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18:31:27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
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
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
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基”,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之基。中国之“基”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
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
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
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
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 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
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 生。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
B.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 养人才。
C.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
成果。
D.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 基计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 生。
B.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 道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 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B.“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
间的衔接。
C.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五七言的各种诗体都在此时达到了繁盛的阶 段。唐诗成就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李白热情地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李白诗中所蕴含的追求解放、
追求自由,虽然受到现实的限制却一心要征服现实的态度,是中华民族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的体现。所以李白诗歌虽以浪漫想象为主要外貌特征,但其实仍含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李白诗风热情奔放,善于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
语言风格清丽自然。与李白齐名的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受到盛唐诗坛的浪漫氛围的深刻影响,但是安史之乱前夕的黑暗现实,使他从盛唐浪漫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了。
他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来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帝国的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了生动的历史画卷,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批判,杜诗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杜诗中充满着忧国
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在艺术风格上,李白的诗挥洒如意、飘逸奔放, 杜甫诗千锤百炼、沉郁顿挫,为后代诗歌的审美风尚树立了两个双峰并峙的典范。
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产生于初盛唐,到宋代发展为一代文学之胜,宋词成为文学
史上与唐诗交相辉映的名词。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就最高的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了晚唐以来词专写男欢女爱的艳情的局限,对革新
此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而且在描写女性的传统题材中一扫脂粉香泽,从而完成了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的转变。苏轼的另一贡献是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并使词的语言
风格出现了豪放、飘逸的新因素。到了南宋,时代的动荡引起了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的主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了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苏轼、辛弃疾常被看作豪放词人,但是他们也擅长写婉约风格的词作。从总体上看, 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抒情而不是反映社会现实,其风格则倾向于委婉含蓄、深情绵邈,这种美学特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一个侧面。
诗人和词人,他们的遭遇和行迹各不相同,其诗歌创作也各自成家,但他们都
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歌都蕴含着丰盈的精神力量。孔子说:“诗可以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确切地解“兴”为“感发志意”,王
夫之则在《俟解》中对“兴”的作用有更详尽的解说:“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涤荡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与乱世之大权也。”读诗,阅读本书所介绍的诗人和词人的好作品,不但能使我们对古典诗
歌的成就获得基本的认识,而且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进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宋词:闪烁文化自信的光芒》)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 “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
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12页
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
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
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
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
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
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
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诗热情讴歌美好事物,杜甫诗有忧患意识和仁爱精神,杜甫诗更能代表中 华民族文化性格。
B.到了南宋,受动荡时代的影响,爱国词人辛弃疾通过自身创作,将爱国主义主
题变成词坛的主旋律。
C.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 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但这样也容易解读过度。
D.“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之语,是说读者不仅仅是“受众”,还要与前代词 人“交流”和“对话”。
5.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
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 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而死,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6.材料一最后一段接连引用孔子、朱嘉和王夫之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坟场救人
茹志娟
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
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
“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
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 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 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
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
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
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
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
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 ……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
