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表现手法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表现手法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21:1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1】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2】限紫微【3】。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杜甫
窈窕清禁闼【4】,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
注释:【1】杜拾遗:杜甫。“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至758年初,同仕于朝,本诗写于这段时期。【2】分曹:分部门而列。【3】紫微:喻皇帝居处。【4】禁闼:朝堂,宫廷。
1.下列对两首诗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前两句写诗人和杜甫同朝为官,上朝时井然有序、庄严肃穆。
B.杜诗前两句回应岑参的诗意,写罢朝后各自退出朝廷,无缘相见。
C.岑诗用落花和飞鸟表达自己的不满,抒发了对人生和时事的感慨。
D.杜诗的最后两句表明杜甫对岑参所寄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心领神会。
2.岑诗中的“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两句运用反语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宋人洪迈言“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述杜诗是如何“奉答”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②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5.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6.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②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李白的到来离去,都令杜甫感到局促不安。
B.“苦道来不易”写出了行路艰辛,二人见面不易。
C.“冠盖满京华”,写出了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
D.“千秋万岁名”,体现出杜甫对李白极高的评价。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9.本诗写法灵活多样,运用比兴、比喻、对比乃至细节刻画,为表达感情服务。请选择上述中的两种写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1.“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12.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书愤(其一)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
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
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1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①
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②。恨年年、絮飘萍泊,总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③。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注释】①本词写于1905年作者赴日留学之时②淞波溜:淞江水泻注不止。③苍龙:指宝剑。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暮鸦”“衰柳”营造萧瑟悲凉的离别氛围,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
B.“破碎山河谁收拾”一句,是对国家现状的叩问,也是“离人消瘦”的深层原因。
C.“恨年年”两句,化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叹往事不堪回首。
D.“长夜凄风眠不得”两句,形象写出内心的痛苦挣扎,也表达出诗人远大的理想。
16.“愁黯黯,浓于酒”一句,以酒写愁,化虚为实。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C.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蝶恋花》)
D.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更漏子》)
17.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兼具缠绵与豪放,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材料二】
◆蒙太奇原为法文一个建筑术语,意谓结构、组合的方法。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蒙太奇成为表达特殊思想内容的艺术武器。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拍摄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
◆蒙太奇是选择若干处在不同时空的部分、要素及其序列,用以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技巧。
【材料三】
镜头的自然移动——摇,是宋词中最常见的描写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能够在镜头所扫描的空间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钤》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呈现在画面上的首先是一个“浓睡不消残酒”的落魄文人迷惘惊疑的形象,背景是一片夜色,然后镜头缓缓摇动,一步步现出了他近旁的杨柳、树下的河岸、飘动的细枝柔条,最后是一弯残月。于是,一种十分凄凉孤寂的氛围便整体地呈现出来,使人顿生同情。
除了“摇”之外,视距与景深的灵活使用,也是词家们的拿手好戏。视距的选择,关系到读者视象的浓淡去留,因此,为了准确地传情,就必须谨慎地调对焦距和光圈。在宋词里,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恰当处理,俯拾皆是。但是各种视距的综合使用往往更为突出。试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无边的一个高俯角的远景,水天相接,远山遥遥。然后镜头渐拉,一个中景的烘托,哀鸿声里,夕阳映照着高亭,忽然转成近景,杀敌心切的游子把宝剑看了又看,拍遍了所有的栏杆。最后停留在一个无可奈何、悲愤万分的面部特写上。如果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辛弃疾的电影,这是最好不过的序幕了。推拉摇转的恰当使用,有点有面,有背景,有细节,使宋词,尤其是慢词,焕发出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18.请默写一首本学期所学的宋词,与上面一首词组成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并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宋词的理由。
19.从下面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请从你组建的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中选择一首,参照材料相关内容,借用“蒙太奇”来分析该词的意境。
(2)请比较分析你组建的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参照材料相关内容,借用“蒙太奇”来比较分析两首词的意境。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20.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21.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22.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23.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4.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
李白
