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汶上县次丘镇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双减背景下的阶段性学情调研化学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汶上县次丘镇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双减背景下的阶段性学情调研化学试题(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10 18: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次邱镇中学化学学科双减背景下的阶段性学情调研
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6.0分)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橙子榨汁 B.牛奶变酸 米酿成醋
C.海水晒盐 酒精挥发 D.矿石粉碎 食物腐烂
2.“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3.良好的实验习惯是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保证,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取用粉末状药品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水蒸发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
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
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
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6.如图是两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
B.②易得到6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C.②表示原子
D.①表示阴离子
7.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溶液全部变红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 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解释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大小不同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再分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不变,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9.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A.烧杯内壁变模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B.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C.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是实心球体 D.丙烧杯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A.A B.B C.C D.D
10.下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原子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的都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D.②④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0分)
1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
①氧气 ②镁 ③氯化钠 ④二氧化碳
12.结合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字母序号填空。
(1)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____。
(3)核外电子排布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___。
13.下列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字母填空。
(1)电子排布相同的是______;
(2)表示阳离子的是______;
(3)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
(4)与A粒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14.由电解水的实验中可知(装置如图):
(1)产生的气体a与电源的______连接,是______,该气体能______,可用______检验该气体。
(2)产生的气体b与电源的______连接,是______,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检验该气体所涉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3)气体a与气体b的体积比为______。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4)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组成的。
15.(一)“微观 宏观 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混合而成的
C.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原子构成的
(二)A~D是某些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
(3)A~D的粒子中易得到电子的是______(填字母),若E中x=12,则该粒子的符号______。
(4)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其中X、Y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______,Z的原子序数是______。
(5)Y、Z属于同一周期因为它们______相同。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发现问题】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燃着的蜡烛在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小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提出了如下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实验验证】
(1)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选填序号),此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熄灭蜡烛,并立即将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
(3)熄灭蜡烛,并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_______性,为假设_______(选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选填序号),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1.A
【详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橙子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符合题意;
B、牛奶变酸产生乳酸、 米酿成醋是将糖类物质转化成酸类物质,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是用蒸发的方法,水气化后,将水和盐分离;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转化为气态,二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矿石粉碎是矿石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食物腐烂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与题目要求相反,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详解】
试题分析:“超临界水”(H2O)是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属于水,所以分子模型就是水分子模型。故选C。
考点:信息的处理
3.A
【详解】
A.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操作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将滴管伸入试管中,应竖直悬空,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不能用手触摸药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4.A
【详解】
A.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分子的间隔变大,则分子体积变大,该选项解释错误;
B.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C.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分子可再分,该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5.C
【详解】
①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且所占体积很小,说法正确;
②电子的质量很小,则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说法正确;
③质子、中子还能再分,说法错误;
④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说法错误;
⑤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则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说法正确;
⑥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不含中子,说法错误,
则说法正确的有①②⑤,故选C。
6.B
【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根据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分析是原子还是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
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和②的核外电子层数不同,故正确;
B、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数2,小于4,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不正确;
C.在②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表示原子,故正确;
D.在①中质子数=8<电子数=10,表示阴离子,故正确;
故选B。
7.D
【详解】
A、用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说明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8.C
【详解】
A、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选项解释错误;
C、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且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食物中的分子种类改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C。
9.B
【详解】
A、将一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变模糊,这是因为石蜡燃烧生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不能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向干冷的玻璃片上呼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故B正确;
C、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C错误;
D、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烧杯甲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因此烧杯甲中的酚酞试液由无色变成红色,丙烧杯中液体不变色,故D错误。
故选:B。
10.A
【分析】
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及类别。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是2),属于稳定结构进行;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详解】
A、④是11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②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①④##④① ② ③
【详解】
①氧气由氧分子构成,②镁由镁原子构成,③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④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故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①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②;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③。
12.(1)BD
(2)BE
(3)CD
【解析】
(1)
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微粒B和D核内质子数都是11,属于同种元素。
(2)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时,易失去电子,其中粒子B、C、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小于4个,但微粒C所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是稳定结构,故不易失去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B和E。
(3)
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电子时是稳定结构,微粒C所示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有2个电子,也是稳定结构。故核外电子排布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C和D。
13.(1)BC##CB
(2)C
(3)AD##DA
(4)D
【解析】
(1)
由图可知,电子排布相同的是BC。
(2)
A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B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C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D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表示阳离子的是C。
(3)
由前面分析可知,A、D为原子,且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大于4,为分金属元素,故填AD。
(4)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则与A粒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D。
14.(1) 正极 氧气##O2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带火星的木条
(2) 负极 氢气##H2 可燃性
(3) 1:2
(4)氢、氧元素
【解析】
(1)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图中气体a中收集的气体少,为氧气,则其与电源正极连接,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
产生的气体b较多,则气体b为氢气,其与电源负极相连,氢气具有可燃性,则可用燃烧的木条检验,当燃着的木条靠近管口时,氢气被点燃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
产生的气体a与气体b的体积比为1: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则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15.(1) 原子 分子
(2)A
(3) AC Mg2+
(4) 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7
(5)其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
【解析】
(1)
汞由汞原子构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图中①表示的是原子;
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构成分子,故②表示的是分子;
(2)
A、二氧化碳由C、O两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是由碳和氧气混合而成,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B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故容易得到电子的是AC;
若E中x=12,质子数=原子序数,12号元素是镁元素,E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镁离子,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为:Mg2+;
(4)
X、Y位于同一主族,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
由Z的位置可知,Z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故是17号元素;
(5)
Y、Z属于同一周期因为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6. ① 否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会干扰白烟的验证 水蒸气 可燃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详解】
实验验证:(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熄灭蜡烛,并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①;
此实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会干扰白烟的验证;
(2)熄灭蜡烛,并立即将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发现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熄灭蜡烛,并立即将燃着的木条伸到白烟处(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可燃性为假设③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①②;因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