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3.1《百合花》同步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3.1《百合花》同步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18:2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百合花》同步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皱褶(zhé) 慷慨(kǎi) 斟酌(zhēn)
B.粗糙(zào) 凛冽(lǐn) 惆怅(chóu) 怂恿(sǒng)
C.慰劳(wèi) 贪婪(lán) 屋檐(yán) 挂匾(biǎn)
D.点缀(zhuì) 包扎(zhā) 赤裸(luǒ) 羞涩(sè)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B.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C.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
D.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B.小说第6段中的“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一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
C.“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我”所明白的道理指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是她“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D.“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问题。
带缺口的馒头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五十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命令是必须再坚守二十四小时。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
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官长,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附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的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在嘴边呶着遮住了半张瘦 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你们……”
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坨坨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一周前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三十四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8年第2期)
5.这篇小小说有几次较大的波澜,请简洁概括出其中的四次来。
6.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许你读了之后会被深深打动,请列举一个令你感动的情节,并简要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令我感动的情节是:
令我感动的理由是:
7.文中两次写到“跪”,它们分别包含着有关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大胡子”少校面对饥民下跪
(2)少校和师长在小翠的新坟前下跪
8.文中的“尤小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9.读了这篇小小说,你想说些什么?(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 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 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
B.“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这句话表明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给伍原带来了继续前行的希望,也预示着他会成功完成任务。
C.老乡虽然又聋又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上下打量伍原,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
D.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痛哭。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连续运用多个“没有”“灰蒙蒙”,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与战士伍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扣人心弦。
B.“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叠词的使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又舒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伍原要顽强活下去的决心。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
D.本文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1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
13.小说中多次提及“泪水”,请简要概括其作用。
三、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4.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引文省略 B.语意未尽 C.含糊其辞 D.列举省略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铁凝”的文学观点。不超过10个字。
12月1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颁奖典礼。在此次“最具影响力作品奖”中,铁凝共有两篇作品获奖,分别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与《永远有多远》。
在谈及文学创作问题时,她表示,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想急切表演生活,那必是一个作家失败的时刻,“‘生活不是用来表演,而是用来生活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尽管‘永远’这个词在新世纪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时而嘹亮时而衰弱,但是我仍然要说,什么都不能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生活相信爱。”铁凝坚定地表示。
18.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百合花》并没有正面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描绘了几幅日常情景,巧妙地展现出人物的特征。在“同行”和“借被”这两个场景中,“我”和新媳妇各自初次见到通讯员,都对他有些误解。也正是(①),“我”和新媳妇才了解到通讯员看似有些,其实是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对他颇感亲切和喜爱。到了晚上,氛围稍微舒缓,随后战斗打响了,并且越来越激烈,不可阻挡地将故事推向高潮:通讯员被送到包扎所,“我”和新媳妇目睹了他的死亡。
在战斗前与战斗后,所有的细节都是的,无论是撒满百合花的被子、在新媳妇家挂破的衣服,还是送“我”的两个馒头。作者十分善于通过(②),来表达而美好的感情。通讯员之死,是一个普通的、具体的人的死亡。因此,与单纯的崇高感相比,牺牲时仍穿着挂破的衣服的他,在读者内心所引发的更多的是亲切的喜爱和同情。同时,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让同样年轻且尚未体验人生幸福的通讯员之死显得更令人。
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战争之残酷与生活之静美构成鲜明的对比。纵然是在残酷的战争时期发生了悲剧事件,但小说的总体情绪是克制的。当被子盖上通讯员的脸时,文章呈现出告别与拥抱、牺牲与希望的复杂情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理想主义,另一种革命浪漫主义。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谨言慎行 响应 微妙 惋惜
B.不苟言笑 响应 奥妙 痛惜
C.不苟言笑 呼应 微妙 痛惜
D.谨言慎行 呼应 奥妙 惋惜
20.如果把“(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放到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下列所放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的视角
