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隋唐时期:绚烂帝国下的成熟文明 一轮复习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隋唐时期:绚烂帝国下的成熟文明 一轮复习课件(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1 16: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绚烂帝国下的成熟文明
知识点一:隋唐的历史演变
一、隋:重建大一统(581-618)
二、唐:大一统及分裂割据(618-907)
1、唐朝前期疆域(安史之乱前:755年前)
2、唐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763年后)
三、五代十国:纷乱(907-960)
知识点二:隋唐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君主专制成熟(中央)
1、隋唐中央官职完善:三省六部
(1)时间: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结构:
(3)内容:
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
即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书;
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省的诏书;如果认为不当,可以加以封还和加以驳正;
尚书省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相互牵制。
例: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例: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概念阐释】政事堂制度
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讨论军国大政,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政事堂不仅是中书、门下议事和决策的机构,也是各省重要官员参与朝政的机构。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时,有三省六部以及御史台等高级官员参加,使一些问题得到慎重又迅速的解决,大大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例: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唐朝政事堂
(4)特点
①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②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③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④程序化,规范化。运行机制按程序划分,规范成熟。
例: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5)评价:
积极:
①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局限:
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它也就逐渐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例: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二、隋唐中央集权强化(地方)
1、隋唐地方官职完善:道与藩镇
(1)隋和唐初:取消郡,地方形成州—县两级
(2)唐太宗:设十道监察地方(监察权)
(3)安史之乱后:
道统领州县,掌握行政权;形成道—州—县三级;
例: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4)唐后期:
①节度使割据地方,形成藩镇(方镇)
②割据表现:
A、节度使自行委派官吏
B、不向中央交税
C、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D、节度使职位穿子或部将
③藩镇割据的影响:
A.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
B.唐末农民起义后,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后演变为五代十国,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
C.藩镇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一定程度影响财政收入,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例: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三、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
(1)隋朝:中央设御史台。
(2)唐朝:
①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官为御史中丞;在隋朝基础上,下设三院:
A.台院:设侍御史,纠察百僚,弹劾不法;
B.殿院:设殿中侍御史,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的行为或言论进行监察,如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
C.察院:设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
例: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②谏官制度:中央设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A.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B.权力:
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
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
例: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四、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2)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①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考试取士
②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唐太宗:设明经和进士两科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1)过程:
(3)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
②方式的公平性;
③范围的广泛性
④时间的延续性
例: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B.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C.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例: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例: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一定程度有利于公平公正
推动文化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唐诗宋词的繁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巩固政治统治 保证了政府官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探究: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选官范围:有贵族扩大到平民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选拔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中央集权加强
1、内涵
(1)府兵制:是均田制下的兵役制度,“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2)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由将领负责训练和统帅。
2、变化:由唐初的府兵制到唐玄宗的募兵制
3、变化原因: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溃
五、隋唐时期的兵制
例: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知识点三:隋唐经济的繁盛
一、隋唐农业成就
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出现筒车(水力)
3、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户增多,商品化程度提高。
例: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4、水利工程:隋朝开通大运河
开辟:
意义: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方便南粮北运。
(4)促进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例: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5、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
①原因:安史之乱,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②影响: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加速。
例: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土地赋税制度:
(1)隋到唐中期:均田制(唐前期走向衰落)
(2)隋到唐中期:租庸调制
唐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
①含义:
“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是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②作用:A.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C.巩固了府兵制。
例: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3)唐中期:两税法
①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时间:780年,唐德宗准许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
③形式:
课税主体 在居住地纳税,不分主、客
课税标准 按土地和资产多寡来交纳
纳税物品 实物+钱币
纳税种类 取消租庸调,取消杂税,地税、户税合并
纳税期限 每年两次,夏季和秋季
④影响:
A.增加税源,增加收入
B.减轻负担,缓和矛盾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简化税种,抑制贪腐
E.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
a.按资收税、收取货币成为此后一千年中赋税变化的主流;
b.此后政府不再强调控制土地,转而清查土地,以地征税。(宋代“不抑兼并”)
例: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二、隋唐手工业成就
2、制瓷业:
①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瓷系(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唐三彩 (艺术陶制品);
