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自主学练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自主学练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0 15:2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自主学编号
13105
) (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结合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区域认知) 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 1.自然系统有何特点、对人类活动有何要求?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3.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第1课时 环境问题的产生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P12-14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特点:①自然环境由 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 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 。
2.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 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 ,损害自然环境的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特别提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造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思想主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自学参考
1.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区别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 量来源 物质和能量 流动方向 生物 多样性 系统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太阳能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人类系统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单向流动 单一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影响因素 表现 产生环境问题
人口 数量 人口数量增加,人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随之增加 人类系统靠大量输入自然资源、输出废弃物来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其中,人类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超出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导致资源枯竭等问题;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一部分通过自然环境循环得到消纳,未被消纳的部分残留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人均 资源 消费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造成影响越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技术 水平 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
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变化 关系 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自然环境的支撑和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4.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
区域类型 环境问题表现 产生原因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污染 人均消费量多,废弃物的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 生态破坏 人口数量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多;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能力进行环保,单位数量资源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大
问题探究
一、[教材P13页思考]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课题名称:何时“蓝天”常在
课题资料: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継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让“蓝天”常在,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以下思路,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
综合来看,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后废气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和成本高。
②我国废气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③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干燥,大气降尘量大。
④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工地多,扬尘多。
⑤我国汽车拥有量猛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⑥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由秋至春,冷空气活动频率小,势力减弱,常出现连续数日微风或静风天气,并且空气温度相对较高。
课题思考:(1)按自然和人为原因,将材料中大气污染原因进行分类(用数码回答)。
(2)据材料概括大气污染的特点。
(3)为我国“蓝天”常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目标检测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3.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什么?
(2)该海岸被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学后小结
(
自主学编号
13206
) (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结合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区域认知) 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 1.自然系统有何特点、对人类活动有何要求?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 3.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第2课时 环境问题的危害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P14-16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 。
(2)环境问题制约 发展。
[特别提醒] (1)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讲,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有时局部的环境问题会通过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而危害到全球环境。
自学参考
1.环境问题的危害
危害 表现 举例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雾霾天气会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诱发多种疾病;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的污染物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毁林开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2.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全球 变暖 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酸雨 燃烧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世界:欧洲、北美洲 我国:主要在南方地区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臭氧层 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3.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减少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4.知识构建与要点整理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后,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导致自然环境偏离了应有的稳定状态而产生的。 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 3.环境问题的产生会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
一、[微思考] 酸雨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二、阅读教材P16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查找资料,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三、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问题1 (区域认知)日本琵琶湖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琵琶湖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琵琶湖?
目标检测
下图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1.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雾霾C.臭氧层空洞D.全球变暖
2.下列关于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
B.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农业增产
C.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较大
D.该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
3.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部分湿地的面积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示区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面积变化的差异。
(2)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角度,说明自然湿地面积变化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简述该地保护湿地可以采取的措施。
(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基础练习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①          ② ③         ④
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导致图片③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B.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渡渡鸟骨拍卖值440万。据此完成3~4题。
3.渡渡鸟的彻底绝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 B.社会治安问题
C.资源衰竭问题 D.生态破坏问题
4.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 B.自然环境的迅速演化
C.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 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细菌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细菌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6.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细菌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据此完成7~8题。
7.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8.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有(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开发清洁能源 ③禁止碳的排放 ④追求绿色GD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SO2、NOx等物质,形成了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酸雨属于二次污染物,其环境影响是区域性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已形成几大酸雨区,我国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严重,频率高,单场雨pH值最低曾达3.35(重庆)和3.41(贵阳),并已蔓延到广东等省。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酸雨的主要成因。
(2)简要说明酸雨对于环境的影响。
素养训练
