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学编号
22109
) (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经理
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素养解读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土地退化的表现。 2.结合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重点) 3.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难点)
第1课时 生态脆弱区
自学参考
1.生态脆弱区
(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2)主要分布: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①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②典型地区:a.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b.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微点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主。
2.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分布 “三北” 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问题探究
2021年3月15日,北京经历了近十年来最强沙尘暴天气;3月28日,北京再次经历沙尘暴天气。黄沙“任性”地闯入、离去、回流、离去……很多网友提出疑问:经过强力治理,我国的环境明显改善,那么这两场严重的沙尘暴又从何而来?
气象专家表示,2月中下旬开始,北方多地异常偏暖,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偏暖幅度同期少见,土壤提前解冻,并且降水也持续偏少,蒙古国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在蒙古气旋、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影响下就会频频掀起沙尘暴天气。
[思考探究]
1.3月15日,北京经历的强沙尘暴天气与哪种天气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2.简要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3.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特大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并说明其主要人为原因。
目标检测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学后总结
(
自主学编号
22210
) (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经理
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素养解读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土地退化的表现。 2.结合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重点) 3.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难点)
第2课时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自学参考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况:①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②现象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多在300~400 mm,夏季暴雨集中。
②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微点拨] 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但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2.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威胁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左下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右上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3.判断造成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主要危害 典型地区
过度樵采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过度开垦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水资源利用不当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P27-28页的活动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目标检测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积雪融水增加
B.在沙地边缘构筑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D.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载畜量
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下图是我国农牧业交错地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四地农牧业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降水 地形 水源 热量 B.降水 水源 热量 地形
C.水源 降水 热量 地形 D.地形 水源 地形 降水
4.上述四地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农牧业交错地带空间分布最不稳定的是( )
A.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 B.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
C.北方农牧交错带 D.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
学后总结
(
自主学编号
22311
) (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经理
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素养解读 1.理解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说明土地退化的表现。 2.结合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重点) 3.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难点)
第3课时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自学参考
1.治理原则:(1)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优化土地利用 结构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 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其中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位置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4.“图解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左下图所示:
3.“由因索果法”分析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不同的区域荒漠化的成因有所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具体图解如右上图:
问题探究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科学治沙,科技先行。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齐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齐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 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思考探究]
1.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何种农业生产活动?
2.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何种途径帮助当地的农牧民脱贫致富?试举例说明。
目标检测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
A.甘草种植 B.有机果蔬种植
C.放牧牛羊 D.特色旅游
5.下列关于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B.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提供充足物资供应 D.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试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学后总结
(
自主练编号
2205
) (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经理
基础落实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20万公顷耕地。目前中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 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2.下列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东南丘陵地区—土壤盐碱化 B.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沙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 B.a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C.b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b带位于多民族聚居区
4.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造成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压缩农业用地 ③轮作套种
④盲目开荒,粗放耕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是一个区域植被、水文、气候、地形、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生态脆弱性的综合性评价,指数越高,生态越脆弱。阿姆河是中亚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帕米尔—阿莱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的高山冰雪地带,全长2 540 km,是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流域内地势落差较大,海拔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下图示意不同时期阿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据此完成5~6题。
5.阿姆河流域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帕米尔—阿莱高原 B.兴都库什山脉
C.河流中游地区 D.河流下游地区
6.为改善阿姆河流域生态恶化最严重区域的生态环境,应当( )
A.减少上游拦水,增加下游灌溉水源 B.减少下游林地乱伐,减少河流含沙量
C.改进灌溉技术,以水量定农业规模 D.控制上游牧业规模,对草原实施封育
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读图,完成7~9题。
7.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
8.“板下修复”的主要益处是( )
A.大幅度削弱太阳辐射 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种植耐阴经济植物
9.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 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有利于禽畜生长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 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讲述陕西榆林治理毛乌素沙漠的片段——“回乡之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约250~400 mm,这里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历荒漠化后,毛乌素沙漠多流动沙地。1995~2013年监测数据表示流动沙地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图1为毛乌素沙漠示意图,图2为毛乌素沙漠1995~2013年气温、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根据材料,推测毛乌素沙漠早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11.毛乌素沙漠1995年后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根据图文材料,主要是因为( )
A.气候变暖 B.降水增加 C.土质黏重 D.植树造林
12.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 ②榆林地区沙尘天气减少 ③榆林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④榆林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拓展提升练
13.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新时代的共识。结合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区的日照时数多少,并分析其原因。
(2)B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3)请为B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淤村是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一个小村寨,当地石漠化严重,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称。为了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建设山清水秀、生活富足的美丽村寨,当地某校的地理研学小组,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石漠化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测量,查阅资料后,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岩石裸露率、坡度与坡位的关系图。
(1)从洼地到坡顶,土壤厚度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2)调查发现,在中上坡位耕种,作物产量低、不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3)为建设山清水秀、生活富足的美丽村寨,请你提出几条具体措施。
练后总结
参考答案
自主学编号09