B.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C.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的视角
D.作者借用新媳妇这个“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的视角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B.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展现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C.和《荷花淀》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D.和《荷花淀》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相比,《百合花》所描写的是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空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气息,给人一种更亲切的感觉。
22.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C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A项,皱褶(zhé)zhé—zhě;
B项,粗糙(zào)zào—cāo;
D项,包扎(zhā)zhā—zā。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A项,“自主建造、设计、开发”语序不当,从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开发、设计”,然后才谈得上“建造”,因此“建造、设计、开发”应调整为“开发、设计、建造”;
B项,“因为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构混乱,选项把“因为”和“是……的主要原因之一”两句杂糅,二者留一;
D项,“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不合逻辑,前面“是否”“能否”是两种情况,后面“推动……健康发展”是一种结果,两面对一面。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结合前文“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可知,“表现了通讯员的机智和固执”错误,他发现了“我”走不开,追不上他,但是碍于男女有别,又不好意思跟“我”说话,可见应是“表现了通讯员的细心、体贴和羞涩”。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项,“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理解不当。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故选B。
5.车陷炮弹坑、饥民抢吃馒头、饥民送还馒头、小翠饿死了。 6.情节:饥民们送还馒头并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填弹坑。理由:这种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生命之上、舍生取义的壮举,令人感动不已。 7.(1)包含“大胡子”少校对饥民既同情又无奈的心理,也表现出他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的痛心。
(2)包含少校和师长对尤小翠饿死的痛心与不安,并带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8.是饱受战争之苦而又单纯、可爱、懂得事理、勇于承受痛苦的孩子。 9.无论是小翠,还是饥民,他们身上展现的民族大义值得我们学习。无论身处何时,都应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小说中有波澜的地方,然后进行概括。
小说讲述的是向惠通桥南高地送弹药和食品的故事。
在送食品的路上,卡车陷入弹坑,即“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这是第一次波澜;
在士兵填弹坑的时候,一群饥民发现了车上的馒头,抢吃馒头,即“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这是第二次波澜;
押送粮食的少校告诉饥民要把粮食送往前线,饥民把馒头送还,并且帮助官兵填平弹坑,即“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坨坨填弹坑的石头”,这是第三次波澜;
当少校带着馒头来找尤小翠的时候,尤小翠饿死了,即“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这是第四次波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考生首先要列举一个让人感动的情节,然后陈述感动的原因。
首先梳理小说情节。小说开端讲述大胡子少校奉命运送物资到前线,车陷弹坑中;发展部分讲述饥民抢馒头,小姑娘带头归还馒头;高潮部分讲述大胡子少校带馒头来找小姑娘,而小姑娘在3天前饿死;最后讲述国军起义将领临终嘱托讲“馒头”故事。
接着找出让人感动的情节。如发展部分,小翠和饥民忍着饥饿送回馒头这一情节,小翠以及这些饥民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代表,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来换来国军的生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的生命之上,体现了民族大义;如小说最后国军起义将领讲述“馒头”的故事,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人物“跪”这一动作传递出的心理或情感。
(1)“大胡子”少校对饥民下跪:结合上文可知,饥民来抢他们将送往前线的粮食,前线的将士已经四天没有吃东西,拿枪的力气都没有了,而且他们守住前线的意义重大,大胡子少校本想向饥民开枪,但尤小翠的形象刺痛了他,“跪”这一动作包含了对饥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无法就这样把馒头给他们的无奈;结合之后所说的话“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你们……”可知,他这一“跪”还有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情形的痛心。
(2)少校和师长在小翠的新坟前下跪:“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提着一小袋馒头来找尤小翠,却得知尤小翠已经饿死“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所以他们在小翠新坟前的下跪有对小翠饿死的痛心,结合上文来看,小翠主动把馒头放回去,甚至咬下来的馒头也送回来,而之后小翠就饿死了,所以少校和师长对尤小翠饿死心有不安,这“跪”也包含了负罪的心理。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在嘴边呶着遮住了半张瘦脸”“她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可知,尤小翠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家人全部饿死,而自己最终也饥饿而死,而这一切与战争有脱不开的关系,所以她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
由“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可知,当听“大胡子”少校说粮食送往前线之后,她主动把馒头送回,可以看出她的单纯可爱,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事理,虽然饥饿却能忍受饥饿之苦,可以看出她勇于承受痛苦。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考生应针对小说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来谈自己的看法。具体来说,可以从战争之痛、渴求和平或军民之情、民族大义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如战争之痛的角度,将士在前线挨饿抗战,饥民因饥饿而抢馒头,小翠全家饿死,这些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由此也可以看出和平的可贵。
如军民之情,当“大胡子”少校下跪,说起前线士兵挨着饥饿打鬼子的时候,饥民不但放下馒头,还忍着饥饿搬石头填平弹坑,这些都展现了军民之情。
如民族大义,饥民已经饥饿不堪,当得知这些馒头要送往前线时,主动放下馒头,还帮助填弹坑,他们把国家、民族放在了个人生命之上,展现了民族大义。
10.A 11.D 12.(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
(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13.①泪水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②泪水使得伍原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③泪水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
【解析】10.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始终以执着的信念、乐观无畏的心态勇敢地前行”错误,由原文可知,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的内心也有过恐惧、挣扎和无助,甚至近乎绝望。
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项,“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错,应是给了近乎绝望的伍原以力量、勇气和希望。
