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赛场上,大家都在为队员们加油助威,呐喊声响彻云霄。
B.宁静的夜晚,只有天上的星星正在载歌载舞。
C.跨年晚会时,广场上人声鼎沸,人们欢欣鼓舞迎接崭新的一年。
D.在大桥通车典礼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波 依旧 农历
B.修补 风俗 招侍
C.传说 牵引 填写
D.堵塞 震惊 鹅卵石
3.理解词语:“风俗”中“俗”的意思是( )
A.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气、习惯等。
B.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
C.趣味低,不高雅。
D.没出家的人,区别于出家的佛教徒。
4.下面这句话应该插在语段的哪一处最恰当?
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花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
植物还会听音乐!(A)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B)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C)他在一块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交响乐。(D)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其他没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
A.A B.B C.C D.D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C.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D.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走月亮》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 ,是作者对 的回忆,充满了 。
(2)本文写了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第一次是在 走月亮;第二次是在 走月亮;第三次是在 走月亮;第四次 。我们感受到了 。
7.照样子,写词语。(写3个)
窃窃私语(AABC式)
生机勃勃(ABCC式)
密密麻麻(AABB式)
8.阅读《秋晚的江上》﹣﹣倦鸟归巢图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关于这句话下面说法正确的打“√”。
①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驮”字突出了鸟的力量大。
③这句话想象奇丽: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是鸟儿在驮着太阳。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①“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体现了鸟儿摆脱 ,追求 的精神。
②想象一下“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诗描绘了 、 、 、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的 图。
9.现代文阅读。
榕树
泰戈尔
喂,站立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忘了那个小孩么——他像那些鸟儿,曾经把巢筑在你枝头,又离开了你?
你是否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前,不解地看着你那虬结在一起、深入地下的树根,惊奇不已?
女人们常到池塘边来给水罐汲满水,你那巨大的黑色的身影在水面上扭动,仿佛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阳光在涟漪上跳舞,像不停息的小不点梭子,在编织金色的绣帷。
两只鸭子从遮蔽它们倒影的水草边缘游过,那孩子静静地坐在那儿思索。
他渴望变成风,吹过你飒飒的树桠;变成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着日斜而拉长;变成小鸟,栖息在你最高的枝头;像那两只鸭子一样,浮游在水草和倒影中间。
(选自《泰戈尔诗选》,有改动)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转折
B.表示插说
C.表示举例
D.表示解释说明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阳光 。
(3)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 , , ,这些生活画面能勾起“ ”对孩子的回忆。
(4)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习作乐园。
在你生活的地方,你觉得哪里的景色最美呢?想一想,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题目自拟。
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赛场上,大家都在为队员们加油助威,呐喊声响彻云霄。
B.宁静的夜晚,只有天上的星星正在载歌载舞。
C.跨年晚会时,广场上人声鼎沸,人们欢欣鼓舞迎接崭新的一年。
D.在大桥通车典礼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解答】A、C、D正确。
B选项有误,载歌载舞: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不符合句子语境。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波 依旧 农历
B.修补 风俗 招侍
C.传说 牵引 填写
D.堵塞 震惊 鹅卵石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招待: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故“招侍”的“侍”错误。
故选:B。
3.理解词语:“风俗”中“俗”的意思是( )
A.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气、习惯等。
B.大众化的,最通行的,习见的。
C.趣味低,不高雅。
D.没出家的人,区别于出家的佛教徒。
【解答】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气、习惯等。
故选:A。
4.下面这句话应该插在语段的哪一处最恰当?