③创制秘色瓷;
④首创釉下彩绘
⑤瓷器开始大量外销,逐渐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邢窑:白瓷盘
越窑:青瓷莲花碗
1、匠户:唐朝开始出现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减少,雇匠增多。
3、纺织业:
①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分工很细。
③唐朝丝织技术高,丝织业吸收波斯风格;
唐代花鸟纹锦
例: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例: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 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 突破了政府管理
C: 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 部门间联系减弱
三、隋唐商业的繁盛
1、隋唐商业繁盛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物质基础)
(3)交通:大运河开通和水陆便利
(4)特殊政策:抑商有所松动,商人地位相对提高; 对外贸易开放
例: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2、隋唐商业繁盛的表现:
(1)货币:
①唐高祖:统一铸币,开元通宝(后世铜钱基本模范)
②唐朝:出现柜坊(类似银行)和飞钱(类似汇票),便利商业活动。
唐:开元通宝
飞钱,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例: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2)市:
例: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①唐代的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
②实行坊市制度,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实际上,后期有所松动,夜市比较繁荣)。
(3)城市:
唐朝: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业繁荣(“扬一益二”)。
(4)商业服务机构发展:客舍、柜坊、 邸 店
例: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城市中所制定的市场管理制度已较为完备,内容涵盖规范经营、整饬治安、征敛赋税,以及坊市分离、市场官立、交易监管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城市
A.推动各阶层自由流动
B.商业服务的设施齐全
C.抑制私人的经商行为
D.兼具政治与经济职能
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为最早的银行雏形。
开元柜坊
(4)对外贸易:
①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成为重要外贸港口;
②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大食金币
(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时阿拉伯铸币)
例:在西安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深目高鼻、头藏尖顶帽、身穿折领衣的商人形象,他们或抱西城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些现象能够反映隋唐时期
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华文明的奠基
C.朝贡贸易的发达 D.民族交融的深入
骆驼胡人俑 阿拉伯人俑
知识点四:隋唐的思想文化
一、隋唐儒学复兴
1、隋唐三教合一
(1)隋: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
(2)唐:推行三教并立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武则天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
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
例: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韩愈复兴儒学运动:提出“道统”论
“道”:仁→仁政、民本、性善论
“统”:上古圣王→孔子→孟子→韩愈;批判荀子、董仲舒的礼法并用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造纸术由阿拉伯人外传。
4、医药:“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5、天文学: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二、隋唐时期科技
例:据《五代会要》载,后唐政府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抄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这一记载说明
A.民众不再使用手抄经书
B.雕版印刷用于官方刻书
C.政府推动印刷技术革新
D.活字印刷推动文化发属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1)唐诗辉煌的原因:
A.经济: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B.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C.文化: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吸收中外各民族的文化
D.科考:科举考试的进士科以诗取士
(2)唐诗辉煌的表现:
①初唐:清新雄放,慷慨激昂(初唐世杰)
②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李白浪漫主义)
③中唐:矛盾重重,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白居易现实主义)
④晚唐:帝国的由盛转衰,诗风凝重浓郁(李商隐、杜牧)
三、隋唐时期文学艺术
例: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例: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2.书法
(1)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风格多样;
(2)特点:注重法度规范,楷书最为典型,恢弘大度
(3)代表: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张旭草书
例: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3.绘画
(1)表现:①山水、花鸟画发展;
②宗教画达到顶峰
(2)特点:①雍容华贵,创制法度;
②“画中有诗”;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3)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画圣)的《送子天王图》
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理解唐代文化的特点
(1)唐文化体系庞大而完整,发展水平较高: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发展程度世界领先,对近邻产生深远影响。
(2)自由开放性: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本身的成熟与强大有吸引与消化他类文化的信心与能力,因此佛教、伊斯兰教等传入。
(3)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不僵守古制:文学上开创新诗风;史学修撰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更重活跃自由之风,改变魏晋时期缺乏“人气”的特点。
例: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知识点五:隋唐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一、隋唐民族关系
1、特点:开明、灵活、多样
2、方式:
①尊重民族风俗,允许保留原有制度;
②允许在本区域有自主权;
③不同内地的羁縻府州制度;
④通婚、和亲等
3、意义
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②推动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文化更加多彩;③促进了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例: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
A.丰富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B.打断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淡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异
D.解决了边疆政权对中央的威胁
例:唐代,边将中胡人后裔者比比皆是,李光弼、仆固怀恩、哥舒翰都是胡人;越南人姜公辅可任宰相,日本人晁衡可服务朝廷,高丽人高仙芝可为将。这些现象可以佐证唐代
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B.中央集权潜伏着危机
C.官僚政治日益完善
D.社会发展具有开放性
例: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
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二、隋唐的对外关系
1、表现:超越前代
2、原因: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航海技术的发展
3、特点:交往广泛(亚欧非);方式多样;开往频繁;海陆并重
例: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例: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总结: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空前繁荣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巩固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思想开放,是中华文明辉煌璀璨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 :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在制度创新上,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创立与完善,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 。
2、经济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出现以工商业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
3、民族关系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和推动了边疆地区封建化的进程;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 。
4、对外关系上 :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通发达,与各国政治 、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
5、文化上:文化兼容并收、全面繁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