其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1]。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七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2],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3]。
注释:【1】葑菲诗:《诗经·邶风·谷风》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句,朱熹《诗集传》注,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2】龙火飞:意指暑气渐退,秋天将至。【3】萧飋(sè):风吹松柏之声。
2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说的哀怨。
B.“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言有尽而意无穷。
C.第二首诗托物言志,语言明白如话,于深入浅出中表达人生追求,读来亲切自然。
D.两首诗与《红楼梦》中《葬花吟》异曲同工,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
2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缭绕松柏枝”与《论语》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的意思相同。
B.“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描写女子容貌艳丽,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
C.“含笑夸白日”中用一个“夸”字,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
D.“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描绘南山松在寒风中倔强独立,无人问津的姿态。
27.两首诗都化用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典故,请结合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一典故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展现了诗人骑马于山间小径、神态悠然的样子。
B.颔联通过对“万壑”和“数峰”的描写,生动地突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C.颈联从视觉、嗅觉来写“棠梨叶”和“荞麦花”,描给了乡村景物之美。
D.尾联抒发了作者沉重的思乡之情,因为山中的景物都与“吾乡”的极为相似。
29.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出现了起伏。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笛歌留别郑协律
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
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
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静听关山【1】闻一叫,三湘【2】月色悲猿啸。
又吹杨柳【3】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
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
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
注释:【1】关山:乐府横吹曲目《关山月》。【2】三湘:指潇湘等三条江水,也是湖南别称。【3】杨柳,乐府横吹曲目《折杨柳》。
30.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写作本诗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
B.“江上何人复吹笛”一句,“复”字凸显出笛歌使得愁苦更加深重。
C.“唯见曲尽平湖深”与《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全诗对笛歌的描写都采用间接描写的方式,生动形象,巧妙多变。
31.下列诗句与“江天寂历江枫秋”一句中,“秋”字所蕴含的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B.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湖》)
D.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宋·程颢《秋月》)
32.作者对笛歌的描写匠心独运。请简要赏析“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两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33.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尽写海棠树的枝繁叶茂 生机勃勃。
B.第二句写海棠花蕾娇小鲜嫩,惹人喜爱。
C.全诗用语平易,意味醇厚,耐人咀嚼。
D.诗人与儿女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
34.与“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的“桃李”情感态度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
C.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宋·杨万里《兰花》)
D.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唐·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35.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写一段鉴赏文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
(唐)杜甫
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迟日”两句写秀丽山河沐浴在大好的春光里,春风送来了花草的芳香。
B.“今春”句写这个春天即将过去,“看又过”点明写诗的时节是春末夏初。
C.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明净绚丽、生机勃勃的景色,用笔简洁、自然流畅。
D.两首诗都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诗人置身于美好春光中的欣喜之情。
37.下列诗句中燕子这一意象,与其一第三句中的“燕子”所表达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乌衣巷》)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浣溪沙》)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D.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 (刘克庄 《长相思 朝有时》)
38.清代陶虞开《说杜》中评价杜诗“以诗为画”。请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②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②薪(qí):祈求。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入主题,开篇就道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慨叹,渲染出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
B.“谢不能”三字表明诗人与友人音讯难通,对大雁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境遇,渲染出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
C.颈联诗人转向表现好友的品格和才干,不仅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友人的赞誉之情,也说明了朋友之间相知甚深。
D.尾联在结构上与首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关切和想象。该联虚实结合,在凄凉的猿声中结束,这是诗人对朋友处境的担忧和不平之鸣。
40.请简要赏析颔联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一日三首①
其一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椒花媚远天②。明光③起草人所美,肺病几时朝日边④。
其二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惟听棹相将,
【注】①杜甫流寓云安时曾计划出峡以避乱、返长安。②远天:指云安,荆楚有采椒花制酒祝寿俗。③明光:指起草文诰的明光殿,诗人曾于宫中落笔为文。④日边,指朝廷。