再生水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应急供水指在非常情况下,城市常规供水不足或受阻中断时,快速启用的城市安全供水方式。读我国某城市部分年份供水情况统计图。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目前的供水结构可能引发的问题是(  )
A.土壤盐碱化 B.水污染加剧
C.地面沉降 D.河流断流
13.再生水供水量的变化反映出该城市(  )
A.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B.水资源需求总量有所减少
C.产业结构成功转型升级 D.水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14~15题。
14.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15.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只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学练参考答案
自主学编号05
问题探究:一、1:
物质和能量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自然系统 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 物质来源于自然环境 物质和能量流动释放到环境中 生物多样性丰富
人类系统 太阳能及环境中的能源资源提供能量;物质来源于自然环境 物质与能量单向流动 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2:自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状态。
原因: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中,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二、[解析] 第(1)题,自然原因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特征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指的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本题中①②④⑤属于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③⑥属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第(2)题,本题要求据材料进行概括,考生应特别注意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从污染物来源、污染范围、频次、持续时间等方面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煤炭燃烧、工业废气、大气降尘、汽车尾气等,污染来源种类多,造成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特征。第(3)题,该题考查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可以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等方面组织答案。减少污染气体排放量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的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等。
[答案] (1)自然原因:③⑥;人为原因:①②④⑤。
(2)污染来源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出现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技术;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
目标检测:1.D 2.B [第1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第2题,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解析] 第(1)题,仔细读取图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面下沉,对于沿海地区而言,会导致海水入侵;温室效应的表现是全球变暖;沿海地区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污染物排放量超出海水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海洋污染。第(2)题,该海岸带被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是入海径流和泥沙量减少等。第(3)题,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净化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4)题,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增加的环境意义可以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主要有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了海岸侵蚀后退,减轻了海洋污染等。
[答案] (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入海径流量、泥沙量减少等。
(3)容纳、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了海岸侵蚀后退;减轻了海洋污染。
自主学编号06
问题探究:一: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物,损害人体健康。
二:1.可能的原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中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高,会加大环境投资,选择环境友好产品,施加环保压力,使经济结构向利于环境的方面转变。
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废弃物排放,使资源的获取与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
三、1: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导致水质恶化,从而丧失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再加上人类对芦苇和河边森林的破坏,导致琵琶湖区生态破坏严重。
2: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目标检测:1.D 2.B [第1题,图示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雾霾、臭氧层空洞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但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第2题,上述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量充足,农业增产;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小;臭氧层破坏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
3.[解析] 第(1)题,通过读图可知,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第(2)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湿地面积减小则会导致其部分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第(3)题,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管力度;防止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生物措施主要有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答案] (1)自然湿地总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2)湿地面积减少,影响供给服务功能;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环境自净功能减弱,调节服务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支撑服务功能。
(3)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管力度;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退耕还湿地。
自主练编号03
基础练习:1.D 2.B [第1题,水污染(①)和大气污染(②)均属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③)和森林破坏(④)属于生态破坏。第2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C 4.C [第3题,由于人类的贪婪导致渡渡鸟彻底绝灭,渡渡鸟作为一种资源被人们过度利用而消失,故属于资源衰竭问题。第4题,该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是造成生物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
5.B 6.C [第5题,材料提到“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细菌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西部河流将西部地区出露的磷大量带至②地,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②地。第6题,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利于降低氮磷物质浓度,利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A错误;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修建的时间无法确定,B错误; 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C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但气温升高与蓝细菌水华的关系不大,D错误。]
7.D 8.D [第7题,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 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第8题,材料“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说明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采挖、生长的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9.A 10.C [第9题,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的比重过大,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第10题,“低碳经济”倡导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同时提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碳的排放,以追求绿色GDP。]
11、[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我国西南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二氧化硫,在水凝过程中溶解于水形成亚硫酸,然后经某些污染物的催化作用及氧化剂的氧化作用形成硫酸,且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量大,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我国的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第(2)题,酸雨会危害土壤和植物,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壤贫瘠化,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 影响森林生长和植物的正常发育,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酸雨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间接影响是溶解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后,吃下这些东西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答案] (1)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中含硫,硫经过燃烧形成SO2;再在空气中氧化遇水形成酸雨。
(2)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破坏建筑物;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素养训练:12.C 13.D [第12题,图中的城市以利用地下水为主,最容易出现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进而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第13题,图中的城市以利用地下水为主,说明该城市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缺乏,而再生水的供水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城市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断增加,即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14.B 15.D [第14题,类比二氧化碳可知,氧化亚氮应具有更强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B正确。第15题,本题要注意农田的独特性,农业生产中氮肥在农田的施用,是有别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农田与其他土地在作物(属植物)、大气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秸秆燃烧的影响时间短。]
16[解析] 第(1)题,人类使用的氟利昂是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使全球变暖变得明显;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形成酸雨;人类滥伐、破坏森林导致森林锐减。第(2)题,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第(3)题,对症下药,针对第(2)题的成因分析进行回答。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