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思考探究:
1、从不同角度对比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
2、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转型的表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壹 乱局——政治表象及其社会根源
贰 变局——政治应变与哲人思辨
贰 布局——华夏认同与天下一统
那些年我们翻过的通俗读物……
思考: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的史实基础有哪些?
乱局
——政治表象及其社会根源
一次意外的考古发现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九鼎”
这符合礼制吗?
一次次尴尬的求助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向诸侯“求赙”
公元前717年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求籴”
-618年 周王室向鲁“求金”
一支流箭的故事
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最终不了了之……
乱相一瞥:周桓王最终 “不了了之”,说明了什么问题?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乱世透析:为什么东周时期会出现王室削弱、诸侯纷争的局面??
上层建筑 宗法分封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 井田制
生产单位 大家庭
生产工具 耒耜
?
井田制瓦解
私田开垦公田荒废
个体小家庭兴起
大家庭逐渐瓦解
铁器牛耕推广
骨、石、蚌器退场
120
7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
奴隶主争霸战争
奴隶主争霸战争
齐国:
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由已知推未知,了解了春秋战国经济的发展,推而及之商周经济的发展。
A
变局
——政治应变与哲人思辨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秦孝公招贤令》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史记》
商鞅其政与周秦之变——社会转型的协奏曲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治理有序,秦军后勤充足,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只能称之为“盗兵”,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荀子》
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建立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轻罪重刑
废井田,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法为教,焚烧诗书
最彻底
顺趋势
合地主
增强国力
稳定秩序
富国强兵
奠定基础
推动转型
百代都行秦政法—毛
刘项原来不读书—唐
易暴政
轻教化
不利思文
阻碍商品
二世而亡
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君为青山,我为松柏
?
商鞅其时——士阶层的崛起
面对社会失序,不同思想家代表不同阶层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形成百家争鸣……
商鞅其时——哲人思辨——百家争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形成四大显学,但统治者态度不同,如改革者基本为法家。
◆救世方案:
①儒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仁政。
②墨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兼爱、非攻。
③道家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无为而治。
④法家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推行法治。
◆争鸣焦点:
①儒墨之争的焦点是“仁爱”(有阶级差别)还是“兼爱”(无阶级差别);
②儒道之争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③儒法之争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各派即争鸣,又相互吸收学习,呈融合之势。
荀子是韩非的老师,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商鞅其时——哲人思辨——百家争鸣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
百家争鸣形成中古代中国治世的两大政治模式:以“仁义”为主的王道、以“法”为主的霸道。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现实意义
商鞅之外的世界——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提出∶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时代——"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北纬30°附近地区涌现了众多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子、释迦摩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B
无秩序 不自由
周礼的核心是秩序,礼崩乐坏,秩序需重建;国家走向统一,更呼唤秩序。百家所争,即为什么才是理想秩序,以及如何建立理想秩序。为何法家胜出,就是法家能迅速建立秩序。
大家如何看待台海局势?
布局
——华夏认同与天下一统
“华”,指树木开花,代指美好。
“夏”,坐在太阳之下的人,有中央之意,引伸为大,代指庞大的国家。
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乃四夷皆相衰而使奉天成命。
——《十三经注疏》
华夏—中华—中原—中国,最早是一个地理概念和经济文化程度代名词,即经济文化发达的中间的国家,是相对于周边而言,且是自称。
千年格局的孕育——华夏认同与天下一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走向融合
诸夏发展壮大
一些少数民族消失
诸侯国数量减少
《春秋经传集解》:诸夏,中国也。→华夏也包括周边族群。
华夏
诸侯
诸侯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华夏
华夏认同增强
华夏,在春秋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从地理层面延伸到文化范畴,强化了同源共祖观念,增强了文化认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
千年格局的孕育——华夏认同与天下一统
中华民族在先秦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
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