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自然灾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自然灾害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1-04 17: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2013.9.21—24,台风天兔的移动路线台风天兔引起的大范围降水台风天兔致使海水倒灌汕头2013.10.8第23号台风“菲特”致使浙江余姚海水倒灌2013.10.28洛阳栾川双堂水库 50年一遇的大旱1.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2.掌握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危害。学习目标3.树立防灾减灾的思想意识。 下面的四个事件中,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哪些不属于自然灾害?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某村庄遭遇暴雪 核反应堆爆炸寻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自然灾害1. 定义:2. 形成条件:是指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诱因:自然异变(强度)。
承受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与环境。地震滑坡火山泥石流洪水干旱风暴潮海 啸飓 风暴风雪凌汛鼠灾赤 潮蝗虫灾冰雪冻害气象灾害 干旱洪涝寒潮台风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地震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高温!冰雹!沙尘暴!课本P56图2.48春旱3~5月伏旱7~8月降水少,特别是春季降水少南方、夏秋东南沿海
夏秋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发源于热带洋面,有巨大破坏性;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北方、西北
冬季,初春秋末危害大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大风、雨雪干旱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思考:为什么不是西北地区?洪涝灾害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为什么我国东南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容易引起洪涝灾害。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中下游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气象灾害与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势力: 过强,则南旱北涝;过弱,则南涝北旱。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易发生台风灾害。
台风带来的影响:
利:解除或缓和盛夏期间的旱情
弊:特大暴雨容易造成洪水灾害台风台风云图台风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若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冻雨课本P57图2.49东部、西南部东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西南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边缘,东部山地地形坡度较大,降水较多且集中板块的运动: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块的运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环太平洋地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地震灾害链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北部由地震引发了大海啸,导致23万多人遇难或失踪。 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1.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洪水泛滥2.气候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3.生态破坏物种灭绝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思考: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自主预习(二)P58—601.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当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如何及时避灾? 防灾减灾的措施1.利用遥感卫星等技术来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
2.修建大量防灾工程,如防御风沙的防护林。 三北规划整体图防灾减灾的措施3.建设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4.及时调动救灾人员进行救灾。防灾自救:地震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
防灾自救: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正确逃生】以下是地震时可能遇到的特殊危险
1.煤气泄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条件充许下及时关闭煤气罐
C使用口罩脱险
D利用火机照明设法脱险2.发生大火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有( )
A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要匍匐、逆风而进
C奋勇扑救大火,以减免损失
D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 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
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它
危险物
B大声呼救,以求援助
C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
谨防烟尘呛闷窒息
D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
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3.已经被埋在废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