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区域认知) 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主要的温室气体的特点及温室效应的原理。(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4.分析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哪些是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是什么?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预习自查:阅读教材P81-85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1)以 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
(2)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 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 尤其明显。
2.温室效应
(1)大气的 是决定地球平均气温的关键过程之一。
(2)大气中的水汽、 、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 作用。
(3)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地球温室效应 ,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 的主要原因。
3.碳循环及对温室气体含量的影响
(1)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 、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 所构成的循环。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受自然界中碳循环过程调控。
4.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改变见右框图:
[易误点拨] 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的影响
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 ,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 正常运转。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 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2)加剧资源危机或 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 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特别提醒] 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气候的保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自学参考
1.人为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加剧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海平面上升 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区的安全
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产生影响。
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生存空间的丧失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当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4.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思路
(1)看趋势:全球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两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2)辨影响:全球变暖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除危害之外,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3)抓特殊点:注意气候变化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等。
问题探究
一[教材思考] 全球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微思考]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与生物的何种活动密切相关?
2.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那么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向媒体公布了一组北极熊母子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在海中巡游捕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现象。据科学家研究,至2100年预计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平均海平面将升高0.09~0.88米。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图示时间段,大气中CO2含量变化趋势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时间段,全球气温变化特点如何?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特点是什么?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旱涝灾害增多?
目标检测
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有时上升有时下降B.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
C.一直上升 D.一直下降
2.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
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C.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煤炭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有气象专家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下图为近几十年我国东部某地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能正确表明专家观点的时段是( )
A.1962~1963年B.1970~1971年C.1989~1990年D.2005~2006年
4.2014~2017年,该地( )
A.最高风速在2.0 m/s以下B.最低温度在12 ℃以上
C.平均风速有所上升D.连续出现冷冬现象
5.该地区在部分年份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主要是由于( )
A.地区之间温差变小B.雾霾天气增多C.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D.地表植被增多
(
自主学编号
34224
) (
班级:
姓名: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区域认知) 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主要的温室气体的特点及温室效应的原理。(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4.分析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哪些是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原理是什么?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第2课时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P85-89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 和增加温室气体 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 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2.适应措施:以 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 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
(1)各国都要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 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
(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和能力建设支持。
(3)各国需要通过 ,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特别提醒] 国际减排合作中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人均消耗的资源远比发展中国家多,人均排放的碳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而且发达国家还拥有治理环境的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公平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承担治污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发达国家应负的责任。
自学参考
1.应对气候变暖的整体措施如左下图
2.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变暖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措施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具体表现如右上图:
3.素养材料:综合思维——透过树木年轮分析气候
锯开一棵树,你会在树桩上看到一圈一圈同心的圆形纹路,有些圈挤在一块,有的圈则离得挺远,这些圆圈就是树木的年轮线。数一数树木的年轮,就可以知道它几岁了,因为一圈代表一年。
树木的年轮是如何形成的呢?春天来临,天气回暖,春雨淅淅沥沥,是树木生长的好时机,它们会把握机会,快速生长,这时候形成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细胞壁薄、木材的颜色较浅。到了秋天,雨水减少,温度变低,树木生长缓慢,这时候形成的细胞体积小、数量少、细胞壁厚、木材颜色深。同一年长成的木材就是一个年轮,由于到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出颜色浅的木材,所以会有明确的分界线,这些分界线就是树木的年轮线了。
树木年轮是气候的忠实记录者。树木可以存活数百年,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千年。在它漫长的一生中,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气候,有潮湿的、干燥的、寒冷的、炎热的,还有森林火灾等。树木会将这些信息一一记录在年轮上,例如在温暖潮湿的年份,树木年轮会变宽,而在寒冷干燥的年份年轮则较窄,如果树木在某些年份经历了严重的干旱,那么这时的年轮几乎不会生长,几根年轮线就会挤在一起。树木年轮的这一特性使它们成为气候的档案馆。
4.课堂小结与整理速记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变暖为突出特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2.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进而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1)采取减缓措施;(2)采取适应措施;(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
问题探究
一、阅读教材P87~88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
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与之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多少?
