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0 22:20:43

文档简介

“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高一阶段性检测
语文答案
一、1.B 2.C 3.C
二、4.C 5.C
6.①勤奋上进,思想进步。他热爱读书,踊跃参军。
②为国奉献,不怕吃苦。为了抗战,离别亲人;以苦为乐,拥有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③有情有义,关爱家人。嘱咐妻子教养孩子,爱妻子,惦念家人,给亲人写信。
7.①环境真实。豆叶带污泥,发臭气。日本黑心淹老百姓,黑豆是秕秕的,草
不好,黄牛也瘦了。这是女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也是真实的农家生活,。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文中三位女性“比女婿”的神态、语言、心理等真实生
动,儿媳妇、姥姥的语言口吻符合村庄人物特点。
③情节的真实。文中“姥姥”和婶子家比热闹的情境,“她”在心里和大姐比女
婿的情境等,都很符合农村的情境。
④情感的真实。小说开头女主人公因丈夫无消息等产生的无精打采,结尾收到信
的欢喜,公公收到信的“痛快”等,符合人物情感变化发展。(三条可得满分)
8. A 9. B 10. B
11.(1)侯先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2)现在有了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就想去和秦军拼死,这好比把肉扔给饥饿
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12.①料到公子和他诀别之后必定会回来找他。
②公子听从他的计策,请如姬帮助,如姬果真盗了兵符给公子。
13.A
14.二者塑造的意象都是梅花,“反其意而用之”说明毛泽东塑造的梅花意象和
陆游的不同。
①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的,“只有香如故”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毛
泽东笔下的梅花则是积极乐观的,“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②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雨中支撑;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与
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斗雪成长。
③陆游笔下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与世无争;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只把春来报,无私
奉献。
④陆游笔下的梅花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赏,无可奈何;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丛中
笑,永远与百花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答出三条可得满分)
15. (1)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16.B
17. 短小精悍、耳目一新、学以致用
18. ①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②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
19.C
20.C
21.评分标准:题目 1分,三行诗能体现出主题 1分,情感饱满 2分,富有文采
符合诗的语体特征 2 分。
四、22.略“学情空间”区域教研共同体高一 10 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A)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历史上,关注儿童教育和描写儿童生活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他们写了大量的儿童诗词,
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儿童观、教育观。其中不少观念还具有先进性,值得我们研究与汲
取。宋代文人推崇理学礼教,注重家风家教。王安石每次吃完饭,剩菜都不会浪费;朱熹眼
前的一方池塘也能引出读书的观感。更多的宋代文人对于儿童却是养其天性、放飞童心。杨
万里的《稚子弄冰》写道:“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一个家庭游戏,是
一次音乐创作尝试。儿童在这种生活场景里的愉悦跃然纸上,由此获得的满足也溢于言表。
家庭是孩子游戏的舞台,田野是一个乐园,也是儿童学习的现场。孩子们在田野里学着
劳作,但这更像是大人们给孩子的一种“特权”。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不
是在不懂装懂、碍手碍脚,而是天性使然、童趣使然。大人们也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导,更不
需要刻意示范。生活的常识,人生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浸润。
宋代文人在放飞童心的同时,也进行家庭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也注重儿童
成长学。渴望建功立业的苏东坡,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客观求实。他的《洗儿戏作》写道:“人
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确实是天赋
奇才,他在教育子女上,给了我们许多启发。他对孩子的人生定位,先着眼于“无灾无难”。
诗人张耒在《诚儿诗》里,要求儿子,只要品行好,即使像邻居一样卖大饼,当爹的也满足。
而后来的人,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开始写一堆家书家训家诫,没有诗意,甚至没有情意,
关键是还没有太多的教育价值。还不如一个劳作场景,不如一个生活画面,不如一两句生活
俗语。欧阳修家贫,母亲用荻草写字,就是后世传诵的“画荻教子”。岳飞的母亲更是言简
意赅,“精忠报国”四个字,遂使其成万世楷模。
宋代文人能够充分解放儿童,有着优秀的儿童教育观和家庭教育理念。仅仅从诗词角度,
也许看不到当时教育的整体状况及其影响。但宋代,特别是南宋,虽偏安江南,却是人才辈
出,岀了一批铁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时仍要准备报效国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更是字字铁血;陆游即使行将衰去,依然心存浩气;范仲淹“浊酒一杯
家万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那么心胸开阔,视死如归。宋代一批仁人志士
可以被贬,可以身死,可以家破,可以国亡,但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这是宋代的气象,
也是宋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其形成跟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不可分。
宋代诗词一方面写出了家庭温馨,另一方面表达了家国情怀。由此看出,诗词呈现岀的
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价值观和英雄主义道德观,为儿童成长发展作了铺垫。
(摘编自陆早才赵宪宇《宋代诗词中的儿童观》)
高一语文(A) 第 1 页 共 8 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从不同角度展示当时儿童观、教育观的诗词,他们对儿童的关注、
描写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人。
B.宋代文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他们不会特别要求孩子做一些农活,更不需要
刻意示范,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在田野中获得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
C.宋代文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对孩子的人生定位着眼于“无灾无难”,对
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比较低。
D.宋代诗词写出了家庭温馨,表达了家国情怀,由此使诗词呈现岀的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
价值观和英雄主义道德观为儿童成长发展作了铺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宋代文人写了大量的儿童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示了
当时的儿童观、教育观。
B.文章引用大量诗词,论述了宋代文人一些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使文章论证有力。
C.文章列举岳飞、陆游、文天祥等爱国文人心胸开阔、视死如归的例子,论证了宋代文人
儿童教育观念的积极影响。
D.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不少”“仅仅”“也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谨性和分寸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万里让孩子在家庭游戏中获得满足,王安石直接教育孩子要节俭,这只是教育的方式
不同,并不能直接比较优劣。
B.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体现宋代文人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生活
常识的教育观。
C.如果家书家训家诫写得充满诗意和情意,就有了很多的教育价值,这样就会具备优秀的
儿童教育观。
D.南宋虽偏安江南,却出现一大批仁人志士,有着“有泪不轻弹,有志要承担”的气象,
这与宋代文人的儿童教育观密切相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题。
丈 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
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
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
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
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
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
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高一语文(A) 第 2 页 共 8 页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
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
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
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定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
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
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
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
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家来,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家来,也很爱
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
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
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
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
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
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
高一语文(A) 第 3 页 共 8 页
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
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
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
