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0 21: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背景:
(1)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实现专制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进步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目的:寻找救国新出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代表人物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阵地
抨击
提倡
民主
科学
新文学
内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旧道德
旧文化
旧文学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918年9月在《新青年》发表中国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1)“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梁启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B
(2)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幼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C
发展民主和科学,就可以救国救民,强国富民。
(3).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
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1915
1926
C
1911
1851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
1.
意义:
2.
3.
局限性:
性质: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A
点击输入文本点击输入文本
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
民主
科学
新文学
新道德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