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18: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3.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B.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C.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5.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霁月
郭沫若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
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
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做铺垫。
B.诗歌借助拟人的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
8.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评《霁月》诗“反映心灵对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9.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法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1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
C.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13.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14.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请分析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写于1919年间。其时郭沫若受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乙】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美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诗人借此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丙】阅读他的诗集时,必须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这首诗的内含与形式特征。
1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飙突进 B.俯瞰 C.必须 D.内含
1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五、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________的现实,在________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________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________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
A.“蜂涌而至”错,应为“蜂拥而至”。
B.“号叫(hào)”错,应为“号(háo)叫”。
C.“宏福齐天”错,应为“洪福齐天”。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x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
A.“陷井”中的“井”应改为“阱”。
B.“破锭”中的“锭”应改为“绽”。
D.“悄无生息”中的“生”应改为“声”。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所学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是一群巨人的形象。他们”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号”字作动词解,表示“呼喊和喊叫”的意思。读二声。而非号角的意思。
故选A。
4.A 5.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诗歌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主要涉及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时代精神。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本题: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而“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因为当时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6.D 7.B 8.郭沫若的《霁月》反映了诗人的欢乐心情与美丽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向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他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 9.本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这些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化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错。“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与霁月(自然)已经融为一体。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 “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错,诗歌后两节写诗人和这些优美情景的契合、将景象拟人化、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等才是诗人与自然的“互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在情感,又描写了什么样的自然之美,然后结合全诗分析两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最后规范表述即可。
此诗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作品。幽光清淡,云衣缟素,森林寥寂,暗香浮动,海岸沉默,波音幽渺: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然沉思,这是十分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白杨行道在他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他在和明月亲切交谈,他要银海跟他唱和。在这里,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诗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应明确意象就是承载着诗人思想情感的特殊物象。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根据情感表达的需求,精心选取了一系列意象,而且做了精心安排的。
此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幽光浸洗的森林,滴着黄昏的新雨;白杨行道,海边,明月,银海,这一切,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具有诗人的感情生命。
是动态的,首先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
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无意遇到,亲自感受,它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又有序化的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一个美的形式具有了独创的审美意义,帮助抒情意向完满表达。
10.C 11.D 12.D 13.①首先提出论点: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接着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③然后从“真情”和“思想”“能力”三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④最后总结全文。 14.①该诗用大量呼告“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具有呐喊型的崇高美。
②该诗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具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和心系祖国的崇高思想。
③该诗结构清晰,想象奇特,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具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④面对“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郭沫若写下了这首杰作。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曲解原文意思,原文是“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曲解文意,文中是“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要……就能……”错误,忽略了“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这个先决条件。原文观点是“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结尾“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提出文章观点: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第二段“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第三至五段“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从“真情”和“思想”“能力”三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六段“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也要警惕……”总结全文。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的观点是“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根据题干要求,需要分析本诗崇高美的体现。
文中说“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据此分析本诗可知,“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具有呐喊型的崇高美。
文中说“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据此分析,本诗“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具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和心系祖国的崇高思想。
文中说“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本诗的前四句,着力于景象描绘。四个诗句,四种景象,结构上看,四个诗句构成“起—承”关系。第五句在结构上属于“转”,将诗歌内容由写景状物转入抒情。第六句两个“力哟”连用,在简单重复中强化诗歌的创作主旨。第七句是第六句的细化。结构清晰,想象奇特,句式自由,节奏鲜明。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具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文中说“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面对“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郭沫若写下了这首杰作。
15.D 16.A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狂飙突进:指突飞猛进,形容发展进步飞快,变化巨大 。此处用来形容“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正确。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也指在较高的高度上俯视下方。这里指从高处看地球,正确。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②加强命令语气。这里指事理上的必要,正确。
内含:①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②内容。此处与“理解这首诗”不能搭配。
内涵: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内在的涵养。原文是“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即内在意义,本质属性。,所以改为“内涵”。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处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歌的标题,此处指的是这首诗,所以应该用书名号,而不是用表强调的引号。
故选A。
17.D 18.A 19.比喻,将“诗歌”比作“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史上突出的艺术价值。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是句子结构混乱,显得主宾不搭配,原句主干是:名称是提出确立并使用。应强调名称提出。
A.句式杂糅。“纪弦提出名称”和“名称被使用”是两套句子结构,而该项杂糅在一块了。
B.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
C.语序不当,应先“提出”,然后“确立”。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语境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局动荡。所以此处要选“风雨如晦”,比喻黑暗的社会现状。
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语境是说“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岁月,“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故第二处填“峥嵘岁月”。
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是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
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语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画线句“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可提炼出主干“诗歌是明珠”,可确定其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诗歌”比作“明珠”,喻体“明珠”用“璀璨”一词修饰,可知其特点是灿烂夺目,而比喻修辞中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因此可判断出“诗歌”也是灿烂夺目的,再分析画线句,定语是“文学女神”因此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