问题探究:1:冷锋天气系统。2: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盛行西北风。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垦、过牧;不合理灌溉;工矿建设不注意生态保护。
目标检测:1.D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人口众多,植被破坏严重因此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D。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自主学编号10
问题探究:1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
2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目标检测:1.B 2.A 第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短时间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越旺盛,气候越干旱,会加重荒漠化,故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导致“沙绿民富”。
3.B 4.C 第3题,观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可知,其位置与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走向大致一致(400 mm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般半干旱草原区适宜放牧,半湿润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故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就应是降水条件;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但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故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因素就应是水源条件(水源充足地区则适合发展绿洲农业,水源缺乏地区则适合发展游牧业),故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就应是水源条件;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故青藏地区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因素就应是热量条件(河谷海拔低,热量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高原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以高原畜牧业为主),故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就应是受海拔所影响的热量条件;川滇鄂黔湘地区山地地势起伏大,受地形坡度差异的影响,山麓、河谷等地形较平坦的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牧业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的草山草坡地区,故川滇鄂黔湘山地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就应是地形;所以正确答案就应是B选项。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影响四地农牧业交错地带形成的因素中水源、热量(海拔)和地形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受降水差异而形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由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季节及年际变化大,其空间分布最不稳定。
自主学编号11
问题探究:1:畜牧业。2: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
3:在封沙育林育草时,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的草药植物,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漠风光,发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目标检测:1.C 2.B 3.C 第1题,与传统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是一种综合整治模式,更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C正确,A、D错误;两种模式都注重防治水土流失,B错误。第2题,该地区的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农民进行田间耕作的难度较大;该综合整治模式采取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坡面退耕还林等方式,可使该地平地占比增大,同时,采取支渠排水灌溉等方式,降低了该地区田间耕作的难度,故选项B正确。第3题,由材料可知,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为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该综合整治模式下,采取了复垦空废宅基地的方式来增加耕地面积,说明居住用地并不紧张,①错误;陕西省延安市属于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邻近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②正确;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平地少,坡耕地比例大,③正确;该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生产方式较为粗放,④错误。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4.A 5.C 第4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因为甘草种植一方面可以起到固沙固氮的作用,能够使得土壤和沙漠化的速度减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牧草供养牛羊,还可以作为中药原料使用,土壤环境的改善和风沙的改善使得该地可以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由此可知甘草种植才是当地治沙模式的核心。第5题,该模式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脱贫和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并不能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故选C。
6 自然环境特征: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草地。措施:在沙地上应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固沙防沙,以及合理利用草场等;旱地应注重水土保持。
[思路点拨]
自主练编号05
基础落实练:1.D 2.C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普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我国南方地区的红漠化尤为严重;土地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三江平原过度开垦,会造成黑土流失,湿地破坏。第2题,东南丘陵地区为红壤分布区,植被破坏后易形成红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多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易造成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沙灾害普遍,土地沙化严重。黄淮海平原的灌溉农业发达,若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3.A 4.C 第3题,a带水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荒漠化,农业生产潜力小,故选A。第4题,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环境压力大,①正确;压缩农业用地,有利于环境保护,②错误;轮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环境保护,③错误;盲目开荒、粗放耕作,会破坏生态环境,④正确。
5.D 6.C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阿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高的地区海拔位于500 m以下,所以该地区为阿姆河下游咸海周边地区。故选D。第6题,阿姆河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发展灌溉农业。 减少上游拦水,增加下游灌溉水源,会导致灌溉农业规模扩大,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不能改善生态恶化现象,A错;林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B错;改进灌溉技术,以水量定农业规模,发展节水农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阿姆河流域牧业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而非上游地区,D错。故选C。
7.D 8.D 9.A 第7题,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砍伐和垦殖导致荒漠化,故选D。第8题,光伏板可以大幅度削减太阳辐射,但没有“板下修复”作用,A错误;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不是“板下修复”的益处,B错误;光伏板削弱光照,板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弱,但是种植耐阴经济作物可以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C错误,D正确。第9题,库布齐沙漠应用“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缓解荒漠化;①②③正确。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复杂,该项目无法增加当地的水汽,也无法涵养水源,对降水影响有限,因此对年降水量的影响小,也不可能改变区域内气候条件,④错误。故A正确。
10.C 11.B 12.B 第10题,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约250~400 mm,这里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故推测毛乌素沙漠早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C正确。第11题,毛乌素沙漠1995年后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1995年后降水总体增加,植被增多,沙漠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B正确;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大,不利于沙丘固定,A错误;沙漠地区土质是疏松的,C错误;植树造林在图文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选B。第12题,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有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榆林地区沙尘天气减少,榆林湿地面积有所增加,①②④对。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应使榆林耕地面积显著增加,③错。故选B。
拓展提升练:13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根据经纬度及河流形状判断,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所以日照时数少;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日照时数多。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B地区是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该地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度低,石漠化严重。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所以生态环境脆弱。第(3)题,针对B地区的环境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山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答案:(1)比较:A地区日照时数少于B地区。原因:A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少;B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数多。
(2)石灰岩广布;全年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严重(或溶蚀作用强);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度低;石漠化严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3)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严禁破坏山体植被,保护天然林资源;开展山体综合治理,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快速恢复山体植被,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4解析:第(1)题,分析图1可知,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坡顶的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土壤厚度与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有密切关系,结合图2可知,上坡和中坡坡度大,流水侵蚀力强,土壤被冲蚀严重,因此土壤厚度小。被冲蚀的土壤在坡脚和洼地等地势平坦处积累,因此坡的底部土壤厚度较大。坡顶相对平缓,侵蚀力不强,因此土壤不容易向下方流失。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中上坡位坡度较大,流水侵蚀强,岩石裸露,土壤层浅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差。第(3)题,根据不同坡位的流水侵蚀和土壤厚度,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措施。农业发展要重点针对土层厚、侵蚀弱的地区,即为坡位低、坡度小的地区,同时要采取平整土地、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对于坡位高、坡度大的中上坡位必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当地的水源条件。
答案:(1)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逐渐降低;坡顶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
(2)中上坡位坡度大,土壤侵蚀强度大;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厚度较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农业生产条件差。
(3)坡位低、坡度小的地区,平整土地或修梯田,发展耕作业;中上坡位,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种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发展生态旅游;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对薪柴的使用;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