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含答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同步教学资源】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含答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04 19:18:23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大成目标(2分钟)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难点)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一、“神农”的传说
1.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粟 和 水稻 的国家。
2. “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耒耜 ,教导民众 耕作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新石器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 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 农耕 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生产 和 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 文明 成就,都是在 农业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 “以牛田”
——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 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 刀耕火种 ”的原始阶段。
②在 西汉 时期,中国 南方 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③在 春秋战国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 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 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 曲柄锄 和便于收割的 大镰 的出现,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 东汉 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 一牛挽犁 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 牛耕 的普及,也有利于 山地 的开垦。
唐代 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曲辕犁 。
2.认识
农业 耕作技术 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 小农户个体经营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商周时期:实行 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 井田制 ,确立了 土地私有制 。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均田制 。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 秦始皇 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 三分之二 上缴国家。
2.古代中国赋税的主要形式: 田亩税 和人头税
3、徭役:是古代王朝 强制 民众承担的 无偿 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 经济生活秩序 遭到破坏,引发 社会动乱 ,成为 王朝覆灭 和 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 治水 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 灌溉 为主的 建设。
② 战国 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李冰 主持的 都江堰 工程和 郑国 主持的 郑国渠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 汉 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 关中农民 农民创造了一种“井渠 ”,至今还流行于 新疆 吐鲁番、哈密一带的 干旱 地区。
④ 王景 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典例解析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答案:B
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利:生产工具的革新、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局;政府政策;地理气候条件;劳动者素质等。
弊:赋税沉重、沉重的徭役、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
【知识拓展】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描绘的我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样的经济类型?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3)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税和徭役繁重。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牛耕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A级)
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A)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2.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C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3.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B级)
(C级)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D)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B)
A.扩大了耕作面积 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积累了生产经验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5分钟)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专题一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大成目标(2分钟)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难点)
了解海禁政策。
3.理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重点)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一、重农抑商
1.首倡: 商鞅
2.含义:强调 要发展农耕 ,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3.原因: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先秦:商鞅变法规定 重农抑商的原则
《 吕氏春秋》提出 重农 原则
汉代:
(1)汉初商人不得 衣丝乘车
(2)汉武帝推行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 商业的 政策
(3)确立商人 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 制度。
明清:闭关政策
5.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
(2)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全面、具体、严密。统一 度量衡 、统一 货币
2、汉: 商人赋税 加倍;
汉武帝 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
市的严格管理。
3、通常方式:加重赋税征收。
4、明清:海禁政策
5、评价: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政策”
1、含义:指 明清王朝 禁止中国人 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 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1)明朝 朝贡贸易 体制,朱元璋 通番 禁令
(2)清朝顺治帝的“ 海禁 令”“ 迁海 令”
3、影响: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作用;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4: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明清王朝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海禁政策致使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重农抑商使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
缺乏自由劳动力。③政府采取加强控制
和掠夺的手段予压制手工工场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及影响?
①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
②积极: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③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A级)
1.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阻碍作用的因素是 (D)
①“海禁”政策 ②重农抑商政策 ③官营手工业 ④政府的重税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 B )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B级)
3.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C)
A.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B.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C.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D.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人的观点都错
(C级)
4. 明确规定“重农抑商”原则开始于(B)
A.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代
