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18:4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沽”,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叙述了渔夫桑地亚哥84天都没打到鱼,在85天的时候终于打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当老人精疲力竭地把大马林鱼拖回家时,只剩下一个骨架。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了读者。
由此思索开去,是否意味着老人在饥饿时露出了人类贪婪的本性?是否意味着他的方式方法的错误?这是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美国版本?假如他换一种打鱼的思路,又会怎样?总之,这是一部可以多解的小说,绝不是教科书归纳的那样是唯一的主题。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材料二:
早在7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已经发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呼声,海德格尔更是明确地期望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说,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在生存层面还是文学层面,人类都遭遇到了“诗意”的困境。而西方对于审美化的生存方式的追求,到了当下中国,同样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思考。“当近代西方人还在寻求着‘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时,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早就实现这种‘诗意地栖居'了。不同的是,东方的诗人们主要是迫于政治和道德的现实压迫及其对人性的分裂与异化而选择了这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大化的同一和生命之道的彻悟中体验了诗意: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
那么,到底何为诗意?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意是一种情思,一种意境,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它可能是忧愁,可能是哀怨,可能是颓废堕落可能是诗情画意,也可能只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感应,但总能给人以审美的刺激和享受。诗人何其芳在《<工人歌谣选>序》中谈到“诗意”时就认为:“它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直接提供出来的、经过创作者的感动而又能够激动别人的、一种新鲜优美的文学艺术的内容的要素。”这里的关键所在仍然是两个:一是“感动”,即诗意是与“情”有关的;一是“优美”,即诗意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这种判断同样得到了后代诗人的印证,周伦佑在谈到“诗意”时即认为:“所谓的‘诗意’便是我们从日常生活或艺术作品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意味,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审美体验。”
(摘编自韩松刚《含混的“诗意”,小说写作的一种美学倾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是完全一致的。
B.用“冰山原则”解读小说的诗意,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探寻,从而与小说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
C.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D.文学作品的“诗意”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美”,何其芳和周伦佑两位诗人在这点上看法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采取了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方式,留下空白,触动了读者的思维引擎。
C.教科书中对于《老人与海》主题的理解过于单一,而实际上,人们对它可以有很多的解读,这得益于它所留下的诗意空间。
D.在生存层面和文学层面,人类共同遭遇了“诗意”困境,西方和东方都向往着“诗意的栖居”,但产生的背景和动因有所不同。
3.下列关于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3分)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孙犁的战争题材小说《荷花淀》,有着诗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凸显着意境美和人情美。
C.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
D.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连接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4.材料一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怒,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地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莱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莱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竞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莱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装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敏在前,引着他的蚂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莱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莱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莱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她”形象上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又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中不惜繁笔描写母子二人吃晚饭的场景,“菜汤”“馒头”“汤盆放在地上”,吃食如此简陋,是为了凸显对他们的凄凉境遇的怜悯之心。
C.小说中有多处对老者称呼的“妈”加了引号,作者想借此表明人物形象巨大的反差以及由此给“她”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撼。
D.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的暮年心理。
B.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C.小说运用误会法,在情节上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使读者心理前后产生巨大反差,引发思考。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8.文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对情节、人物有何作用?简要说明。(4分)
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鼓声”。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瞒传(节选)
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操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其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操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袋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操,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究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操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操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
