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章未总结与问题研究
复习自查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累积性环境安全 ②突发环境事件 ③事中风险控制 ④实施生态修复 ⑤人工修复 ⑥建自然保护区 ⑦适应措施 [学思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参考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问题 形成原因 造成的危害 防治措施
水污染 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到水中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
大气 污染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 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等,腐蚀建筑物 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
固体 废弃物 污染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等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活动、娱乐等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对接受者的防护
二、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后果 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还会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剧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改变草原的植被种类,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土地荒漠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填湖沼 丧失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和大气的作用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荒漠化 西北内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过度放牧 降水少、气候干旱 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乱砍滥伐森林;③滥捕乱猎;④工业、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动植物园、水族馆、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③建立濒危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④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3)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
①从源头着手,优先选择;②加强边境检疫和控制;③无意引入,应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机械防治的办法来根除和控制。
问题探究
是否应该发展核能
阅读教材教材P90页资料一: 发展核能的主要优势。
问题1 同化石能源相比,核能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2 清洁能源还有哪些?这些清洁能源能否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
阅读教材教材P91页资料二:发展核能的弊端。
问题1 归纳开发利用核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问题2 自查资料,分析切尔诺贝利或福岛核泄漏事故对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
阅读教材教材P91页资料三:世界核电发展历程。
问题1 据图概括世界核能发电总量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切尔若贝利和福岛等核泄漏事故对世界核能发展阶段性转折的影响。
问题2 根据图中6个地区核能发电量的变化,比较其核能发电变化过程的差别。
阅读教材教材P92页资料四: 不同国家的核电发展选择.
问题1 比较4个国家2007年以来核电发展的差异。
问题2 从上述4个国中任选1个国,通过自查该国能源禀赋、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影响该国当前核电发展的因素。
问题3 你认为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能否兼顾?如何权衡?
目标检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几十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下图示意某地两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
(1)说出图中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
(2)结合图示,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参考答案
自主学编号25
问题探究:一、 1①核能是一种单位体积能量巨大的能源。
②核燃料对存储的空间和运输的运力需求相对较小。
③核能平均发电成本低于传统的火力发电。
④核能属于清洁能源。
⑤地球上现已探明的铀、钍、钚等核资源相对丰富;如果未来有更加成熟、稳定的核聚变技术,海水中的氘和氚还将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核燃料。
2.水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目前都在尝试进行大规模开发,但总体上看,由于受开发条件、开发技术的限制,开发有限,不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
二、1 核废料的处理有辐射危险;核电站运行中产生热污染;出现核泄漏事件。
2.核泄漏会导致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降低其服务功能,使许多资源失去利用价值,影响资源安全;环境遭到破坏,恢复困难,影响环境安全;波及相关国家,激发国家间冲突或民众的反对,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1世界核能发展总量变化特点: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发展总量持续增长;之后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甚至有所减少。
影响:两次核泄漏事故都导致核能发电总量增长趋缓,尤其是福岛事件使总量减小。
2. 从图中可以看出,6个地区中,亚洲核能发电的起步较晚,占比较低,但开始发展较快,自2011年后增速放缓;南美洲和非洲至今没有核能发电利用;北美洲与西欧和中欧的核电发展过程相似,且占比较高;东欧和俄罗斯起步较晚,目前占比较低。
四、1 法国核电比重最高,但比重逐步下降,说明暂停发展计划;美国核电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与法国相同;巴基斯坦所占比重上升,说明其继续加快核电站建设;日本的比重大幅下降,说明放弃原有的核电发展计划。
略。如巴基斯坦为发展中国家且化石能源贫乏。经济发展较慢,科技水平较低,人才短缺,能源消费量小,对核电的需求较小等
3.可以兼顾。但需要保证核电发展的技术安全,核电站选址要充分进行环保评估,核电站建设、运营要严格科学管理。
目标检测:1[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主要为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其中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图中得出。第(2)题,防治大气污染可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等角度寻求对策。
[答案] (1)光化学烟雾、酸雨。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
(2)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提倡清洁生产,减少工厂的废气(二氧化硫)排放;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大气环境监测;⑤加大政府执法力度;⑥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2[解析]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