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1、了解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的基本史实。(重点)
2、通过探究,感受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发展,加深对社会变迁的深入了解。(难点)
3、认识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使用说明】
1、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2-75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
2、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
4、课时:1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报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热潮。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
2、电影: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无声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电视自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二十年后,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目前,中国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4、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介”。
探究一:
结合所学知识和亲身经历探讨四大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
1、从本质功能看:可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从娱乐功能看:可给人们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3、从联系功能看:可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可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探究二:
分析当今大众传媒之网络发展的原因及产生发展简况,探讨互联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发展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产生、发展: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影响: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怎样对待: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A类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电影在中国开始放映的是进口片,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产片获得快速发展,大批优秀国产电影涌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
B类
3、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B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在露天咖啡座里上网 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4、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B)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 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 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记录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此记录片是(A)
A、《定军山》 B、《万家灯火》 C、《难妇难妻》 D、《一江春水向东流》
C类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于1898年8月8日终刊。《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请回答:
(1)《时务报》是哪一派别所办的报纸?再举着一派别所办报纸一例。
《时务报》是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还有《中外纪闻》、《强学报》等。
(2)这一派别所办的报纸有什么特点?
显著特点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
(3)简述这一派别办报活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历史作用。
这是中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使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在近代革命中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课堂小结】(3分钟)
这节课的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节课应注意的问题;
【课后反思】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
升华案(20分钟)
小组讨论8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2分钟, 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温馨提示: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人类问题的进步,青少年要正确对待,趋利避害。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思路点拨:注意提取信息的准确性,材料中的时间、人物提示要重点关注。
温馨提示:通过本课学习,你也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你的收获是什么?专题四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及课堂组织2分钟)
1.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重点)
2.通过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难点)
3.组织学生开展对乡镇、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使用说明】
1. 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2-66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
2、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
4、课时:1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标出疑点
1、服饰变迁:由拘谨、保守 、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男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后来西装传入,中山装形成。女子服装的变化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心潮女性的日常着装;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亲睐。
2、婚丧习俗: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即1912年以后),开展“废止缠足”活动。婚姻习俗的变化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转变。
3、居室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区开始出现欧式住宅,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4、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D)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 “衣,身之章也”
5、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业志愿者服装系列,你认为这些服装吸收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哪些元素 (A)
“青花瓷”系列 宝蓝系列 “玉脂白”系列 升旗手服装
①陶瓷艺术 ②刺绣艺术 ③服装艺术 ④书法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探究一:
结合本课内容,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②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政府政策的变化
④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⑤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⑥领袖人物的影响
也可归纳为: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探究二:
分析慨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一.选择题
A类题
1. 1840年初,王韬到上海时惊叹道:“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这反映了中国 ﹙A﹚
A.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地区 B. 北方城市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
C.南方城市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D. 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羊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C﹚
A. 服饰的变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点拨: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
B类题
4.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B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式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了(B)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C类题
6.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7.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B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8.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A)
A.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 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
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 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人阿绮德·立德在《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叙述过这样两段话;
在福州的一次集会上,许多女士都说见到过一个女孩,因为裹脚而失去双脚。
一位中国海军军官的妻子说:“何止一两个,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一双脚从坏死到脱落,其间的痛苦简直难以想象。
此次集会上,有47位女士加入天足会,有一位还介绍了她如何拆了裹脚布。在当地一家主要的华文报馆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向我鞠了一躬,说:“我妻子和姐妹都不裹脚了。”
请回答:
﹙1﹚缠足的陋习给妇女带来了哪些痛苦和不便?
缠足的陋习使妇女行动不方便,肉体极度痛苦,甚至可能使人致残、致死。
﹙2﹚封建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请再举出两例说明这种情况。
丧夫的妇女不能再婚,普通妇女不能接受教育和做官等。
﹙3﹚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在缠足问题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什么时期?
人们开始认识到缠足的危害,已经开始反对缠足。这种变化发生在清末民初,民国时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4﹚请分析当时社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西俗、西政逐渐被国人接受;加上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西俗在中国的传播。
三.社会调查:利用周末时间,请深入到乡镇、社区进行社会调查,结合居民生活方式变迁写出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课外完成﹚
【目标反馈】(2分钟)
此节课目标的达成情况:
此节课应注意的问题:
此节课的收获: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
温馨提示:
把握图示材料寓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升华案(20分钟)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由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
温馨提示: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综合分析。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温馨提示: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专题四 第2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2分钟)
【使用说明】
1、依据大成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8-70页,勾画知识点,思考重难点,发现疑难点
2、课堂上利用5分钟时间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3、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升华案中的两个重难点问题。
4、课时:1课时。
一、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轿子、马车逐渐被_人力车_(又叫洋车)、三轮车、_自行车_(又叫脚踏车)、_火车_(机械动力牵引)、_电车_(机械动力牵引)、_汽车_(机械动力牵引)、_轮船_(1865年中国首次建造成自行设计的)、_飞机_(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由于中国地区_经济_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19世纪中叶中国依靠_驿站_和_民信局_来通信,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_邮政_,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为_中华邮政_,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_邮电部_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_电报线_,1882年_电话_传入中国,1906年创设了_无线电报_,2003年中国的_电话_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B)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B)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探究一: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和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探究二:
分析探究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变化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 府推广。
4、分布不均,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 岸地区发达。
一、选择题
A类
1.具大神通,经纬纵横。匪夷所思,惯传消递息,捷与影响。穿河贯汉,事更离奇,欲报平安,暗牵线索……纵万里关山信不迟、笑鱼筏雁帛,无斯火速……这段材料说明通讯工具有什么特点?( A )
A.传达信息之快 B.信息传播准确
C.信息传播的内容丰富 D.电讯业发展之迅速
点拨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必须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其次找到草料中的关键词,最后中和分析中心意思和关键词的用意。根据材料内容可判断A项正确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 A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A、B、C三项是交通和和通讯之间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D。
3.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C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B类
4.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B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5.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B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6.1877年福建巡抚架设电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最早的电报线架设于( C )
A.江苏 B.上海 C.台湾 D.浙江
C类
二、材料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课堂小结】(2分钟)
这节课的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3、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基础案(5分钟)
课前精读课本,规范书写,10分钟认真完成,课中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要点、展示点评
温馨提示:注意年份、种类及表格中数值的变化
升华案(20分钟)
小组讨论,集中展示,点拨重点难点的题目,探究一12分钟,探究二8分钟
思路点拨:
科技的发展及运用,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弊端,要全面分析。
温馨提示:
分析问题应思路开阔,不拘泥于教材
巩固案(10分钟)
巩固强化,B、C类问题独立完成,A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
温馨提示:注意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结合所问回答。
温馨提示:通过本课学习,你也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