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花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
植物还会听音乐!(A)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B)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C)他在一块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交响乐。(D)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其他没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
A.A B.B C.C D.D
【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是“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接着是“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花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紧接着是“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然后是“他在一块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交响乐。”最后是“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其他没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
故选:B。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C.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D.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解答】A.句中将“大潮”比作“千万匹白色的战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C.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是……的”这种句式连续出现了三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走月亮》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 抒情散文 ,是作者对 童年时代美好 的回忆,充满了 童真童趣 。
(2)本文写了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第一次是在 小路上 走月亮;第二次是在 溪边 走月亮;第三次是在 田埂上 走月亮;第四次 在溪岸和拱桥上走月亮 。我们感受到了 浓浓的亲情 。
【解答】(1)《走月亮》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2)本文写了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第二次是在溪边走月亮;第三次是在田埂上走月亮;第四次在溪岸和拱桥上走月亮。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故答案为:
(1)抒情散文 童年时代美好 童真童趣;
(2)小路上 溪边 田埂上 在溪岸和拱桥上走月亮 浓浓的亲情。
7.照样子,写词语。(写3个)
窃窃私语(AABC式) 彬彬有礼、津津有味、井井有序
生机勃勃(ABCC式) 白发苍苍、人才济济、喜气洋洋
密密麻麻(AABB式) 明明白白、高高兴兴、马马虎虎
【解答】故答案为:
彬彬有礼、津津有味、井井有序;
白发苍苍、人才济济、喜气洋洋;
明明白白、高高兴兴、马马虎虎。
8.阅读《秋晚的江上》﹣﹣倦鸟归巢图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关于这句话下面说法正确的打“√”。
①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②“驮”字突出了鸟的力量大。 ×
③这句话想象奇丽: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是鸟儿在驮着太阳。 √
(2)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①“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体现了鸟儿摆脱 重负 ,追求 自由 的精神。
②想象一下“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夕阳把白花花的芦苇染成了红色。
(3)全诗描绘了 归鸟 、 斜阳 、 江水 、 芦苇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的 倦鸟归巢 图。
【解答】(1)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①阅读句子“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可知,这句话把“鸟儿”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①表述正确。②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是鸟儿在驮着太阳,并不是表达鸟儿的力量大。故②表述错误。③这句话想象奇丽:夕阳下,鸟儿归巢,看上去就好像是鸟儿在驮着太阳。故③表述正确。
(2)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①阅读句子“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可知,“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话体现了鸟儿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②“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夕阳把白花花的芦苇染成了红色。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①阅读诗歌可知,全诗描绘了归鸟、斜阳、江水、芦苇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的倦鸟归巢图。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重负 自由 夕阳把白花花的芦苇染成了红色。
(3)归鸟 斜阳 江水 芦苇 倦鸟归巢。
9.现代文阅读。
榕树
泰戈尔
喂,站立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忘了那个小孩么——他像那些鸟儿,曾经把巢筑在你枝头,又离开了你?
你是否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前,不解地看着你那虬结在一起、深入地下的树根,惊奇不已?
女人们常到池塘边来给水罐汲满水,你那巨大的黑色的身影在水面上扭动,仿佛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阳光在涟漪上跳舞,像不停息的小不点梭子,在编织金色的绣帷。
两只鸭子从遮蔽它们倒影的水草边缘游过,那孩子静静地坐在那儿思索。
他渴望变成风,吹过你飒飒的树桠;变成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着日斜而拉长;变成小鸟,栖息在你最高的枝头;像那两只鸭子一样,浮游在水草和倒影中间。
(选自《泰戈尔诗选》,有改动)
(1)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D
A.表示意思转折
B.表示插说
C.表示举例
D.表示解释说明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拟人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阳光 跳舞的样子 。
(3)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 妇人汲水 , 阳光跳舞 , 鸭子浮游 ,这些生活画面能勾起“ 榕树 ”对孩子的回忆。
(4)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解答】(1)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有解释说明、声音延长、意思的转换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标明作者、解释说明、引出下文、意思递进等作用。在本文中,破折号解释了“那个小孩”是“像那些鸟儿”的,故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考查了修辞手法。“阳光在涟漪上跳舞”是拟人,“像不停息的小不点梭子”是比喻,描写出了阳光跳舞时的样子。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女人们常到池塘边来给水罐汲满水”描写的是“妇人汲水”,“阳光在涟漪上跳舞”描写的是“阳光跳舞”,“两只鸭子从遮蔽它们倒影的水草边缘游过”描写的是“鸭子浮游”,这些勾起的是主人公“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他渴望变成风,吹过你飒飒的树桠”和文章主旨可知,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1)D;
(2)拟人 比喻 跳舞的样子;
(3)妇人汲水 阳光跳舞 鸭子浮游 榕树;
(4)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了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10.习作乐园。
在你生活的地方,你觉得哪里的景色最美呢?想一想,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题目自拟。
【解答】范文:
最美的风景
你可知道,我家乡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这里的水虽没有西湖那般名满天下,这里的山也不如黄山那般闻名遐迩,但是在我眼里却是那般迷人,尤其是奶奶家后院的一片竹林,在我心中是最美的风景。
竹林里长满了青翠的竹子,它们长年挺立在那片土地上,好似一位位整装的士兵。郁郁葱葱的竹叶长在竹子那坚硬笔直的躯干上,显得那样精神,那样富有活力。向上望去,一棵棵竹子好似要把那无边无际的天空都遮盖起来,才足以展示自己的“能耐”。
竹林旁的几株野菊花开得正热闹,在秋风中摇动,就像一排仙女在翩翩起舞,让这个秋天看起来更加美丽。
再往远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山也仿佛感觉到了秋天,它们的衣裳也是黄颜色的,但也有绿的,那是山上的野草们,它们肯定是玩忘了,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
啊!家乡的竹林,你是多么的美丽。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