故选D。
12.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人物形象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梳理情感变化,需要从小说结构入手。小说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本小说由环境描写开始,压抑荒凉的自然环境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还是没有任何与人有关的迹象,加上详细的心理描写,无不表现出主人公的窒息和无望。这是小说的开端。看到“如豆的一小点儿光”,是小说的发展,此时伍原心里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伍原与老乡“搏斗”是小说的高潮。因为不能还手,伍原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而且老乡是聋哑人,此时伍原的内心是绝望的。老乡了解了伍原的身份后,给伍原指明了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是小说的结局。此时伍原心中充满信心,坚定无畏。
1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相关物象(泪水)作用的能力。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文中出现过“泪水”的地方圈画出来。其次,结合上下文弄清楚伍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最后,总结“泪水”的作用,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小说开头,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水;等到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聋哑老乡无法知道他是共产党,他又流下了委屈无奈的泪水。据此可知,泪水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14.B 15.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
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16.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17.作家应避免表演生活。 18.多好的同志弟,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我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同志弟,我把你肩上的破洞缝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由后面“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所以属于“语意未尽”。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使用精炼传神的动词。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如“夺”“瞪”,前者是刻画动作,后者是刻画眼神,这是对新媳妇的刻画。
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动作的效果。如“夺”,作者说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夺”凸显力度和速度,“劈手”更是给人迅雷不及之势,结合上下文新媳妇要把自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这件事来看,“夺”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决心之坚定。
如“瞪”是描绘新媳妇的眼神,结合前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和后面“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新媳妇决心把被子送给通讯员,而卫生员却要把被子揭掉,所以新媳妇“瞪”这一眼神可以看出她对卫生员做法的不满,更是对小通信员牺牲的痛心。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可知,考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改句把握句子的意思。“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是说“我”想要拉开新媳妇,想要看到小通信员坐起来。
然后分析原句,主要从原句的手法、句式、用词以及情感方面分析。如“我想……我想……我想……”使用相似的句式,语意连贯,语气一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为感人;
如“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虽然都使用“我想”,但“我想”的内容展现了情感的层次,前面想要拉开新媳妇,不想让新媳妇做无用功,后面想要看见小通信员做起来,想要看见他笑,而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加重了“我”对小通信员牺牲的悲痛和不舍。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看清题干要求,即“概括……文学观点”。“铁凝”的文学观点的答题区间在第2段,根据铁凝所表述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文学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作家却应该避免表演生活”,用一句话提炼观点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心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要把人物的心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心里所想要符合此时情景。
在文中,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盖被子,抓住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敬意,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
19.C 20.D 21.B 22.①通过这些误解 ②对具体的人和物的描写
【解析】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严肃、庄重。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文段是说通讯员看上去是一个不随便说笑的人,应用“不苟言笑”。
第二处,呼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或照应。响应:回声相应,比喻用言语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文段中说的是文章前后的细节互相联系照应,应用“呼应”。
第三处,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文段中说的是感情,应用“微妙”。
第四处,痛惜:沉痛地惋惜。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不如人意的变化表示同情、可惜。“痛惜”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符合语境。
故选C。
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
“(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是“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这句话的出处,所以要紧跟在这句话的后面,排除B、C两项。“(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这句话并不是引用的内容,而是交代作家及其作品,不能放在引号内,排除A项。
故选D。
2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应为“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二是主宾搭配不当,可在“《百合花》”后添加“所展现的”。A项,语序不当,“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应为“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C项,主宾搭配不当,可在“《百合花》”后添加“所展现的”。D项,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对一场伏击惊险的抒情化描写”应为“对一场惊险伏击的抒情化描写”,二是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描写的”改为“展现的”。
故选B。
2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①处,由括号前的“有些误解”“正是”可知,此处应填“通过这些误解”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后文可知,小说在表达美好的感情时,不仅写了通讯员、新媳妇等,还写了撒满百合花的被子、通讯员挂破的衣服等。由此可知,小说是通过对人和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所以此处可填“对具体的人和物的描写”之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