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第3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掌握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重点)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探讨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发展的原因。正确评价垄断资本主义。(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它国家、民族发展经济的经验。
【使用说明】
1、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20-126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
2、课堂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重难点问题。
4、课时:1课时。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成就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⑴战后20年,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⑵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原因:①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 ②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滞胀”含义:简单指
生产停滞,通货膨胀
⑶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时期 原因: ①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②政策: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⑷9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阶段)
原因: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
2.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写出各国经济模式名称即可)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经济政策:普遍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1)含义:即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
(2)作用: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3、社会经济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兴起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力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4、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趋势的出现
(1)“新经济”特点: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2)“新经济”本质: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 ②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③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⑶认识:①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② 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③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探究一:
分析对比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1)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并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是实现充分就业。(2)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3)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注意: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为解决“滞胀”提供了新思路。
探究二:
探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资本主义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哪些做法。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②资本主义各国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改善、推动了自身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和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在世界市场上获取巨大的利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借鉴:英法两国在二战后50-70年代都曾推广国有化运动,扩大国有成分。英、法、日通过国际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管理和调节,发挥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功能,与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功能和作用相一致。
一、选择题:
A类题
1、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主张﹙B﹚
A.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B.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C.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体制 D.罗斯福新政就是这一经济主张的体现
点拨: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并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A.C与材料观点不符,D项罗斯福新政不是这一经济主张的体现,只有B项正确
2.二战后,联邦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博士提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政府采用这一方针,积极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下列哪项不会是联邦德国政府控制市场积极的措施 ﹙A﹚
A.建立一些国营企业 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C.扩大政府直接采购 D.实行工业国有化
B类题
3.二战后实行的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实质是 ﹙C﹚
A.实行国有化 B. 变革经济体制
C. 调整生产关系 D. 制定经济计划
4.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什么新现象值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借鉴 ﹙A﹚
A.持续地发展教育和科技 B. 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
C. 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在世界大战中加速科技文明的发展
C 类题
5.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与中国在20世纪0年代形成的计划经济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是﹙C﹚
A. 单一的经济体制 B. 完全抛弃市场
C.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D. 多种所有制并存
6.二战后,法国经济的主要模式是 ﹙B﹚
A. 混合市场经济 B. 计划指导型经济
C. 社会市场经济 D. 政府主导型经济
7.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其中以罗斯福新政政策特点相同的是(B)
A. 自由放任 B. 政府大力敢于经济 C. 计划经济 D. 重商主义
8.里根、克林顿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A)
A. 实行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 B. 削减税收,刺激投资
C. 倡导自由放任 D. 大力发展“新经济”
二.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美国对一些新兴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来扩张国外市场,从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材料二:英国首相艾德礼的工党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到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政策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艾德礼将这次改革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
材料三: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府在左翼力量的影响下,曾一度积极推行国有化政策,到1957年时,国有企业 在全国资产中所占有比重已达36%,此外,自1946年起又开始实行由著名经济学家莫纳所倡导的“装备和现代化计划”,从而使法国的经济也带上某种“计划经济”的色彩。
材料四: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 “社会市场”,放松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他取消了西欧各国盛行的限制物价、实行配给制的做法,还降低对进口货物征收的关税……“社会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刺激”,“刺激”使得几十万熟练工人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干。1950年,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
请回答: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具有这种特点有条件是什么?
特点:政府投资于经济建设、现代化公共设施建设和科研;对新兴工业 部门和外贸进行扶持。
条件: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雄厚的资金(经济实力)。
二战后,英、法两国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点?艾德礼所说的“民主社会主义”和法国的“计划经济”的相同实质是什么?为什么?
相同点:推行国有化政策。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性质。
【课堂小结】(2分钟)
本节课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3、本节课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
升华案(20分钟)
巩固强化、探究作答,分成达标,实行共赢。探究一10分钟,探究二10分钟。
思维点拨:
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三者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又有区别,要认真分析。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温馨提示:此处所谓的“控制是指宏观调控,不是彻底变革市场经济。
点拨:注意获取有效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不拘泥于教材。专题六 第1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1、采用自主学习方式,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表现,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认识其失败的原因。(重点)
2、通过探究,认识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难点)
3、通过学习,互动式讨论,以史为鉴,认识面对当前经济危机应持何种态度和我国为预防经济过热而采取宏观调控的正确性。
【使用说明】
1、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10-114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
2、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
4、课时:1课时。
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标出疑点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 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 信贷消费过度 、 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 胡佛政府 的不干预等因素
2、爆发:1929年, 纽约 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 银行倒闭 、 工商业大量破产 、 农产品价格下跌、 市场萧条 、生产下降等
5、特点: 持续时间长 、 范围特别广 、 破坏性特别大 、 影响特别深远
6、影响:
①破坏社会生产力 ②浪费社会资源 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 各种矛盾
A、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工人罢工)
B、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英、法等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
(二)杯水车薪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1932年措施: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
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主要目的是维护 资本主义制度 )
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他依然实行 自由放任政策,削减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反对 政府干预经济 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
3、特点: 自由放任 政策,反对 政府干预经济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1、 金融危机 和信用危机
2、 工农业生产 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 对外贸易 额急剧下降
4、 国民收入 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 全面危机 。
探究一:
请思考:1929年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很快波及全世界?
