群”优于自己群之恐惧。 所以,主流群做到不笑异端,这种多样化共有,才能减小群的排他性。这当然不是指刻意讨好,而是摒弃偏见。由个别现象,只言片语中得到以偏概全的结论,标签化的认识,是真正阻碍了群可持续生态的构建。所以,我们人在群中,要恪守自我。(明确我们应有的做法)
⑥群的交融互动已成趋势,我们要尽力做到群聚而自守。让我们人在群中,身能由己,精神独立,彼此尊重。(总结全文,重申论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