4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首联上句写时值腊月寒天,却已春意萌动;下句写云安寒冷,江面肃杀令人伤悲。
B.其一颔联“何处”句写听觉,听到大雁的鸣叫;“谁家”句写视觉,看到江船逆流上行。
C.其二首联写“寒轻”“日满”, 呈现“山烟碧”“江雾黄”的美景,以色彩凸显冬日之美。
D.其二颔联写女子背盐出井,男子打鼓发船,既写民情,也体现了云安多盐、临江的特点。
42.雁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下列诗句中的“雁”, 与“一声何处送书雁”句中的“雁”,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曹操《蒿里行》)
B.孤雁不饮啄,飞鸣念群声。(杜甫《孤雁》)
C.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汾阴行》)
D.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李愚《思妻诗》)
43.两首诗的尾联非常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异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斋视事
谢朓【1】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2】。
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
注释:【1】谢脁,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视事,处理政务。【2】纷诡,指官场混乱。非一,不能一致、难以治理。
4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寒雾消散,白日显露出来,“映”字写出了远处尚未消尽的白雪与青山相互映衬的景象。
B.三四句,写江边村落与树木隐约可见,其中“暧暧”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中的“暧暧”意思相同。
C.五六句,写起身披衣,洗漱之后坐在窗前开始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D.七八句,说丰盛佳肴只吃一菜足矣,排场显赫所居不过一屋,由此可见作者不以优渥的物质生活为乐。
4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高斋周围的景色,以动衬静,虚实相生。
B.五句至八句叙事,多角度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
C.最后四句抒发情怀,“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D.诗歌融景、事、情于一体,景中含情,事中寓志。
46.诗歌尾句“锁吾愁与疾”中的“锁”字,有另一版本作“销”,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南溪常道士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4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莓苔”上有“屐痕”一路留下,暗示所往之处的偏僻。
B.“白云”和“春草”的远景近景,都突出了环境的幽静。
C.“随山”写出了忽然遇雨之下,随性沿山道纡绕的兴致。
D.“忘言”是说两人最终见面,诗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48.这首诗的标题是“寻南溪常道士”,结合诗意谈谈,诗人“寻”到了什么?其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各题。
李凭①箜篌引②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49.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深秋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消融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50.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竟然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的意思是吴刚被吵得睡不着,玉兔也感到很寒冷,可见李凭的音乐声音很大且哀怨,都传到了高空,影响到了吴刚和玉兔。
51.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李凭弹琴高超技艺的惊叹。
D.倒数共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向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诗十一首(其四)
韩愈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1】。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憎。清
晓卷书坐,南山见高棱。其下澄湫水【2】,有蛟寒可罾【3】。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注释:【1】凌凌:清澈明净貌。【2】湫水:潭水。【3】罾:渔网,此用作动词“网起”之意。
5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起首两句,分别用“恻恻”“凌凌”描写对“秋气”日益凄寒萧瑟、“秋空”日益清澈明净的感受,感觉和视觉相结合。
B.接下来四句,作者将蝇营狗苟的小人比作“蜩”“蝇”,突出了对它们的憎恶和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
C.作者秋晓卷书独坐,望见南山高峰棱角分明,不知不觉间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D.诗人空具网起蛟龙的气概和才能,虽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却怀报国无门的牢骚。
53.诗歌中借“蜩”“蝇”来喻人。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B.寒渚一归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C.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D.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54.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参考答案:
1.B
2.B
3.①杜诗描写官员下朝景象,回应了岑诗描写官员上朝及下朝的场景,及岑诗对庸碌无为朝官生活的无奈之情;②杜诗以“碧柳”“红花”回应岑诗中的“落花”“飞鸟”,及岑诗对年事已高却无所作为的悲愤之情;③杜诗结尾两句回应岑诗所写的官场状态及对唐王朝拒绝纳谏的失望之情。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句的能力。
B.“写罢朝后各自退出朝廷,无缘相见”错误,只是退潮后回去不同的地方,并非“无缘相见”。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比喻,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
B.反语,说自己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著名,官倒是因为老病才罢免,实际上他名声因文章而著,官职是因为进谏而被贬。
C.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采用夸张手法。
D.用典,运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要求“简述杜诗是如何‘奉答’的”,就是找出两首诗中相互呼应的内容。“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中,前两句写官员们上朝分班列位的情景,后两句写朝入朝暮退朝的景象,与杜甫诗中“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意思相近,相互呼应,都写出二人每天生活就是上朝退朝,没有什么作为,碌碌度日。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写自己为白发徒生而悲伤,羡慕鸟儿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年事已高却毫无作为的悲愤之情;杜甫诗中“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的景物与这两句相对。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两句写自己过于清闲,明明身为谏官,近来却很少进谏。看似在说自己少进谏,其实少进谏是因为朝廷不愿纳谏,流露出对朝廷不愿纳谏的失望之情;而杜甫诗中“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也回应了岑诗中的情感,身为朝官,上朝罢朝却清闲到只能够吟诗赠送朋友,从朋友那里得到应和,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官场生活状态啊!