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 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
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
“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孩子,我们快回吧……”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选自《关大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 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
的追捕,中弹受伤后,他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 有“她都伤心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8.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
元光五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中大夫公孙敖
为骑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贺亦无功。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
后。其秋,青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当卫青
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
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12页
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
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其明年春,大将军青出定襄,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苏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
汉兵且尽。前将军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右将
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大将军。大将军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
将军之威。”大将军曰:“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
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 元封五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子伉代为长平侯。
(摘编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B.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
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C.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D.天子曰/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藉兵数为边害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朔,汉武帝时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君王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始于汉武 帝。
B.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
军。
C.裨将,副将。据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用词就是“裨 将”。
D.谥,是古代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帝王、大臣普通人都可以有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青善于用兵,远胜同朝之人。元光五年,汉军讨伐匈奴,骑将军公孙敖、卫尉李广吃了败仗、公孙贺也没有功劳,只有卫青取得了胜利。
B.卫青屡受封赏,子孙亦受荫庇。卫青先是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元朔五年春,卫
青大败匈奴后又被任命为大将军,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
C.卫青北击匈奴,取得赫赫战功。元光五年、元朔元年春、元朔五年春、元朔六 年春,卫青都大败匈奴,元朔六年,卫青一年之内两次击败匈奴。
D.卫青为人低调,谨慎侍奉君王。苏建损失了全部军队,独自一人逃回,周霸建
议杀掉苏建,卫青说不敢专权诛杀将官,决定让天子自己裁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5分)
(2)前将军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①。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15.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 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
子繁多;而“ ”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高一语文试题第9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10页,共12页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 ”两
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觉醒年代》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生动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形象,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 )、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以蔡
元培、陈独秀、胡适这三只“北大兔子”以及李大钊从志同道合到分道扬镳的情感关联为主线,让电视剧的所有戏剧冲突,都成为人与人的冲突,成为情感、思想、
性格、道路的冲突,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 ),与这些人物一起痛苦、一起焦虑、一起选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在注重历史质感、人物鲜活的同时,还在叙事中注入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诗意。在故事与人物的推动中,它经常用一种情绪
化的音乐、形式感的画面、诗意的空镜头、( ) 的小道具,放大、渲染、强化电视剧中那些崇高的、细腻的、悲悯的、信仰的、( )的细节、情绪和历史感,在这种诗意的“间离”中,完成了史诗品格的美学定位。《觉醒年代》虽然不可避
免地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创作方式的时代影响,但它无疑是对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庄严的敬礼,是对新文化仪态万千的思想遗产的慎重继承。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势如破竹 峥嵘岁月 别开生面 回味无穷
B.势如破竹 似水流年 别具一格 回味无穷
C.摧枯拉朽 峥嵘岁月 别具一格 意味深长
D.摧枯拉朽 似水流年 别开生面 意味深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巧妙地以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B.电视剧巧妙地以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对立作为冲突
C.电视剧巧妙地把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D.电视剧巧妙地把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与旧文化、旧军阀的对立作为冲突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间离”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两句话:“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C.“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装载了空间冷原子钟等14项空间应用载荷。
D.我看,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
①___________,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
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间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而我们
乡土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②____________。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
的性质。这个同心圆范围的大小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比如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③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21.下面语段有五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5分)
①媒介素养是指媒介中的各种信息面对人们时的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
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等。②随着我国青少年触网年龄的不断降低,③青少年媒介素养已是当务之急。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影响人。⑤如果年轻父母没有节制