B.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
C.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
D.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往往称字表示尊敬。
B.豪强:是指强横而有权势的人,经常对那些比自己弱小者恐吓、苛刻或残酷的人。
C.丈:古代度量单位,十尺为一丈,相当于现代的3.33米。
D.相:辅佐的人。汉朝有中央相和地方相。文中指的是封地的辅政之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初到衙署时,执法严厉苛刻,所以皇帝身边的亲信宠臣们都嫉恨污蔑他,导致他被贬谪为顿丘令。从此事可以看出曹操的不畏权贵。
B.曹操与宾客会见谈论时,穿着随意,言语戏谑,毫不隐藏自己的感情,这些行为表现了他率性随意、不拘礼法的性格。
C。曹操常因嫌怨杀人,即使桓邵自首谢罪,曹操仍然没有放过他,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曹操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
D.与一般正史叙事崇尚简要不同,本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相当细致,其间人物的一言一行、神态举止纤毫无遗。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4分)
(2)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4分)
14.北征三郡乌丸胜利归来后,曹操为什么查问之前劝阻他北征的将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渐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赋新诗”描写了诗人春秋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互相招呼饮酒的融洽之状。
C.“相思则披衣”描绘了诗人因相思而披衣起彷徨的情态。
D.“无为忽去兹”表现了诗人对移居后生活的喜爱之情。
16.陶渊明在本诗中表现了哪些田园之乐?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对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的追求,为此而蔑视权贵,不卑不亢。
(2)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既有自身之苦又有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复杂情感。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立体辽阔的江南秋景图。观“万山”“层林”之远景,看湘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近景,不仅远近结合,而且色彩鲜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中国的乡村,看戏如过节一般隆重。戏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有关部门尽管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青睐。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疫情期间,戏曲演员用个人账号发视频、开直播,对着手机屏幕唱戏,吸引了广泛关注,收获了巨大流量。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鸣惊人,一夜成名。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演员有了存在的价值,更增加了文化自信。
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____________的艺术。况且,戏曲如今已然处于大众娱乐的边缭,能通过直播收获更多受众,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对此现象,也有人___________,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________________。明珠萦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现在戏曲传承的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与时俱进 微言大义 固步自封 十万火急 B.与日俱增 颇有微词 抱残守缺 当务之急
C.与时俱进 颇有微词 固步自封 当务之急 D.与日俱增 微言大义 抱残守缺 十万火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运用了比喻和仿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官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22年初,由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人世间》的成功改编,引发关于文学与影视关系的话题。
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观点。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艺术上达到极致的小说是 ① 。米兰昆德拉曾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它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纯粹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等视觉艺术后, ② 。这样的例子确实也能举出一些来。如四大名著的改编,即使几番重来,也不能代替原著的丰富内涵,无法尽显原著的艺术魅力。
这种观点也可商榷。影视作品或许无法尽显一流小说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意蕴,但 ③ 。动感很强的故事、曲折多重的情节与深邃的思想、精确的语言,都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并存。影视艺术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电影《罪与罚》、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也是深受观众追捧的作品。
21.下列各项中,最能妇纳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由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是非常成功的。
B.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
C.名著尽量不要改编,因为改编后无法尽显原著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D.影视艺术虽不及原著,却完全可能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适当选择,从而重构一部上乘之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梁漱溟在《吾人的自觉力》中指出“自觉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需要“清明的自觉”来“超脱不自主的机械性”。费孝通更强调民族需要拥有“文化自觉”。自觉是对自身有所认识而产生的觉悟,对个体,对集体,对民族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请联系现实,围绕“自觉”,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语文答案
1、A(“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审美感受”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审美差异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应该是不完全一致的。)
2.B(“按照简约主义要求”曲解文意,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并非按照按照简约主义要求去创作的,只是客观上达到了简约主义的效果。)