4.D
5.C
6.本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他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错误,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战士前线杀敌不辨死生与将帅营中赏舞自在逍遥形成对比。
B. 昔时满殿的宫女的繁华与今日宫中仅有鹧鸪的凄凉形成对比。
C.诗人只身住在小楼,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声;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此句没有对比。
D.年年岁岁繁花不变与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再变形成对比。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诗人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写诗人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只能任凭忧国的眼泪白白流淌。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三句,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不成的失望无奈之情。
本首词塑造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
7.D
8.C
9.(1)比兴:用漂泊不定的浮云,引发对漂泊不定的游子的思念,自然地引出了对李白的思念。(2)比喻: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形象而又贴切。(3)对比:“冠盖”一句,用满城达官显贵的奢华,与李白的“独”“憔悴”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4)细节刻画:写梦中李白离去的“局促”不安,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A.“李白的到来”错误,只有“告归”,没有“到来”;“令杜甫感到局促”错误,“局促”形容李白在梦中离去的情态;
B. “写出了行路艰辛”错误,“苦道”意思是“苦苦地诉说”;
C.“李白在长安的交游之广”错误,“冠盖满京华”形容京城长安达官贵人很多。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篇以比兴领起:“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浮云漂泊不定,李白如浮云一样也漂泊不定,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 
“告归”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来一趟多么不易啊!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恐失坠”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以“江湖多风波”比喻世事难料、危机四伏;用“舟楫恐失坠”表达对杜甫生涯的担心;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二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将老”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达官显贵与李白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李白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10.C
11.D
12.“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 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3.D
14.《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人虽年迈,但是报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苟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实写”“生机盎然的氛围”错,颈联运用想象虚写上林苑和洛阳宫,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此句抓住“壮心”“鬼雄”来理解诗人的报国之志,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片忠心。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诗人用典抒情,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或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15.A
16.B
17.本词在抒发爱国情感时,既深婉动人,又豪迈奔放。如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以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手法表达爱国情思,读来真挚感人。再如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A.“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错。应是抒发眼见祖国山河破碎的伤感之情。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实景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最后直接点出了悲伤、孤寂的思亲“愁”。这两句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愁”,并非化虚为实。
A.把“别恨”化为实景“落花”描写,是化虚为实。
C.把“春愁”比喻成“柳絮”,是化虚为实。
D.把“春愁离恨”说的成“重于山”“马儿驮不动”,表明在诗人眼中,“春愁离恨”都有重量,这是化虚为实。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抓住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缠绵与豪放这两大特点。
(1)爱国情感的抒发深婉动人。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中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游子就要远行了,面对江流禁不住一次次深深叹息,他将自己对濒危祖国的无比依恋喻作刻骨铭心的男女相思,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使爱国情思愈加真挚感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王维的这首《相思》诗意在此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爱国情思,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抒发“缠绵”的一面。
(2)爱国情感的抒情豪迈奔放。
“听匣底、苍龙狂吼”中的“苍龙”是指剑,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这便是这位青年志士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的生动写照。“度群生、那惜心肝剖”,重申凌云壮志,最后以“是祖国,忍孤负”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极往复曲折、慷慨悲歌之致,读来回肠荡气,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的抒发“豪放”的一面。
18.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选择理由:这首宋词的上阕 ,写景采用了“推摇转”等手法,可以与《鹊桥仙》组成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