1.美国是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转折,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结束了彼此隔绝的状态,形成了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建立了有机的联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扩张,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探究二:
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针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你认为中国应持何种态度
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原因为20年代美国经济大发展,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刺激了资本家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
措施:(1)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2)大幅度提高关税;(3)后来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和进行社会救济。
应对态度: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倡议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政府加强对金融的监管;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慎重推进金融创新。(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一.选择题
A类题
1.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A.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B.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B类题
3.下列关于胡佛政府采取的反危机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利用生产机制调节经济 B. 利用计划调整经济
C.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D. 实行自愿联合政策
4.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名誉扫地
5.下列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B﹚
A. 给世界所有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B. 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C.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被废除 D. 法西斯主义开始兴起
C类题
6、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B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滩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7、1930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B)
A.中国:战争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8、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是指(A)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与广大人民购买力低下而形成的相对过剩
B.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而造成产品大量富余
C.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而大量积压
D.广大工人为争取权益而抵制资本家的商品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某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状况简表:
下降 项目指数国家 工业生产 对外贸易 失业人数
美国 50% 75.5% 1700余万
德国 40.2% 70% 近600万
日本 32.5% 50% 近300万
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以上
请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上表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经济状况?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的状况
2.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什么问题?
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幅度下降,大量工人失业。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课前15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
升华案(20分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点拨重点、难点,探究一10分钟、探究二10分钟。
思维点拨:
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温馨提示:
以社会热点为载体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中需引起重视。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温馨提示:表格材料题要注意表中数值的变化,认真审题,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探讨。专题六 第2课 罗斯福新政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和特点;(重点)
分组探究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辨析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难点)
通过学习,学习罗斯福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使用说明】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弄清本节所讲内容,勾画知识要点,发现疑难问题,研读本节导学案;
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建议课时一课时.
一、罗斯福新政的时间、背景、目的
1.时间:1933~1939年
2.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
②胡佛总统继续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
③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④罗斯福决定实行新政,得到了国会的大力支持。
3.目的: 通过国家干预来结束经济的混乱状态,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实现复兴 。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特点
1.措施
① 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 。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② 恢复农业生产 。1933年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
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1933年6月,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 》,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执行该法。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
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③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1933年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
大规模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对缓
解失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
④ 保护劳工权利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
准法》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断
然做出的一项改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2.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
三、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1.从实质上看: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
2.从现实影响上看: 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维护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
3.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探究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的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
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恢复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国家立法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危机而采取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增强购买力,扩大市场需求。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探究二:小组分析合作探讨罗斯福的“新政”“新”在哪里?
新的理论和政策: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
主义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第二、新的特点:罗斯福新政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到那并没有废除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第三、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第四、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一、选择题
(A级)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其指导
思想与凯恩斯主义有曲意同工之妙。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之一是通过通
货膨胀刺激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据当时美国的经济状况,罗斯福新
政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C )
A.推行失业救济,缓和社会矛盾 B.兴办公共工程,扩大需求
C.整顿银行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D.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2. (A级)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面罗斯福新政是 ( A )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空,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3.(B级)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B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B级)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C )
A.增强了国家实力 B.消灭了人民贫困
C.巩固了民主制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维护了自由注意原则
5.(C级)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D )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6.(C级)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 C )
A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始终是信封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二、材料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两幅图片:
图1 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 图2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⑴图1和图2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美国由经济繁荣到爆发经济危机。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⑵材料中“新应用”的准确理解是什么?在当时有何社会作用?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渡过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材料三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
温馨提示:特点、作用和影响是本课重难点,要深刻理解其内涵。
升华案(20分钟)
巩固强化、探究作答,分成达标实行共赢。 探究一10分钟,探究二10分钟。
探究点拨:注意获取有效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不拘泥于教材。
思路点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现实、看长远影响。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独立完成,分层达标,温故知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通货膨胀刺激需求,与罗斯福新政整顿材质金融体系的措施是一致的。
思路点拨:本题首先应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然后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和新政的特点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此题时空跨度大,包括中外历史相关知识,注意题干中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