3.有那些措施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累积的数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很多描绘世界末日的电影中,灾难常常是从南极冰层断裂开始,随着冰山融化,洪水洗劫万物,人类陷入恐慌。如今,电影中的一切似乎正在变成现实。据英国南极调查局最新观测发现,一座面积达127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山,已经脱离了南极冰架。一个比美国纽约市还要大的巨型冰山,正在南极洲四处移动。据英国南极调查局称,冰川观测科学家们10年前就发现,南极冰川上出现了许多裂缝。2021年1月份,其中一条裂缝开始迅速蔓延,每天至少延长1公里。到了2月26日,科学家见证了冰山脱离冰架的全过程。这条迅速扩大的冰川裂缝,出现在英国在南极地区的冰川观测点——哈雷研究站附近。26日上午,冰川观测专家发现,这条裂缝在几小时内迅速崩裂了数百米,最终分离出了一座庞大的冰山。
问题1 (综合思维)南极冰山的形成说明了气候变暖,极地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问题2 (人地协调观)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目标检测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仍保持330亿吨不变。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会议当地时间2011年12月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最急切盼望《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能早日执行的国家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中国 D.马尔代夫
4.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限制的义务,说明( )
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
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责任是相同的
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其年轮记录了它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如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等。我们一旦能够确定树木年轮的确切年份,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了。读下图,完成5~6题。
5.若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两棵树木及其年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1860~1890年间该地区气温较1840~1860年间气温有明显下降
B.甲图中树木生长的年代与图乙中树木生长的年代约有45年重合
C.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40年的气候情况
D.乙图中树木约在1900年前后停止生长
6.关于树木年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
B.与同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相比,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树木年轮表现得更加宽窄均匀
C.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窄
D.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美国西南部冬季更加湿润,树木会形成更宽的年轮
(
自主练编号
3413
) (
班级:
姓名: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基础练习
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CO2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3~4题。
3.“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极地高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D.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4.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发生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开花B.沿海港口的封冻C.北极鸭的北迁D.入海河流的汛期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旱涝灾害对米价指数的影响。读图,完成5~6题。
5.自195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B.南半球农作物分布向北移
C.高纬度地区取暖能耗减少D.病虫危害范围会明显减少
6.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 ℃以内,并争取把气温升幅限制在1.5 ℃之内。要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 )
A.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B.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C.植树造林,缓解升温 D.全面限制工业发展
科学家对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推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对策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提高煤炭的使用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减少
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
9.下表为我国西南某省级行政区1960~2000年各温度带面积(单位:103平方千米)数据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北热带
1960年 23.2 37.96 67.89 66.89 75.19 63.72 7.84
1970年 22.39 38.22 69.65 68.74 74.82 62.48 6.44
1980年 22.36 37.98 67.82 67.64 74.76 64.41 7.77
1990年 23.02 38.49 65.01 64.35 74.43 67.03 11.34
2000年 21.58 34.09 59.21 64.21 76.54 72.21 14.91
(1)归纳该省级行政区气候的主要特点,说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2)描述该省级行政区热带面积自1960年以来的变化特点,分析推测自1970年以来其热带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
(3)该省级行政区的气候演变趋势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否一致?这种气候演变可能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的哪些变化?
素养训练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0~12题。
10.随着全球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C.低纬信风减弱D.副热带高压减弱
11.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B.冬季、变冷C.夏季、变暖D.冬季、变暖
12.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B.中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D.中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10月发布报告指出,要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 ℃以内的目标,人为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至2030年要比2010年减少45%,2050年前要实现“零净排放”。下图为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下列国家中,在自然环境中削减二氧化碳贡献最大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巴西
14.中国完成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退林(草)还耕B.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
C.实施西部能源东调,发展重工业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
15.图示国家和地区碳排放和消费状况是( )
A.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生产超过消费
B.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生产低于消费
C.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日本人均消费碳排放量多于美国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湖冰是冰冻圈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受大气热状况控制,并对区域能量和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其时空变化能直接反映气候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湖冰完全冰结日期和完全解冻日期可以作为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湖冰的冰结、消融主要受气温和风速的影响。下图分别为我国纳木错湖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纳木错最大湖冰厚度和冰盛期(2~3月)平均气温统计图。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纳木错湖区西部降温明显,但其结冰时间却晚于东部。
(1)说明纳木错形成咸水湖的原因。
(2)简述气温对纳木错湖冰厚度的影响。
(3)分析纳木错西部湖区冬季降温明显但结冰晚的原因。
(4)推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纳木错湖水及湖冰的影响。
参考答案
自主学编号23
问题探究:一:相同点:随着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全球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不同点:二氧化碳浓度呈持续升高的特征,而全球气温变化则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点。
二、1: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密切相关。
2: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
三、1:图示时间段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且有加快的趋势,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及大量砍伐森林造成的。
2:全球气温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有加快趋势。全球海平面也呈波动性上升趋势。