19.例:选择第(1)题,分析《鹊桥仙》的意境。该词采用镜头组合的“蒙太奇”手法,由四个镜头组成:天空中的云朵与星星勾起了对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想象,两人从银河两岸逐渐靠近,终于在鹊桥相会,短暂相聚后不得不分离。通过“蒙太奇”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未见时的期待,相聚后的幸福,分别时的痛苦。意境丰富而优美。
【解析】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手法及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题目要求默写一首本学期所学的宋词,与上面一首词组成一组宋词鉴赏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蒙太奇”手法和材料三中“推拉摇转”等手法的运用可知,要选择的宋词最好是写景的,能运用到以上的手法,才能与《鹊桥仙》共同组成阅读材料。考生可选择范仲淹的《苏幕遮》。
阐述选择理由就是要鉴赏这首词的写作技巧,并且能扣住“推拉摇转”来分析。比如可以这样分析:上片写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第一句是仰视,描写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接着镜头转动,第二句是俯视,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这两个镜头属于远景。接着镜头拉近,摇动,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镜头再次推远,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镜头连续推远,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运用相关信息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材料二中介绍了“蒙太奇”的来源、特点、运用等。如“根据一定的创作构思,先拍摄许多分镜头,然后加以剪辑,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选择若干处在不同时空的部分、要素及其序列,用以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技巧”,由此可知,“蒙太奇”是把若干“镜头”按照一定顺序加以组合,从而表现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情感。比如《鹊桥仙》中就有:第一个镜头是云和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闪亮的星星正飞驰长空;第二个镜头,“银汉迢迢暗度”,描写牛郎和织女正才银河两岸逐渐靠拢;第三个镜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写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相会,幸福甜蜜;第四个镜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短暂的相聚之后,二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再次分别。这些镜头组合生动地写出女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过程,从未见时的期待,到相聚后的幸福,到分别时的痛苦,通过“蒙太奇”手法生动地展现出来。
如选择第(2)题,也用同样的方法,将诗词中的镜头分析出来,然后说明这些镜头表现了什么意境和情感。
20.C
21.C
22.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解析】
20.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故选C。
21.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23.D
24.(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3)归隐田园之欲。(4)飘泊的愁绪。(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从注释①可知“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所以他的隐居遁世,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从尾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说明,即便无奈退隐,但是内心还是心系苍生,心忧社稷的,因此,说他“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是不正确的。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可抓“斜日”的寓意,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得出作者对时光和年华的慨叹。
“谁是中州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表达有才不见用,有志无法伸的悲愤和无奈。
“三径菊花”“五湖舟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借用典故,传达归隐的无奈。
“千万里”“人倚醉醒中”,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一个深受流离之苦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写远离家乡,漂泊颠沛之苦情。
“故国”“此意”及注解抒写力主抗金的志向。
25.D
26.A
27.要点一:《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象征新娘出嫁,喜气洋洋。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要点二:《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意指为什么像鲜艳盛开的桃花一样的美人,后来却会产生葑菲之叹呢?以“天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用“天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要点三:《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批评桃花娇然艳丽但华而不实,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通过桃花与松树形象的对比,嘲讽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依靠外力的小人,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解析】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说法错误。李白第二首诗主要嘲讽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告诫人们人生有一时的荣遇,有千秋的美誉。人们要争取的,应是千秋的。
故选D。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说法错误,“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是对弃妇形象的刻画。玉颜,美好如玉的容颜。云发,指秀美的长发,像云彩一样飘逸;素丝,即白发。诗人极写弃妇之美:貌如美玉。所有的美人在她面前都失去光彩;青丝如云,娇媚多姿。就是这样的美貌,仍遭到了丈夫的粗暴抛弃。是将她的美貌与被抛弃的命运进行对比。
C.“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夸白日”,可以理解为在白日照临下向人夸耀,亦可理解为向着明丽而和暖的太阳夸耀。
D.“无人问津的姿态”理解错误。写到“松”,说“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这是对“桃”说的。这时候,“桃”哪里知道南山的松柏不管西风萧瑟,而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呢?写出了南山之青松,傲然独立于山顶之上,一任秋风之萧瑟而不改其色的姿态。
故选A。
