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去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现在被誉为“能源和矿产的宝库”。
B.人生的路上有时会遇到山高难攀,我们只要刨根问底,就能登上理想之巅。
C.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心地善良,为家、为孩子的幸福他愿付出一切。
D.校园的早晨,是那么生机勃勃,有亲切的问候声,也有响亮的读书声。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B.“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C.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D.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文学爱好者李筠在电话里对编辑说:“我的拙作已经发到您的邮箱里,请您指正。”
B.厂长热情地说:“我们是友好合作单位,只要贵单位有需要,我们一定鼎力支持。”
C.班上组织毕业晚会,班长出示通知:“请各位科任老师,准时参加。”
D.王骁一进李老师的家门,就高兴地说:“我初次登门拜访,您家真是蓬荜生辉啊!”
4.选择填入横线用词最恰当的一项( )
我曾想,初到这片________的土地,牧羊人心中是否感到________?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播下树种终使荒漠变成绿洲,这份________让人多么________啊!
A.贫瘠 惆怅 坚持 敬重
B.贫乏 怅然 坚持 敬重
C.贫瘠 怅然 执着 钦佩
D.贫乏 惆怅 执着 钦佩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ō)土。
D.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7.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hé dòng rén dān
B.gù dèng rèn dān
C.hé dòng rèn tān
D.gù dèng rén tān
8.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ài) 帐篷(péng) 废墟(xū) 薰衣草(xu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10.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酬劳 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 缝隙(fènɡ) 干躁 源源不断
C.白桦(huà) 薄荷(bò) 琢磨 刨根问底
D.废墟(xū) 结实(jiē) 富饶 沉墨寡言
1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达到“问责必严”这一要求和目标,必须揪住问题不放、针对问题“不求甚解”。
B.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C.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D.在“中国诗词大会”赛场,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精彩的表现折服了观众。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14.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ǎi) 帐蓬(pēnɡ) 废墟(xū) 薰衣草(xū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自我保护。
C.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生动的展示了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都是专家们研发探索和首次尝试的结果。
D.“上海合作组织”的倡议得到各成员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1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1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
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
2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B.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C.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D.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二、填空题
21.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4)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
22.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3.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
(2)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
(3)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24.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___(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___(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__(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 __(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25.认真阅读课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三、语言表达
26.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27.语言运用——修改病句。
(1)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____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____大拇指粗的铁棒。
(2)那是谁的地____是公家的____还是私人的____他说不知道_
(3)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____种山毛榉___还种白桦树。
29.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____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____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____的。(完成、造就、竣工)
32.下面一段话中的句子有语病或错别字,请改正。
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1)森林正在日益委缩。(2)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同时,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3)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强烈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①第(1)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2)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3)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使用正确;
B.“刨根问底”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不合语境,此处可用“坚持到底”;
C.“沉默寡言”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使用正确;
D.“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使用正确;
故选B。
2.B
【详解】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掉“是否”;
C.否定不当,应删掉“没有”;
D.成分残缺,应删掉“随着”;
故选B。
3.A
【详解】B.“鼎力”一般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C.“准时参加”带有命令语气,这里不能用于老师;
D.“蓬荜生辉”是敬辞,形容贵客来访令自己感到增光不少。不能用于对方的家;
故选A。
4.C
