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1.题目解读
文题中的“看”意为观察、考察。“识”意为识别,辨别。“看云”是识天气的手段,文题意思为通过观察天上的云可以识别天气。题目即概括了文章内容。 2.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1.正音辨形
冰雹( ) 月晕( ) 谚语( )
峰luán( ) 崩tā( ) 轻yínɡ( )
答案:báo yùn yàn 峦 塌 盈﹒﹒﹒2.据义填词
(1) :事前显露出的迹象。
(2) :即将出现的迹象。
(3) :变化多端,没有一定的规律,难以捉摸。
答案:(1)预兆 (2)征兆 (3)变化无常近义词辨析 预兆、征兆【同】都有事先显露出迹象的意思。【异】“预兆”侧重指迹象、现象。如,瑞雪预兆来年丰收。“征兆”侧重于反应现象的具体特征。如,不祥的征兆。 3.走进文本
(1)课文第一部分哪些句子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请在文中画出。
答案:“它们有的像羽毛……像奔马”八个比喻,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大雨倾盆”,说明了云的“变化无常”。(2)阅读3~6段,掌握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晴天云彩简表(第3段)答案:雨雪冰雹云层变化表(第4、5段)答案:云的光彩简表(第6段)答案:1.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另外,用词准确、严密,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答案: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
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
什么?
答案:不能删掉。“往往”“常常”是“大多、通常”的意思,起限定的作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排除有其他天气状况。如果去掉,就表明天空的薄云一定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一定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和实际情况不符。2.说明方法
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主要运用了分类别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如本文作者首先把云分为两大类:不同形态的云和不同光彩的云。继而又把不同形态的云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把这两种不同天气的云又各分成四类具体介绍,让我们读起来层次井然,条理清晰。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做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理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请找出文中运用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仿照参考示例说明其作用。
参考示例: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点拨:
赏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一试身手:
(1)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和洁白的特点。
(2)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优美可爱的特点。【知识拓展】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要使用恰当
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1)举例子:具体准
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
物的××特点。(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
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做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8)做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对此,大家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
旭日阳刚: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蓝色季风:好了好了,我接着你的话茬说吧。第3段照应“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 ”的结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对 和
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并且告诉我们怎样认识、掌握这些规律。
答案:总—分—总 云的形态 云的光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