2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用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本是咏婚嫁的诗,后来常用作赞颂新人年少俊美。《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这里用“夭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葑菲”,蔓菁与萝卜一类的菜,这里以“菲”暗示她遭到丈夫嫌弃。这两句是弃妇的自叹自怜:尽管我还年轻美貌,丈夫却百般挑剔指责,其实我没有什么过错呀。用“夭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
《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松”置于南山以与“桃”所处的“东园”为对;以“松”的“独立”与“桃”的蒙东风而荣为对;以“松”的“独立自萧瑟”与“桃”的“偶蒙春风荣”为对。以少对多,以简抵繁,极见笔力;而一“自”字与一“偶”字,虚而实用,“松”与“桃”的神情毕见,亦可谓一字千金了。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批评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其实也是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28.D
29.作者看到野菊初黄,游兴浓厚,心态怡然;又见山谷、山峰,棠梨叶落、荞麦花开,心情愉悦;蓦然出现的村落小桥及原野上的树木,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心情由欣然转入怅惘。
【解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山中的景物都与‘吾乡’的极为相似”,诗中说“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不是“都”。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9.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此时作者心情愉悦。
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30.D
31.B
32.①这两句写听到《关山月》的笛歌,仿佛看到了自己即将去往的贬谪之地三湘冷冷的月光,听到了那里凄凉悲伤的猿啸。
②作者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由笛歌的声音想到了被贬之地的凄凉之景,将抽象的笛歌具象化,寓情于景,表达了贬谪的失意之苦和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
【解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都采用间接描写的方式”错误。“横笛能令孤客愁”意思是笛歌让孤独的旅居之人更加愁苦;“商声寥亮羽声苦”意思是笛子的声音寂寥凄苦。这两句都是直接描写笛歌。“渌波淡淡如不流”“江天寂历江枫秋”“三湘月色悲猿啸”“千里春色伤人心”等句则是通过水波、枫树、月色、猿啸、春色等景物来侧面烘托笛歌的凄凉伤感,是间接描写的方式。
故选D。
3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江天寂历江枫秋”意思是笛子的声音寂寥凄苦,水天凄清,岸边的枫树在这寂寥悲苦的秋天中孤立。表达了诗人内心因被贬而更加浓烈的伤别之情,“秋”字中蕴含着凄苦悲凉。
A.意思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意境空灵澄净,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秋”字中蕴含着怡然闲适。
B.意思是傍晚高飞之鸟直冲进昏黄的云里,秋天寒蝉落于碧绿的树上。这两句诗描写深秋暮景,“暮”寒”二字加深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别情怀,“秋”字中蕴含着凄凉伤感。
C.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千里洞庭风平浪静,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秋”字中蕴含着宁静祥和。
D.意思是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静观秋光月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秋”字中蕴含着悠闲清静。
故选B。
3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作者对笛歌独具匠心的描写。
内容上:这两句诗写诗人听到关山月这支曲子,本来因为离别而伤感无限的情绪,被悲伤的曲调引入更加广阔的空间,想到被贬之后身处三湘之地的自己再无友人相陪,只能一个人在清冷的月光中,听着猿猴凄厉的叫声,倍感凄凉孤寂。
手法上:运用了联想或想象的手法,由凄凉的笛歌联想到被贬之地孤寂清冷的月光,凄厉悲伤的猿啼,将抽象的笛歌化为视觉上的月光和听觉上的猿啼,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笛歌联想到被贬之地凄凉悲苦的景象,寄寓了诗人被贬谪之后深深的的失意之苦和与友人分别的强烈的离愁别绪,极具感染力。
33.D
34.A
35.示例:本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海棠与桃李做对比 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海棠花的花蕾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 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 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的品格,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解析】
3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共作此诗,饱含告诫之意”理解有误,诗人在本诗中借海棠花咏物言志,兼说理教育后辈。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淡泊名利。“共作此诗”不含告诫之意。
故选D。
3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用争芳斗艳的“桃李”衬托无意争春,谦虚的海棠。
A.桃李代学生,借桃李满天下赞美教师芳名远播;
B.以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衬托梅花的素雅高洁;
C.借兰花没有春风桃李的美丽娇艳,赞兰花花中隐士;
D.迎春花、松竹不与桃李为友,赞迎春花的傲然品性。
故选A。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就诗歌的表现手法写赏析文字。首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如从全诗看,运用了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海棠花深藏不露、爱惜芳心、不与群芳争艳,告诫晚辈做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淡泊名利。
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爱惜芳心”“吐”,把海棠写成芳心为展的少女,“闹”等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桃李争相绽放的形态。
还运用了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一二句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三四两句把海棠与“桃李”形成对比,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爱惜芳心”是指要保持自己内心的高洁,“莫轻吐”是指要稳重行事,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沉稳。
解答时考生要选定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特点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做出赏析即可。