3:全球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升高,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气温升高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灾害。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目标检测: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第2题,毁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高耗能工业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二氧化碳,以上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选D。]
3.D 4.C 5.A [ 第3题,首先明确专家观点为“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4题,图示2014~2017年时段内,平均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则C正确、D错误;注意图示信息是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不能等同于最高或最低值,则A、B两项错误。第5题,风速大小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影响,而气压差又受温差影响,则气温升高、风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使地区之间的温差变小,从而使气压差变小。]
自主学编号24
问题探究:一:1.总体来看,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大。
2.约为2 500×109t~5 000×109t。
3.(1)人类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3)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增强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二、1:一方面会引发当地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及一些岛国。
2: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目标检测: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②为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④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CO2,故选D项。第2题,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项错误;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B项正确;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要研发新技术,降低新能源的污染税费,C项错误;全球变暖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应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D项错误。]
3.D 4.D [第3题,马尔代夫属于地势低平的岛国,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四国中对其危害最大。第4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5.C 6.D [第5题,图中1860~1890年间树木年轮较1860年之前的密集,表明该地区气温下降明显;观察甲、乙两图可知,两图中树木生长年代约重合45年;通过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分析该地区前后约70年(1840年至1910年)的气候变化;乙图中树木在1900年前后年轮结束,说明其停止生长(可能被砍伐)。第6题,我国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树木年轮的宽窄主要受水分状况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树木年轮宽度比同纬度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大;在干旱的山区,迎风地带降水较多,树木的年轮往往比背风地带的宽。]
自主练编号13
基础练习:1.A 2.C [第1题,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进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图示可知应为①环节。第2题,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人类应保护绿色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
3.D 4.B [第3题,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冰面变成海面,导致“地表”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下降,北极地区获得的热量较以往大大增加。第4题,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偏高,则沿海港口的封冻期会推迟,B项正确;苔原植物的花期会提前,A项错误;北极鸭的北迁日期会提前,C项错误;入海河流的汛期会提前,D项错误。]
5.C 6.C [第5题,自1950年以来,气温逐渐升高,这会使得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增加,而有的地区动植物数量会减少,故A项错;气温升高会使农作物分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故B项错;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取暖能耗减少,故C项正确;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害范围会明显增加,故D项错。第6题,为缓解全球变暖,植树造林,缓解升温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
7.A8.A[第7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含量增多所致,要缓解全球变暖,必须减少温室气体。①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②可以消耗温室气体,④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故选A项。第8题,注意题干是“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物种灭绝与粮食生产关系不大,全球变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全球变暖会使旱涝灾害加剧。故选A项。]
9.[解析]第(1)题,该省级行政区有一定的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面积,且亚热带面积占其总面积的大部分,因此该省级行政区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气候为主。该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类型多样与其面积广大、南北跨度大有关,气候的形成还与地面状况有关,该地受复杂的地形影响也很明显。第(2)题,1960年以来该省级行政区北热带面积的变化要分段来描述,读表可得出结论。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和海拔较低的地区,温度的变化可引起热带地区面积的扩大或缩小,热带地区主要是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第(3)题,该省级行政区热带面积的扩大与气温升高的全球大环境一致。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气温的变化会引起热量条件变化,还会引起蒸发量的变化,进而导致农作物品种、种植界线、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答案] (1)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气候为主。
原因:该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较低,面积广大,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
(2)特点:1960年至1970年,该省级行政区热带面积变小;1970年至2000年,该省级行政区热带面积变大。
趋势:该省级行政区热带地区的范围主要是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
(3)一致。变化:农作物的品种、种植界线、农业种植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素养训练:10.A 11.C 12.C [第10题,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第11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第12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13.D 14.D 15.C [第13题,四个国家中,巴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因此其在自然环境中削减二氧化碳贡献最大。第14题,我国目前是能源消费大国,因此采取的可行性措施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第15题,图中显示,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大于消费的碳排放量,说明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消费。]
16.[解析] 第(1)题,咸水湖的成因主要从盐分积累方面分析。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湖泊的补给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表径流将山地的盐分带到湖中,而湖泊周边地势较高,湖中水体无法通过径流向湖外排泄,因此盐分越积越多,湖泊慢慢变为咸水湖。第(2)题,本题利用统计图信息直接进行描述即可。统计图中显示,2007~2008年冰盛期均温最低,最大湖冰厚度最厚;2008~2009年冰盛期均温最高,最大湖冰厚度最薄。说明最大湖冰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最大湖冰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最大湖冰厚度小。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湖冰的结冰、消融主要受气温和风速的影响。该湖受西南风的影响,西部降温快,风浪大,水体不易结冰,图中显示,湖泊西部水域宽阔,受热力作用影响冻结时间晚。第(4)题,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多高山,全球变暖会使周围高山的冰川融化,增加湖泊水量和湖水面积。气温升高,会使湖泊结冰时间变晚,消融时间提前,缩短结冰期,湖冰厚度变薄,减弱湖冰的稳定性。
[答案] (1)该湖泊地势相对较低,以河流补给为主;河流将地表盐类物质带入湖中,湖水通过蒸发的方式支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盐度升高,最终形成咸水湖。
(2)最大湖冰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最大湖冰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最大湖冰厚度小。
(3)冬季受西南风影响,西部降温较快;水流速度较快,不易冻结;西部水域开阔,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
(4)对湖水的影响:湖水水量增加,湖水面积增大。对湖冰的影响:冬季封冻减缓,春季消融加速;冰层稳定性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