5.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C)
A.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B.端正民心民志
C.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D.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拓展阅读》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问题: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农耕经济繁荣 完成近代工业国的转变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
思想文化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思维导引:注意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因素考虑。
思维导引:影响要从两方面分析,角度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论述。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大成目标(2分钟)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难点)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
知道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使用说明
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___小农经营____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__自给自足_______。
中国古代, 手工业 长期依附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男耕女织 的经济形式。就是这样的社会单元。
二.“工官”和“匠户”
比较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古代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新石器时期已经萌芽,最初的原料是 麻和葛 ,后来又出现了 丝 。汉代时纺织产品品种达20余种,技术很高,并远销到 地中海地区 。 唐代 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纺织品产量大。宋代出现新的 原料 ,明代纺织业出现了 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四.先进的冶金技术
看书了解冶金技术发展过程及主要成就,填下表空白处表。
朝代 燃料 动力或方法 铁质 规模 比欧洲早
春秋 木炭 自然通风 生铁 小 1000多年
战国 木炭 淬火及柔化处理 可锻铸铁 作坊几百人 1000多年
西汉 煤 竖炉冶铁皮囊鼓风 钢 1000多年
东汉 煤 水排、低温炼钢 钢 略 1000多年
南北朝 煤 略 略
北宋 焦炭 竖式风箱 效率提高 略
五.陶瓷业的成就
1.发展阶段:
(1) 原始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2) 商代中期和东汉晚期 由陶向瓷过渡。
(3) 唐代 :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①河北: 定窑 ②河南: 钧窑 ③江西: 景德镇 窑 ④浙江: 龙泉窑 ⑤陕西: 耀州窑

5)、清代: 粉彩 瓷器工艺的发明,并在 雍正 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至(3)题。
唐三彩是一种底温铅釉陶器,这种陶器的釉彩有黄、浅绿、深绿、蓝、黑白等各种颜色,偶而也有茄紫色。由于该陶瓷的主要色调为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人们习惯地称这种陶瓷为三彩。唐三彩是用白色黏土作陶胎,用含铜铁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并在釉料中加入适量的铅烧制而成的。烧制唐三彩一般要采用二次烧制法。第一次是烧胎,烧制的温度约在1000度左右。然后是上釉,给素胎涮涂均匀且有一定的厚度釉料,再进行高温釉烧。在氧化焰气氛中,釉里的金属被充分氧化,便呈现出金属氧化物,其中氧化铜呈绿色,氧化铁呈黄色,氧化钴呈蓝色,氧化锰呈紫色等,此外,釉料在受热融化过程中还会向四处扩散,形成流动的波,以至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交融,使得烧成的釉彩更为斑斓绚丽,鲜丽夺目。此外,由于铅的作用,釉面更加光亮,色彩美丽无比。 ——《唐代工商业》:
⑴根据材料概述唐三彩及制作工艺特点。
主要色调为黄、绿、白三种颜色
②二次烧制法。
③烧制的温度约在1000度左右,高温釉烧。
④釉彩斑斓绚丽,鲜丽夺目,釉面更加光亮,色彩美丽无比
⑵丝绸、瓷器、茶叶被誉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三大拳头产品,给国家带来了大量外汇,今天瓷器成为收藏的热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唐代陶瓷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陶瓷在唐朝及后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原因:①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②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王公贵族奢侈生活的推动。
③商品经济发达,对外交流的扩大
④人去世后,是重要的随葬器物,极大丰富了唐朝陶瓷的质量和数量。
地位:唐朝陶瓷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很高,至今仍是饮誉中外的独特风格的工艺品,对后世作出重大贡献。为后来宋元瓷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2)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农民家庭等;
(3)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基本形式);
(4)部门多、规模大、分工细、管理严、技术高;
(5)技术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各国;
(6)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典例解析)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D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青花瓷、珐琅彩瓷器出现于清朝。
选择题
(A级)
1.《周礼 考工记》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之工二”。“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段氏为刃。”这说明 (D)
A 周朝将手工业作为国家的主导行业 B 其中的冶氏为铸造钢铁的人
C 到周时我国才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的情况 D 当时手工业门类之多,分工细密
2.汉武帝时起,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的行业有①煮盐②冶铁③铸钱④炼铜 (A)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有关“匠户”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 被编人专门户藉的工匠 B其子孙世代承袭
C 其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D 没有人身自由
(B级)
4.我国早期纺织技术萌芽时期,最初的纺织原料是 (B)
A 棉、麻 B 麻、葛 C 麻、丝 D棉
5.汉代中国被称为“赛里斯”(即丝国),是因为 (B)
A.中国官营纺织业生产规模大,私营纺织业已经兴起 B.中国纺织品各类繁多,工艺精湛
C.中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用家蚕丝织布 D.当时中国的丝绸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C级)
7.在一座三墓葬中发现了丝织品、唐三彩和景德镇白瓷,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D)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8.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有 (A)
A 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 B 水力鼓风、电力鼓
C 自然通风、蒸汽动力鼓风 D 电力鼓风、畜力马排鼓风
9.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先冶炼的金属是铁
材料题
11.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分析下列有关景德镇的材料完成(1)至(3)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
——引自岳麓出版社《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引自岳麓出版社《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瓷土资源丰富;有很好的燃料-松柴;昌江便于运送物资、淘洗瓷土,并提供了碎土的动力;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朝廷的支持。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依据一是分工细“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二是雇佣关系“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4)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推测一下景德镇的制瓷业在近代社会出现什么变化?(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至少答出三种可能性。)
可能出现大机器生产;可能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日益衰落。(5)查阅书籍、上网、向专家请教、去景德镇实地调查等。
(5)为了印证你的推测,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至少答出三种)
查阅书籍、上网、向专家请教、去景德镇实地调查等。
归纳小结(3分钟)
1本节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2.感知收获。
基础案
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提升案(20分钟)
合作探究9分钟,展示点评11分钟。
思维导引:注意从多角度去思考分析。
点拨: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巩固案(10分钟)
6分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4分钟。。
点拨:做题时强调用引文内容分析回答,要求以材料为依据,注意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案+升华案+巩固案,含答案,4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