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含答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含答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04 19:18:12

文档简介

专题五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大成目标 (2分钟)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重难点)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条件:(1)得天独厚的_地理_______条件;(2)发达的___对外贸易______;
“海上马 (3) __造船业非常___________发达
车夫”
扩张的历程:(1)对外扩张,在___美洲____、___非洲__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
(2)1588年,随着“__无敌舰队_”被打败, __荷兰_代之而起
结果:_17__世纪,荷兰垄断世界_航运业___,成为世界上的_海上马车夫____
原因:⑴利用地处 __大西_洋_有利条件;⑵政府采用重商主义的政策
英国的 ⑶通过_ 圈地运动___,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租地农场发展起来
崛起
殖民霸权 扩张殖民 1600年成立的_东印度公司__,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
的确立 1607年,在北美获得了第一块殖民地_弗吉尼亚_______
17世纪上半叶,英国扩张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
英国殖 1588年,打败西班牙“__无敌舰队_____”,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民霸权
的确立 18世纪中期,打败_法国___。(七年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_殖民帝国
__东印度__公司从印度获得巨额财富
野蛮的掠夺 ___克莱武_ 靠殖民活动发迹
强盗的
贸易 屠杀、奴役__殖民地人民___;进行罪恶的__黑奴贸易_____。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历史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注意要从非洲、美洲、欧洲和世界多角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1)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1.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2.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3.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A级)
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0)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B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2011·北京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D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 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B级)
1、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B )
① 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 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③ 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④ 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2、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是在打败( D )
A、葡萄牙之后 B、西班牙之后 C、荷兰之后 D、法国之后
(C级)
3.“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由此可见,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黑人奴隶的起义和战争 B.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C.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工业革命发展的客观必然
基础案(5分钟)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学法指导:本课内容是第一课的延伸和拓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殖民扩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和发展,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学习时要注意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殖民掠夺的罪恶和人类文明联系加强等多角度思考问题。“殖民霸权的角逐”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专题五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大成目标(2分钟)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重点)
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和主客观条件、欧洲航海家们的表现具有两重性,是“非正义的进步性”、“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难点)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方向 最终到达地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东 好望角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印 度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 西班牙 西班牙 环球航行
(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 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 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A级)
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C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2009·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C )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B级)
2、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C )
A、成为“海上马车夫”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开辟新航路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C级)
1.14、15世纪以前,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是 ( D )
①各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②地域性和独立性牲相当明显
③基本上各地区处于隔绝或完全隔绝的状态 ④文明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A.①② B. 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图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范围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5分钟)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学法指导:
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专题五 第4课 走向状态的世界
大成目标(2分钟)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重点)
举例比较,探究讨论,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难点)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和欧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发明和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他人合作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2)新兴产业的兴起: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3)传统产业改造
①工业方面,电气时代到来,推动了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的时代,史称“钢铁时代”。
②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3.影响
(1)生产力方面:电的广泛应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方面:垄断组织出现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②概况:现代公司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推动“巨型企业”的出现。
③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④影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2.影响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加深了各地的民族危机,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三、世界一体化
1.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直接原因: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电信工具的创新,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2.内容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
(1)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2)世界一体化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的受益者。
(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4)世界一体化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 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表现: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6分)
原因:煤炭资源远离经济发达区域,交通不便;当时中国工业化尚未启动。(4分)
(A级)
1.(2011·重庆文综·21)彼得 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B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B级)
(C级)
1.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了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说明 ( D )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D.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2、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 ( C )
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
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5分钟)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基础案。课堂5分钟快速梳理知识点。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思维导引: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中能源变化的表现及在中国未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直接概括:能源替代:替代木材成为工业化的主要能源;对工业发展:推动钢铁制造业的发展;对机器普及: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对运输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第二问原因:交通不便;工业化尚未启动加以归纳。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专题五 第3课 蒸汽的力量
大成目标(2分钟)
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重难点)
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精神。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前提和条件
⑴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⑵条件:资金、劳力、技术、市场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⑴首先从 棉纺织业 部门开始:1765年, 哈格里夫斯 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⑵动力:①1784年 瓦特 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
⑶交通部门:①1807年,美国 富尔顿 发明汽船;②1814年,英国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① 1866 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2)重大发明
①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②交通: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汽车,飞机) ③石油化工:内燃机的问世,直接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④电信: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电话,电报)
(3)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试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A级)
1.(2011·重庆文综·21)彼得 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B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2011·海南单科·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B级)
1.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 )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2、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A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 D、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C级)
1、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证明( C )
A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B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积极性
C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D机器的使用减轻了工人阶级的劳动强度
2、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C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统治地位 B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C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影响全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列两幅图片分别是欧洲人15世纪和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由图一到图二说明了欧洲人对世界范围的认识有何变化 (2分)
(1)由局限于欧洲(或欧、亚、非)到扩大到世界范围。(2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示意图(第21题图)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2分)说明促成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和主要方式。(4分)
(2)局面: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分)根本动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2分)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野蛮扩张和殖民掠夺)等方式。(2分)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是怎样促使该局面最终形成的 (2分)
(3)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手段;(6分)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5分钟)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