【详解】“贫瘠”意为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贫乏”意为贫穷,穷困;枯竭。这里形容土地,所以用“贫瘠”。“惆怅”有忧愁、苦闷、痛苦之意;“怅然”是不如意,失望,不痛快的样子。这里写牧羊人面对贫瘠土地的感觉,用.“怅然”。“坚持”有两意,“坚”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执着”指对于某件事某个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追求或努力。此处重在强调牧羊人的追求不舍,所以用“执着”。 “敬重”的意思是恭敬尊重,“钦佩”意为敬重佩服。这里应该强调出佩服之意,用“钦佩”合适。
故选C。
5.A
【详解】A.表述错误。从感彩看,“普通”为中性词。
6.B
【详解】A.缝——fèng;
B.正确;
C.沃——wò;
D.虚——墟。
故选B。
7.C
【详解】“涸”容易读错,应读作“hé”,“栋”应读作“dòng”,“任”是多音字,此处是“任凭”的意思,读作“rèn”,“坍”读作“tān”,不要读半边“丹”的音节。故选C。
8.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A.慷慨(kài)-(kǎi)、帐篷(péng)-(peng)、薰衣草(xun)-(xūn);B.正确;C.微薄(báo)-(bó)、急燥-急躁;D.坍塌(dān)-(tān)。据此,答案为B。
9.D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D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改为“孤陋寡闻”。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词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词语,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10.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应为“干涸h锓坍塌tā”“滴水不漏”;B项,应为“干燥”;C项正确;D项,应为“沉默寡言”。
1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12.A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A项的成语使用有误,“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与此处语境不符。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14.B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及字形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义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本题中A项,“帐蓬”应为“帐篷”;C项,“薄”应读“bó”,“急燥”应为“急躁”;D项,“坍”应读“tān”。
15.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句式杂糅,去掉“是因为”或“的缘故”。B项搭配不当,句尾加上“意识”。C项搭配不当,“发现”改为“成果”。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6.B
【详解】A.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让”。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D.动宾搭配不当,删除“的好成绩”。
故选B。
17.A
【详解】坍塌:是指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不能用来形容树的倒下。
18.D
【详解】试题分析:A帐篷。B流淌。C干燥。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19.C
【详解】试题分析:改为,干涸(hé)。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0.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B项使用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应改正为:A项顿号改为逗号。C项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句号。
21.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解析】略
22. 让·乔诺 法
【解析】略
23. (1)比喻 (2)比喻 (3)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的判断。句(1)把“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运用了比喻修辞;句(2)把“他”比作“神秘泉水”,运用了比喻修辞;句(3)把“白桦树”比作“少年”,运用了比喻修辞。
24. 扰乱 转悠 猛烈 舒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1)“干扰”,侧重妨碍,使之混乱;“扰乱”,侧重混乱、慌乱。(2)“游荡”闲游放荡,没有正当的职业;“转悠”指转动。(3)猛烈:侧重于气势、力量;剧烈:侧重于反应。(4)“舒服”,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舒服”是主观性的判断,“舒适”更偏向客观性。根据以上分析来选择词语即可。
25.时间先后顺序。第一部分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很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的详略。根据提示性的语言可以看出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根据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是详写,中间的看望“我”几乎每年都去,是略写,而最后一次见面较为详细。
26.(示例一)人生是一首诗,悠远的意境抒写着失意的懊恼和成功的欢欣。(示例二)人生是一台戏,精彩的剧情演绎着离别的悲苦和团圆的喜悦。
【详解】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分析例句,可知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比作是“一首歌”。仿写时也要运用比喻的修辞,可将“人生”比作是“一首诗”或“一台戏”,结合这两个喻体的特点来仿写即可。
27. 删去“没有”。 “飘扬”改为“飘荡”。
【详解】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1)否定不当,“难道……不为……”已经是双重否定了,表肯定的意思,不能在用“没有”一词,故删去“没有”。(2) “笑声”与“飘荡”搭配不当,应将“飘扬”改为“飘荡”。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8. , 、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是公家的____还是私人的____”这是选择问句,注意选择问句只在最后一个句子后加问号,其余句子均用逗号。
29.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
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
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
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详解】此题考查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其好处有:1、使文章更具真实性;2、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3、使文章更生动形象;4、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性,使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0.①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牧羊人种
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
一个人种着树。②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
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详解】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牧羊人种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知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从牧羊人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31. (1)戳 (2)涌 (3)造就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本题需要注意对原文内容的熟悉,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32. “委”改为“萎”。 “大约”与“左右”删掉其中一个。 将“强烈增加”改为“急剧增加”或“大量增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第(1)句有错别字,“委”改为“萎”;第(2)句词语重复,“大约”与“左右”删掉其中一个;第(3)句搭配不当,将“强烈增加”改为“急剧增加”或“大量增加”。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