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有关生字、词和文学文体常识;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圈点勾画重点词语,提高默读效率。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张猫的图片。看,它们有的可爱,有的顽皮,有的乖巧,有的惹人怜爱。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曾养过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新课讲授:
一、预习反馈
(一)了解作者
学生展示收集资料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读读写写
铎(duó)忧郁(yù)怂恿(sǒng yǒng)蜷伏(quán)惩戒(chéng)污涩(sè)
红绫 (líng ) 悲楚(chǔ) 妄下断语(wàng)怅然(chàng)冤枉(yuān) 辩诉(biàn)
红líng(绫) 徜yáng(徉 ) quán(蜷 )伏 zǔ(诅)咒 jǔ(沮 )丧
(四)理解词义
学生朗读识记课下注释词语含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二、学习课文
活动一: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老师呈现问题,学生默读课文,圈点重点后展示。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
性情 很活泼 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天性忧郁,不活泼,懒惰
家中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
结局 病死 亡失 被冤打致死
4.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活动二: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
老师呈现问题,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展示
品析对猫的描写句子,体会其特点。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第,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跑、翻滚” 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3.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轻捷活泼。
4.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
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5.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活动三:朗读课文 深入理解
老师呈现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展示
1.勾画体现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的词语。
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融洽洽的生活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
当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人”捉走后就“怅然”“愤恨”“诅骂”,在这段生活经历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满爱心,表现得十分宽容、温馨、善良和光明。
然而在“芙蓉鸟事件”发生后的“我”,不仅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面对猫这个弱小、可怜的动物“怒气冲天”“拿木棒追打”“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人在动物面前恃强凌弱,则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不过,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
第一只猫 喜欢 酸辛
第二只猫 提心吊胆 怅然
第三只猫 不喜欢 难过、自责
2.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被它咬死的,并用木棒打它。这个过失因猫的死亡而永远无法弥补。这使“我”良心发现之后感到内疚和悔恨,使“我”更加难过。
3.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忏悔之情?
【合作交流】这是文中的一个难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我”的心理和思想加以体会、分析。第三只猫确有不少不讨人欢喜的地方,但这是它的天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被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我”的武断,使真相黑白颠倒,篇末是“我”的忏悔。能忏悔,就算难能可贵了。忏悔出于良心的自责。在“我”看来,“我”和猫在这件事中的区别在于“我”能说话,它却不能;“我”是强势,它处于弱势;“我”是施暴者,它是受虐者。一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我”的强势话语权的围攻下,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此种命运的又何止一只猫!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使得作者会由一只猫的死引出如此深切的悔恨,所以这份忏悔来的非常真诚而感人。
4.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合作交流】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供参考。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对第一只猫的描写不只表现了对猫的深挚的惋惜之情,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旧时代人生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作者表达了对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控诉,无疑寓有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第三只猫的不幸命运有着更为丰富的寓意。第三只猫整天郁郁寡欢,大概是因为有什么不幸的遭遇,而悲叹自己悲惨的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然而它因此而遭怀疑,以致屈死,这正是在动荡不安的旧中国,那些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艺术写照。坚持写实主义的作者,又一次在描写生活琐事中,表露了自己对人生的感触、对弱者的同情。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的寓意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加调查,主观武断。这本是人生的正常样态,但在旧中国却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酿成了多少悲剧!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主题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这个寓意和主题包含在“我”对第三只猫的冤屈而死所产生的忏悔负疚的感情之中,并可以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联想、归纳,鲜明地揭示出来。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美丽活泼的猫固然爱恋之,而对于不甚美貌的、瘦弱的、忧郁的小猫,更应十分怜悯,备加关照。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为了鲜明地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作者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显示了“我”对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抓住这个问题深挖细掘,就会逐步触及作品蕴含的深刻寓意和主题。就会明白:原来“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我”完全是凭感情用事,完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可用来“玩耍”,于是“我”就深深地爱它们,把它们奉为掌上明珠。第三只猫是忧郁的、瘦弱的猫,不能给人带来半点乐趣,“我”起初就对它没有好印象,于是对它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当后来一只芙蓉鸟被咬死时,“我”就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的头上,狠狠地给它惩戒,造成了它两个月后无辜死亡的悲剧。黑猫的出场,使第三只猫的冤案大白,于是“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我”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醒悟到自己造成这过失的原因。作品的寓意和主题即蕴含于此。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写作特色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文章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猫的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抓住特征细致描写,描写逼真传神。
作者写了三只猫,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不仅乱跑,还会爬树,会扑蝴蝶,会捉老鼠。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晒太阳。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常常“蜷伏”,还钻到火炉底下,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对三只猫的描写都抓住了其最明显的特征,且描写逼真。
3.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流浪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第三只猫形态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三是第三只猫懒惰的性情,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形成对比。将大家对第三只猫的冷淡的感情与对前两只猫的喜欢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第三只猫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 , 就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
B.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
C.我们都很为它提心掉胆。
D.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C ,“提心掉胆”改为“提心吊胆”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偷猫的人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手法,将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猫的颜色特征以及可爱的形态。
(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运用比喻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冤枉花白猫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第一只猫:可爱 因病亡 酸辛
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 怅然、愤恨
第三只小猫:平白无故蒙受冤屈 愧疚
猫
)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特别是默读训练进行充分。一读概括内容,再读课文,完成表格,了解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充分训练了学生圈点勾画关键信息的能力;三读课文回答:哪只猫写得详细,为什么?引领学生思考,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接着,品析细节,体会描写的精到指出。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特别是“我”的忏悔之情和文章主旨,引领学生质疑探究,发散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写猫,更蕴含着认识哲理,突破难点,收到较好的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