36.D
37.C
38.答案示例:“以诗为画”的意思是诗歌具有画面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两首诗从视觉、嗅觉等方面让读者全方位感受到春意盎然的画面。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句中,将江、山、花、鸟四个意象,分别施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构成一幅绚烂多彩的春景图,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拟人、联想等手法使读者感受到春意。例:其一整首诗从壮丽春景的粗笔勾勒到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细节描绘,由面到点,有动有静,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生机勃勃的画面。
【解析】
3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两首诗都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诗人置身于美好春光中的欣喜之情”错误,其二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的是羁旅漂泊之人思念家乡的孤独落寞之情。
故选D。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内涵、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中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意思是“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写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表达的是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也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失落。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喜悦之情。
D.“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 意思是:燕子还知道社日(祭拜土地的节日)后归来,你什么时候回来却不确定。表达了孤独寂寞以及思念之情。
故选C。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说明什么叫“诗中有画”,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体现在哪里。
其一是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其二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衬托更突出其姿态,把“江” “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39.D
40.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或明媚与凄凉的对照);
②“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或短暂与长久的对照);
③“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虚实结合”错误,尾联想象之景,是虚写。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快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其中。
故选D。
40.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句以及分析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赏析颔联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颔联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大意是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相聚之乐用“桃李春风”来写,“桃李”、“春风”这两个词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而“江湖夜雨”中“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这是“乐”与“哀”的对照。
“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数词的对照,写出相聚的短暂与分别的长久。
上下两句感情基调也形成对照。“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41.A
42.D
43.同:(1)手法:都采用了用典和虚写的干法。
(2)情感:都表达诗人思归之情。
异:(1)手法:其一,昔日长安为官的荣耀与今日病中思归的落寞,今昔对比;其二没有对比。
(2)情感:其一,表达因为肺病不能回长安的担忧之情;其二,表达期待早日回归又担心不能举桨出峡的迫切思归之情。
【解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下句写云安寒冷,江面肃杀令人伤悲”错误。该句主要交代了地点是在“云安县前”,并不是为了写“云安寒冷”;而且该中“可怜”是怜爱的意思,写了作者想到今年或可乘船东下,对云安县前的江水产生了怜爱之情,并未表达“江面肃杀令人伤悲”。
故选A。
4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一声何处送书雁”句中的“雁”,代指书信、音信。
A.“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中“雁行”比喻诸军貌合神离;
B.“孤雁不饮啄,飞鸣念群声”中的“孤雁”,“不饮啄”写出了孤雁的品骨;
C.“唯有年年秋雁飞”,借“秋雁”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D.“讯音无雁寄回迟”中的“雁”,代指书信、音信。
故选D。
4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一定要注意题目:对尾联“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异同”。“异同”类题目,我们要先找“同”,再找“异”,同中求异。
从情感上看:其一尾联中的“明光起草人所美,肺病几时朝日边”,写了自己曾经在长安做官的荣耀,从而表达自己因为“肺病”不能归朝的思归之情;其二尾联“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惟听棹相将”写了不担心春花开得不够美丽,而是因为身处楚地,担心不能举桨出峡的迫切思归之情。
从手法上来看,其一尾联中的“明光起草”,借用了汉王商借明光殿起草作制诰,“日边”,用《世说新语·夙惠》中晋明帝童年事之典故,借指皇帝和朝廷,是用典的手法;同时,“明光起草人所美”又是回忆往事,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再者,“明光起草”与“肺病几时”对比,即用昔日长安为官的荣耀与今日病中思归的落寞,今昔对比。其二尾联“楚客惟听棹相将”中“楚客”来自于鲍照诗“楚客心悠哉”,“相将”来自于陶潜诗“相将还旧居”,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春花不愁”又写出了作者的担忧,属于虚写。
由此进行归纳。相同点为:在手法上,都采用了用典和虚写的手法;在情感上,都表达诗人思归之情。不同点为:在手法上,其一,昔日长安为官的荣耀与今日病中思归的落寞,今昔对比;其二没有对比。在情感上,其一,表达因为肺病不能回长安的担忧之情;其二,表达期待早日回归,又担心不能举桨出峡的迫切思归之情。
44.C
45.A
46.“锁”字更好。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给作者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锁”字化抽象为形象,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销”字更好。诗歌最后两句写以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选择来消除心中的忧愁和身体的疾痛,这与开篇的雪映青山、江村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巨大吸引力和精神抚慰作用。与“安得”一起,强化了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解析】