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
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子。
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
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三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
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B.妻子在娘家和大姐的对话,从细节上展现了人物的情态,无论是妻子还是“姥姥”都不
再羡慕大姐,人物的成长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感动人心。
C.“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
她觉得很荣耀。”“荣耀”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
D.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她”具有“理解”“反思”能
力,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高一语文(A) 第 4 页 共 8 页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作者的目的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已
经难以承受的“残酷”,而是要用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B.小说善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大姐的女婿好赌钱”“自己的女婿好念书”,对比既揭示
了人物性格,又暗含了作者的情感。
C.小说多次运用对话描写,例如“她”和儿子、和丈夫和大姐的对话等,对话的内容雅俗
共赏,符合人物的特征。
D.本小说具有“诗性小说”的特点,我们学过的《百合花》也具备这个特点。
6.分析小说中“丈夫”的形象特点。(6分)
7.孙犁的小说具有“生活美”,“生活美”源于“生活的真实”,请简要分析本文包含哪
些“生活的真实”。(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公子①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
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
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
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候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
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
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
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
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
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①公子: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名魏无忌。②侯生:信陵君门客,名侯嬴。
8.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C.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高一语文(A) 第 5 页 共 8 页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与“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两句
中的“度”字含义相同。
B.“侯生乃屏人间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间”字
含义相同。
C.虎符,是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般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两半,一
半君王留存,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虎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D.《史记》为纪传体史书,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曾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公子决计不能自己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打算带着门客赶到战场上去同秦军拼战,
与赵国人一起死难。
B.魏公子当初下定决心秦军决一死战,但后又返回,表明公子做事有点优柔寡断,信心也
不够坚定。
C.公子向侯嬴辞别,侯嬴只是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我不能随行。”魏公子心生不快,
但也是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
D.如果说,魏公子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
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也令人敬佩。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3分)
(2)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5分)
12.文中能够体现侯赢料事如神的地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 13~14 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高一语文(A) 第 6 页 共 8 页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游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
始终不渝,他的乐观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两首词除题目外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都以梅自喻,
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的情操。
C.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飞雪”点出了季节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
“春到”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
D.“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
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
乐府、长短句等。
14.两首《卜算子·咏梅》,同为大家手笔,可谓古今交相辉映!当年毛泽东创作时曾有引语“读
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请从意象出发结合诗词对这句话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
有不少,如“ , ”。
(2)王籍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归园田居》中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杜甫的《登高》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宇宙
永恒的悲怆,全联对仗工整,气韵流畅的千古名句是“ , 。”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既表现了全诗主旨,又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感情共鸣的句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5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虽然篇幅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谓 A ,
其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独到之处,令人 B ,很能见出学术气魄。文字不以气势
压人,反而平易晓畅 、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缘于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
功力外,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
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方法,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
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 ① ,甚至是终身的阅读。
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
的是要“消纳”(钱钟书语),消化吸收, ② ,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 C ,将所学知识用以
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高一语文(A) 第 7 页 共 8 页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有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B.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缘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
C.除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缘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
D.不但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情感与了解,而且在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
写作功力。
17.请在文中 ABC 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8.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 19~20 题。
①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子美)
②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乐天)
③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曹子建)
④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陆放翁)
⑤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苏东坡)
19.将以上诗句按照内容所处的节气排序,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⑤②④③① D.⑤④②③①
20.将以上诗句按照诗人所处朝代排序,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③①⑤④② B.②④③①⑤ C.③①②⑤④ D.①②⑤④③
21.70 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
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2022 年 9 月 16 日,第九批 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回归祖国,请
以此为主题创作一首三行诗,题目自拟。(6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雪莱
青春耐久藏珍宝。 ——莎士比亚
青春韶华,有青涩纯真,有梦想期许,但在自我认知与社会思考和理想追求中,又往往
各有特色。
请围绕“青春”,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 800 字;(3)不要透露个人姓名和学校。
高一语文(A)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