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复习卷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19: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卷
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抖擞(sǒu)
B.窠巢(kē) 嘹亮(liáo) 一髻儿(jì) 贮蓄(chú)
C.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静谧(mì) 高邈(miǎo)
D.莅临(lì) 吝啬(lìn sè) 咄咄逼人(duō) 山岛竦峙(sǒng zhì)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种种原因,广大青年工人的技术业务水平正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迫不及待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B.他为宋庆龄基金会雕刻宋庆龄像时,采用了光洁细腻的长线,干净利落地把宋庆龄高贵、和蔼、典雅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C.红艳的花朵布满凤凰树的枝头,落英缤纷,枝繁叶茂的黄花树也花枝招展地与凤凰树争奇斗艳。
D.在奥运会上,他面对欧美选手咄咄逼人的挑战,沉着、自信,一举跃过了横杆,夺得了冠军,并创造了当年世界上最好的成绩。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
B.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拟人)
C.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B.现在的他身材增加了一倍,眼睛也变得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D.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B.散曲是兴盛于明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C.“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杨柳风”指春风。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 时,我总喜欢捧着一本诗集,享受属于自己的那种安静 的生活。
②既能 ,把握方向,又能 ,关注细节,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A.①闲暇 闲适 ②高瞻远瞩 明察秋毫
B.①闲适 闲暇 ②高瞻远瞩 明察秋毫
C.①闲暇 闲适 ②明察秋毫 高瞻远瞩
D.①闲适 闲暇 ②明察秋毫 高瞻远瞩
下列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雨的四季》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D.《天净沙 秋思》仅用 28 个字就生动地表现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羁旅之思。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②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竞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鸣,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有删改)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说一说“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好在哪里。
(2) 请结合全诗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瓜芽 地瓜蔓
于保月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会有一个春天的梦想。
父亲一动不动地蹲在炕头上,出神地看着温床里正在生发的地瓜芽子。我也禁不住对那些嫩嫩的幼芽产生了敬佩。任何一种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心劲,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从来不会歇气。
自第一点新绿挂上柳梢,乡下的日子便写满了忙碌。父亲把厚厚的棉袄脱了,却天天抱来柴火给温床下的炉灶添火。我知道,这为的是能让炕头温床里的地瓜芽子舒适地蹿个儿。
每年开春,家里总是从地窖里把保存了一个冬季的地瓜种一筐筐运到上面。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日喷水,给炉灶添柴。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家里人每每看着这些嫩红的茎秆、绿色的枝叶,心里都像喝了蜜似的甜。
春时不等人。地瓜芽秧苗长到半尺后,就迎来了开春后的栽种季节。每一个清晨,院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家里的大人就会麻利地起床穿衣,然后开始细心地从温床里拔地瓜芽子。春雨后的庄稼地早已打好了地垄,大马车装满了地瓜芽苗,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扛着铁锨,一呼百应地匆匆走向山前山后的地瓜地里。
老人们说,地瓜属土,沾地就活。地瓜蔓苗生命力极强,天南海北随遇而安,多年前北方乡下的冬春主粮基本全靠地瓜。然而,地瓜芽子离开温床栽到地里,生长的路却充满艰辛。那些大小不一、坡上坡下的地瓜地,是用不了大型农具的,也没有浇灌设施,地瓜芽的成长命运全靠老天说了算。
满坡浅黄色的土壤,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厚重。这时候,地瓜芽的倔劲就充分显现出来。原来斜躺在垄上的纤细茎秆日渐挺拔,浅黄色的嫩芽利用一切时间蔓延铺绿。虽然地皮早已干涸,但地瓜芽的叶片翻卷拧成绳,贴伏在滚烫的地面,靠扎下的须根汲取大地深处的养分,并吮吸着夜晚空气中有限的水分,它们终于爬满垄上垄下,用绿色的答卷无声地回应着大自然的考验。
农谚说得好:地瓜不翻蔓,金蛋不值钱。当田野里的地垄布满嫩绿,这时候便不能放任地瓜蔓疯长,因为枝条四处蔓延扎根,不仅影响主根下的地瓜生长,而且蔓下结的瓜也长不大。所以必须把蔓从土里翻出来,修理一下侧枝,才能壮其主根,集中养分结瓜。
翻地瓜蔓,也叫提藤。提藤时拉断的蔓可以带回家,上面的叶子可作青菜食用。别小看了这地瓜蔓上的叶子,当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适时食用,有益健康。
炎热的夏季过去后,迎来霜降时节。这时候,圆圆滚滚的地瓜在土里面把地垄撑出一道道裂痕,它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此时要收获地瓜,必须先把地瓜蔓割下来。
割地瓜蔓和割麦子一样,是一项很累的农活。夏季雨水少的地里,地瓜蔓长得稀疏,还好割些,如遇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块,地瓜蔓就会长得异常茂盛,这样的话就不能一棵一棵地割,必须是像卷席子一样成片卷起,卷到一定厚度再从地面上割开,然后将割好的地瓜蔓拖到一边,地瓜收后运回家。
没有花开艳丽,也无珍馐美称,地瓜从嫩嫩芽苗到长长蔓藤,自始至终貌不惊人,却香甜其中,浑身是宝,让庄稼人的日子踏实中透着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5 月 06 日 20 版)
(1) 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地瓜的生长过程。
(2) 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品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
(4) 请从修辞或者词语运用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B
2. A
3. D
4. B
5. B
6. A
7. C
8. 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春花”和“山桃花”对于春天的作用,进而引出大年的威风锣鼓是促使春天苏醒涌动的使者,表现了作者对春的锣鼓的赞美之情。
9. (1) “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阔大的境界。
(2) 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了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0. (1) 开春,在温床上培育地瓜苗;地瓜芽秧苗半尺后栽到地里;炎热的夏季,修理侧枝、提藤;霜降时节,割地瓜蔓,收获地瓜。
(2) 引起下文,为下文介绍地瓜的生命力强做铺垫,奠定了“敬佩”“热爱”的感情基调。
(3) 文中运用“垒出”“铺上”“摆好”“覆上”等几个动词,写出了老百姓在种地瓜苗时细心的样子,表达了家里人对瓜苗的重视及对生命的珍视,也暗示了瓜苗对改变百姓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4) 示例一:连用两个叠词“一簇簇”“一丛丛”,音韵和谐,用这两个词进一步体现幼芽的长势及幼芽之多,表达了作者对幼芽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幼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幼芽破土时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 表达了作者对地瓜芽顽强生长的喜爱和赞美;对朴实、快乐的农家生活的回忆和依恋;对勤劳、踏实的家人乡亲的敬佩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