4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字作画,体现出志趣高雅、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错误,“秉笔”,执笔,此指批阅公文。这两句是写诗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笔办公,不是写字作画,自然也不能体现志趣高雅、悠然自得。
故选C。
4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前四句实写野外的景色,没有虚写。
故选A。
4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两种观点皆可以,要结合全诗分析理由,即分析此字的表达效果。
诗歌前四句写野外的远景,让读者感到:这画中景物于残冬岁尽,已破寒待出,正萌发着春日的生机。接下来四句,诗人把笔转向自我,写身边琐事。这四句,一句写一个生活片断,从诗人起身披衣盥水,到窗下捉笔办公,到用膳,最后又回到自己的居室。自然景物萌发生机,而他却精神委靡;给他居“连驾”大屋,他却说:我居小屋一间就满足了;给他吃“列俎”佳肴,他说:我只须吃其中一只菜就足够了。总之,他不以有这优裕的生活环境为幸、为乐、为荣,却反以之为累、为苦、为怨。后四句由叙写生活转为抒发情怀。“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这二句大意是说:我徒然为多难的国家担忧,因为这官场既混乱,又充满欺诈,料想是无法把它治好的。原来,他对这优美的环境和优裕的生活之所以厌烦,乃因为,这官场看是生活优裕,而实为险恶危途。
到此,如认为“锁”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的意思是远离官场、隐居山林,虽能带来精神愉悦,但官场纷乱,忧愁只能被暂时锁住、封存,无法彻底消除。“锁”字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表现出诗人为国忧虑的深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以及出世入仕的矛盾心理。
如认为“锁”字更好,那么“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的意思是要想“销吾”这“愁与疾”,只有放弃这荣华富贵的官,而去归隐山林了。这与开篇的美景形成呼应,体现出山水自然对诗人的精神抚慰作用,强化了作者对归隐的渴望之情。
47.D
48.作者沿着山路顺着莓苔屐痕寻道士而不遇,于是看松色寻水源而见溪花;人虽未晤却仿佛寻得禅意,流露出淡然自得的惬意之情。
【解析】
4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人最终见面,诗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理解错误,从诗中看,“相对”的是“溪花与禅意”,诗人与溪花相对,仿佛有所参悟,“得意”而“忘言”。
故选D。
4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颔联写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颈联写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尾联“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由此可知,诗人寻到了溪花与禅意。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流露出作者淡然自得的惬意之情。
49.B
50.D
51.C
【解析】
4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B项,颓:颓然。“空山凝云颓不流”译为: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
故选B。
5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D项,“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月宫里的吴质(听得入了迷),靠在桂树上不睡觉,露水斜着飞滴下来,打湿了(听箜篌)的寒兔,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故选D。
5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借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了对李凭弹琴高超技艺的惊叹
故选C。
52.B
53.B
54.“气格崚嶒”指诗歌选取意象的独特、神韵的悠远、情感的刚健。①诗人选取了“秋日”“秋空”,秋天没有了鸣蝉的聒噪和苍蝇的纷飞,使人神清气爽,以此表达对小人的憎恶及扫除小人之后的喜悦。②诗人在秋晓独望南山,从南山棱角分明、嶙峋突兀的山影中发现了自己的精神、性格,南山正是作者刚耿性格的外化,颇具远神远韵;③诗人又将湫中潜龙比喻为祸害国家的势力,表明自己虽有网蛟的壮志,却报国无门,展现了傲岸的个性和刚健的情感。
【解析】
5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
B项,“无法将之扫除的遗憾”错,从诗歌上联“上无枝上蜩,下无盘中蝇”可知,蝇营狗苟的小人已扫除干净。
故选B。
53.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A项,《观猎》是一首写将军打猎的诗。“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受和喜悦心情。并没有以“鹰”“马”喻人。
B项,《秋杪江亭有作》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孤雁”和“万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以“孤雁”喻自己。
C项,《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写诗人驿站送客时的所见所闻。“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鹊噪晚禾地”的远景和“蝶飞秋草畦”的近景相结合,描绘了一幅乡村风俗画。并没有以“鹊”“蝶”喻人。
D项,《碧涧驿晓思》写的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由上联写到的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涧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思归的情思。这时,子规之声终于停歇,一直为它所牵引的归思也稍有收束,心境略趋平静。诗人只是借“子规”来表达思归羁旅之情思,并没有以“子规”喻人。
故选B。
54.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明人陆时雍《唐诗镜》评论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气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分析“气格峻嶒”指的是什么,这样的特色在本诗中是怎样表现的。“气格”意思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峻嶒”本义指山高耸突兀,表现在诗歌当中就是在选取的意象独特、诗歌的神韵悠远、所抒情感刚健。
本诗中的意象有“秋日”“秋空”“蜩”“蝇”“南山”“湫水”“蛟”,其中,“秋日”“秋空”意境高远,“蜩”“蝇”一般喻指小人,但均被秋气扫荡干净,令人神清气爽。诗人又以“南山”“湫水”入诗,山水一般喻指人的精神性格刚直厚重,诗人这是将“南山”看成了自己,南山棱角分明、嶙峋突兀的山影正是自己性格的写照,人山相映,神韵悠远。“蛟”即传说中的蛟龙,一旦行动破坏力极强,一般喻指恶势力,诗人将“蛟”比喻为祸害国家的力量,但诗歌最后一联“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却表明了自己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的无奈,即便如此,诗人还是以“岂谓吾无能”表现了自己性格的傲岸不羁和刚健不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