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产生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⑥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使得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⑦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
的偏向娱乐消遣。⑧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⑨能使青少年在网络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猎人外出打猎,别人劝他在枪里装上子弹,他不以为然:“打猎的地方还
远着呢,到时候装一百发子弹也来得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水面上浮着一大群野鸭,就在他匆忙装子弹的时候,野鸭觉察到动静,一下子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你对上述材料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为议论文,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第11页,共12页 高一语文试题第12页,共12页语文参考答案
1.B. “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错,见第四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等内容,可见选项的“只在......”范围小了,故答案为:B,
2.C. “逐层深入展开论述”错误,文章提出论点后,“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再次,这个‘基’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是分三个方面平行并列展开论证的。故答案为:C.
3.D. “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见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是因为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文理融合的拔尖人才,故答案为:D,
4.D A.“杜甫诗更能显现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无中生有。B.材料一原文第二节“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并非辛弃疾本人。C.“但也容易解读过度”无中生有。故选D。
5.C. 此段中心观点是“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本项仅仅是对原作的主旨理解。故选C。
6. ①依次引用孔子、朱熹和王夫之的话,证明人们对诗歌作用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②运用引用论证,阐释诗歌的作用,增强了说服力。
7.B “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错误。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对方似曾相识。
8. ①关大妈回答清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跟她以往忍气吞声的说话习惯不同,她比以前的自己,更勇敢大胆。②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是与以前的自己大有区别的。③这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
9. (①小说开头部分对“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的描写,意在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大妈内心的悲苦。②作为社会环境描写,阴森荒凉的“穷鬼滩”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③小说在情节展开后,对“穷鬼滩”坟场阴森荒凉的环境特征还有几次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正是“穷鬼滩”坟场的阴森荒凉,为关大妈对倪老虎的救助和清剿大队的疏于盘查提供了合理性。
10.C 天子说:“匈奴背逆天理,悖乱人伦,侵凌长辈,虐待老人,专以盗窃为事,欺诈各个蛮夷之国,策划阴谋,凭借其武力,屡次侵害汉朝边境,所以朝廷才调动军队,派遣将领,去讨伐它的罪恶。”
11.D 错在“普通人都可以有谥号”这个地方。正常的表述是: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即并非所有普通人死后都有谥号。
12.C 以偏概全。“元光五年”,卫青“只斩首虏数百”,算不上“大败”,而且同去的其他将领“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广为虏所得,得脱归;贺亦无功”,也就是除卫青外要么战败要么无功,这些都是属于“汉军”的表现,故不能算“大败”。
13.(1)右贤王大惊,连夜逃跑,独自同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的骑兵,急驰突围,向北而去。(句采分点:“夜”,名作状,在夜晚;“溃围”,突破重围;“北”,名作状,向北;“去”,逃离。)
(2)前将军赵信原本是匈奴人,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如今看到军情危急,匈奴人又引诱他,于是他率领剩余的大约八百骑兵,跑到单于那儿投降。(句采分点:“故胡人”,原先就是胡人;“骑”,此处是名词,译为“人马”;“可”,大约;“奔降”,投奔、投降。)
参考译文:
大将军卫青,字仲卿,是平阳县人。卫青的同母姐姐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家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元光五年(前130),卫青当了车骑将军,讨伐匈奴,从上谷出兵。公孙贺做轻车将军。大中大夫公孙敖做骑将军,卫尉李广当骁骑将军,各有一万骑兵。卫青领兵到达茏城,斩杀敌人数百人。骑将军公孙敖损失七千名骑兵,卫尉李广被敌人俘获,逃脱而回。公孙贺也没有功劳。元朔元年(前128)春天,卫子夫生了男孩子,被立为皇后。这年秋天,卫青从雁门出境,率领三万骑兵攻打匈奴,斩杀敌人几千人。天子说:“匈奴背逆天理,悖乱人伦,侵凌长辈,虐待老人,专以盗窃为事,欺诈各个蛮夷之国,策划阴谋,凭借其武力,屡次侵害汉朝边境,所以朝廷才调动军队,派遣将领,去讨伐它的罪恶。”
元朔五年(前124)春天,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去攻打匈奴。匈奴右贤王正对着卫青等人的大兵,以为汉朝军队不能到达这里,便喝起酒来。晚上,汉军来到,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连夜逃跑,独自同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的骑兵,急驰突围,向北而去。汉朝的轻骑校尉郭成等追赶了几百里,没有追上。汉军捕获了右贤王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于是卫青便领兵凯旋。
卫青的军队走到边塞,武帝派遣使者拿着大将军的官印,就在军中任命车骑将军卫青为大将军,其他将军都率兵隶属于大将军卫青,大将军确立名号,班师回京。又封卫青的儿子卫伉为宜春侯,卫青的儿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卫青的儿子卫登为发干侯。第二年春天,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斩杀敌人几千人而回。一个多月后,他们又全都从定襄出兵攻打匈奴,杀敌一万多人。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的军队合为一军,共三千多骑兵,独遇匈奴单于的军队,同他们交战一天多的时间,汉军将要全军被歼。前将军赵信原本是匈奴人,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如今看到军情危急,于是他率领剩余的大约八百骑兵,跑到单于那儿投降。右将军苏建把他的军队全部损失了,独自一人逃回,自己来到大将军卫青那里。大将军卫青就苏建的罪过向军正闳、长史安和议郎周霸等征询意见,说:“怎样定苏建的罪过?”周霸说道:“自从大将军出征,不曾杀过副将。如今苏建弃军而回,可以杀苏建以表明大将军的威严。”大将军卫青说:“卫青我侥幸以皇帝亲戚的身分在军队中当官,但是凭我尊宠的地位不敢在国境外擅自诛杀,而把情况向天子详细报告,让天子自己裁决,由此表现出做臣子的不敢专权,不也是可以的吗?”军中官吏们都说:“好!”元封五年,大将军卫青死去,朝廷加封他的谥号是烈侯。卫青儿子卫伉接替爵位作长平侯。
14.D
15. (1)沉痛哀悼,将军之死令天下同悲。(2)由衷赞美,将军功绩必为后人铭记;(3)无比惋惜,将军功业未竟、未得封候。(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6.(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粪土当年万户侯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7.C 18.D 19.A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此处突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与“节节胜利”无关,主要应体现其“摧毁腐朽势力”的作用,应选“摧枯拉朽”。
第二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似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此处突出岁月的不平凡,应选“峥嵘岁月”。
第三空,“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此处修饰“小道具”,应体现其风光不同一般,应选“别具一格”。
第四空,“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不能作定语,此处应突出细节的“耐人寻味”,应选“意味深长”。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各位新文化运动先驱”语序不当,应是“新文化运动各位先驱”;
二是句式杂糅,“以……作为”句式杂糅,应是“把……作为”或“以……为”。
修改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A.表示突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反语。