3.C(“小说的诗意”与“情”与“美”有关。C.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很多出自古典诗文,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小说的诗意”。)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举例论证,如论证“诗无达诂”时以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为例,论证“冰山原则”诗意空间时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为例。引证,如开头引用朱光潜的话“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引出论点;中间引用海明威的话“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论证“冰山理论”;因果论证,“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通过因果分析论证了不能“达诂”的原因;对比论证,如汪曾祺的《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而“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通过对比论证了什么样的小说才是诗意小说。(每种论证方法1分,只写论证手法没有说明者不给分。)
5.①诗化小说善于留下空白,触发读者想象。小说《百合花》重点写后勤场面,而淡化了战争场面,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小说围绕一条“百合花”被子,结构精巧,以小见大,展现丰富的情感意蕴,给读者留下多元解读的诗意空间。或:小说没有正面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争执和他的牺牲,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亦可)
②诗化小说蕴藏美好的情感,给读者带来感动。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引导读者对其心理及情感进行揣测,展现了纯洁而崇高、含蓄而深厚的军民之情、战友之情、家国之情。
③诗化小说“情”与“美”相结合,诗情与画意相统一。小说以中秋节为背景,以“百合花”“野菊花”等浪漫意象,既营造了清新隽美的意境,又象征着纯洁质朴的情感,展现了战火中的背春美和纯洁崇高的人性美。(理论概括1分,结合《百合花》文本言之有理1分)
6.B(“凸显对他们的凄凉境遇的怜悯之心”错,不合小说主旨)
7.D(“曲折离奇的情节”错)
8.(1)情节: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刷性效果;(2)人物:丰富了母亲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每点2分)
9.①“暮鼓”是暮色中会所的演奏,是来自农村的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鼓声。②“暮鼓”象征打工的“老者”,虽已暮年,仍不辍劳作,表现出强韧的生命活力。③“暮鼓”和暮鼓般的母亲给“她”心灵的鼓舞,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姿态。(每点2分)
10.B(曹操为人不够稳重,缺少威仪,喜好音乐,他经常把歌舞艺人留在身边,从早到晚歌舞娱乐,他常穿轻纱的衣服,身上常带着一个革制的囊袋,用装手巾等细小的物品。)
11.A(小字,是乳名小名的意思。古人往往称字表示亲近或尊敏。)
12.A(应为“宠臣们都很嫉恨他,但是又不能对他有丝毫损伤,就都称赞推荐他,所以他被升职为顿丘令”)
13.(1)袁尚只不过是个四散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究亲朋交情,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亡虏:逃亡的敌人。1分。判断句1分。后两句每句1分。)
(2)各位将领之中有谋略超过自己的,(曹操)常借故用法律诛杀掉他(诸将:各位将领,将领们。胜出:超过、胜过。以法:按照律法。补充主语1分)
14.想厚赏劝谏众将,表达对自己侥幸心理的反省,鼓励手下勇于进谏(每点1分,共3分)
15.C(“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技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
16.(1)自然环境的美好。(2)登高赋诗的自在诗情。(3)呼朋唤友,饮酒谈笑的闲适生活。(4)纯真而质朴的友情之乐。(5)自食其力的踏实心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3)(4)两点答在一起不重复给分。)
17.(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每空1分,共6分)
18.C(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形容不断增长。有时也指增长很快。颇有微词: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抱残守缺:固守陈旧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
19.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中,尽管有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青睐。(1处错误1分)
20.①句子将我国的戏曲艺术比喻为明珠和香醇的酒,以“明珠蒙尘”“巷子深”比喻戏曲艺术发展的尴尬现状,显得生动而有文采。(3分)②“酒香也怕巷子深”由“酒香不怕巷子深”仿拟而来,语言简洁而新颖,意蕴丰富,朗朗上口。(2分)
21.D(D最全面准确)
22.①无法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 ②其内涵和艺术魅力会有所丢弃 ③一样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每条2分)
23.作文(略)
【参考译文】
曹操又名吉利,小名阿瞒
曹操(在做洛阳北部尉时)初到衙署,对四门修缮整治,制造“五色棒”,悬挂在门的左右,各有十几支,有违反禁令的,不管是不是有钱有势,统统打死。后来数月,灵帝的宠臣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在夜里出游,曹操便杀了他。京师中的人都收敛行迹,没有人敢违反了,皇帝身边的亲信宠臣们都很嫉恨他(曹操),但是又不能对他有丝毫损伤,就都称赞、推荐他,所以他被升职为顿丘地方的长官(令)。
曹操想要向北征讨三郡鸟丸,众将都说:“袁尚只不过是个四散逃亡的敌人而已,乌丸人又贪财忘义,不讲究亲朋交情,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如今大兵深入其境征伐,刘备一定会劝说刘表袭击许都,万一真的发生变故,就会悔恨不及。”推有郭嘉断定刘表不会相信刘备,鼓励曹公出兵.当时天气寒冷而且干旱,二百里内斗没有水,军中缺少食物,杀了数千匹马来当做粮食,凿地深入到三十多丈深才有水。等到回来后,查问诸将谁是之前提反对意见的人,众人中无人知道其中缘故,人人都感到害怕。曹操都重重地赏赐了他们,说:“我之前的行动,靠侥幸踏上危险之地,虽然胜利了,却是老天在帮助我啊,所以不可以把它当做平常的事情.你们的谏言,是非常稳妥的建议,因此奖赏你们,以后你们不要为难(是否)进言。”
曹操为人不够稳重,缺少威仪,喜好音乐,他经常把歌舞艺人留在身边,从早到晚歌舞娱乐,他常穿轻纱的衣服,身上常带着一个革制的囊袋,用装手巾等细小的物品。他有时戴着丝织的便帽会见宾客,(很不礼貌)。每次和宾客谈论的时候,言语戏谑,毫不隐晦自己的心中情感,等到他自己说到开怀之处,哈哈大笑,以致一头扎入桌子上的杯盘之中,莱肴把他的帽子头巾都弄脏了。曹操常常总慢失礼就到了这种程度。但是他执法却是严厉苛刻,各位将领之中,如果有谁谋略超过自己的,(曹操)常借故用法律诛杀掉他,无论是老相识还是过去有仇怨的人,都不能躲过诛杀。面对被自己诛杀的人,总是对着他痛哭流涕,嗟吁痛惜不已,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够保全性命的.当初,袁忠担任沛国的捕相,曾经想用法律惩治曹操,沛国的桓邵也很轻视他。等到曹操在兖州的时候,陈留的边让言语之中大大侵犯了他,曹操便诛杀了边让,族灭了边让全家。袁忠、桓邵听到消息后,一起到交州避难,曹操就派遣使者找到太守士燮,族灭了袁忠一家。桓邵前往自首,跪在庭院中谢罪,曹操对他说:“你跪下谢罪就能免除死亡吗?”于是太祖就杀了桓邵。
【诗歌注释】
斟:盛酒于勺。的: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互相怀念。这两句是说有农活儿时各自回去耕作,有余暇时便彼此想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这两句是说,这种邻里之间过从之乐岂不比什么都美?不要忽然抛弃这种做法。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谈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散开心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的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言笑无厌,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气耕不欺吾”,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言笑无厌。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