故选A。
20.补写语段题
几扎束成一捆
形成的同心圆波纹(形成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做到符合句间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
第①处由横线前“几把束成一扎”和横线后“几捆束成一挑”,可知此处应填“几扎束成一捆”。
第②处由后文“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可知此处应填“形成的同心圆波纹”。
第③处与前文“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相比较,可推知此处应填“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21.①“媒介中的各种信息面对人们时”应改为“人们面对媒介中的各种信息时”。
③“青少年媒介素养”前加“提升”或“提高”。
⑤将“产生”改为“形成”或“养成”。
⑥删掉“由于”或“使得”。
⑨将“青少年”与“网络”调换位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主宾倒置。“媒介中的各种信息面对人们时”应为“人们面对媒介中的各种信息时”。
③成分残缺。“青少年媒介素养”前补充谓语“提升”或“提高”。
⑤搭配不当。将“产生”改为“形成”或“养成”。
⑥主语缺失。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删掉“由于”或“使得”。
⑨语序不当。将“青少年”与“网络”调换位置。
22.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造 就机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觉得科学家的每一项发现每一件发明都是偶然,可是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没有一位科学家是偶然 进行了这么一项实验,偶然坚持了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为此奋 斗。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他们做好了准备。
中国著名的钢琴家朗朗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刚开始踏上职 业生涯的时候只是一名替补,还是第七替补。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 演奏家和前面的六位替补全部病倒的时候他才有机会上场,这样的 机会几乎为零。但他从没有因此放弃过,他夜以继日地练习着。终于,他的这股子韧劲打动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将他提升到了第一替补的位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台演奏时,一曲终了,全场听众起立为他鼓掌整整七分钟。就是他抓紧的这一次机会使他一炮走红,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试想,如果不是他从未因为他是第七 替补放弃过,如果没有他夜以继日地练习,就算他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又如何能够弹奏出一鸣惊人的曲子呢?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成功绝非偶然,它的背后一定埋藏着长久的努力和坚实的基础。生活中的一些人总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能幸运地抓紧所有的机遇,而自己却什么都无法得到呢?其实很多时候,机遇就摆在我们的眼前,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抓住。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 会出现几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但是常常只有少数人会抓住这些机会并取得成功。一名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这样讲:“人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的确,连一件小事情都做不 好的人能够成就什么大事呢?放眼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如果现在不趁这大好时光,抓紧这个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全部把握好的机遇,那么对于以后各奔东西,志在四方的我们都会是一种极大的损失。每当我们看到班里第一名同学的成绩,也许会震惊,会羡慕,会发出赞叹声,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把握住了每一次考试机会,对任何事情都有认真专一的态度,深刻而全面的思考每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去理解,长此以往养成了遇到问题就会多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就好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的每一个好习惯都是你平常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而来的,而就是这些好习惯会带着你走向属于你的每一次机遇。
机会偏爱有心人,它只留意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那些懂 得追求它的人,只喜欢有理想的实干家。倘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遇到一处逆境就悲观失望,灰心丧气,那么,机会是不会自动来拜访的。
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准备好用绝对的自信和实力来迎接每一 次机遇了吗?你们准备好用你们年轻踏实的心去创造每一次机遇了 吗?现在就开始准备吧!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它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话题,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拟出合适的题目。细读材料,不难发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情要未雨绸缪,考虑周密。任何事情还是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成功,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比如做人不要太自以为是,别人的意见可以有选择性的取舍等。从材料指向的立意可提炼出:机会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材料是从反面诠释道理的。
参考立意:
(1)不打无准备之仗;(2)亡羊补牢,为时已晚;(3)世上没有后悔药;(4)未雨绸缪,总有收获;(5)岂能临时抱佛脚。
结构示例:
如写议论文,则可以把材料放在文首,简单引用,得出观点;也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如果写成记叙文,除了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选材(如参加演讲、文体比赛因精心准备把握了机会或因没有做好准备而失去了机会),我们可以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来出新:历史上有很多人穷而不失其志,独善其身,为了理想矢志不渝,如姜太公渭水垂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诸葛亮隐居山林洞悉天下。他们在积极地准备,一旦机会来临,则马上建立丰功伟业。结构上采用“一线串珠”式或以小标题来引入。
材料链接:
1.未雨绸缪的智慧就在于一个“备”字。有了提前的准备,才可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有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可安稳地在风雨飘摇的世间守住自己一片江山——有了这一份未雨绸缪的智慧,才可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突发情况都坦然面对,临危不乱。
2.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正确的生存状态,一种身处太平盛世却防备着危难的警觉。遥想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短短数十秒,却使多少原本坚固的建筑物土崩瓦解,多少亲朋从此天人永隔!而同样是面对这突发灾难,桑枣中学的师生却在不足2分钟内全体撤离校舍,220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这不是奇迹,这只是这所中学的校长此前多次指挥全校师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的结果。为进行疏散演练,他置外界“疯子”“神经紧张”的评论于不顾,最终在地震发生时保证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在这份未雨绸缪的准备中,在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下,天灾又怎引得起人祸?
3.电影《小时代》中,宫洺有一句值得人深思的台词:“我永远都有plan B”。plan B即计划B——正式计划之外的备用计划。一旦正式计划出现问题,plan B可以随时上场补救,免去了事务搞砸的尴尬。plan B,不仅仅是一份计划,更是宫洺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在这样的精心准备下,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意外情况,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智慧。
4.西汉政治家桑弘羊曾说过:“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所以一定要有所准备。《诗经》中曾记载有名为《鸱鸮》的诗,诗中描述了失去孩子的母鸱鸮仍辛勤地筑巢,为了以巢穴抵挡天敌的侵害。试想如果母鸱鸮始终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每日思念孩子而不再筑巢,那么天敌再次袭来时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能在痛苦中理性对待自己的处境,为自己铺好一条后路,勇敢地迎接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