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随堂练习
《回忆我的母亲》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佃农(diàn) 祖籍(jí) 劳碌(lù) 妯娌(zhóu)
B.勉强(qiǎng) 迁徙(xǐ) 管束(shù) 慰勉(wèi)
C.溺水(nì) 衙门(yá) 辍学(zhuì) 私塾(shú)
D.调料(tiáo) 血溅(jiàn) 和蔼(ǎi) 蛮横(hèng)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任劳任怨,为我们做这做那,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
B.有些生意人为富不仁,靠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生财致富,实在可恶。
C.90 多岁的祖母仍然不辍劳作,我们劝她好好休息,但她却说自己劳动惯了,歇不下来。
D.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上午第一节课就昏倒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母亲性格_____,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②家庭的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
③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_____是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A.和蔼 熏染 只要……就 B.和睦 熏陶 只有……才
C.和气 熏染 只有……才 D.和蔼 熏陶 只要……就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 , , , 。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
B.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C.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D.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悲痛”“勤劳”“贫苦”“富裕”这四个词词性相同。
B.“照顾孩子”“语文知识”“宽厚仁慈”“追求光明”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生回家的心愿。”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游子萌生心愿”。
D.“虽然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他的儿子。”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对联创作。
1944 年 4 月 10 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朱德的母亲撰写一副挽联。
示例: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 【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
(2) 【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3) 【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
全方位品读文章,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角度 例子 品析感情
词语 “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 “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 ①
句式 反复:“我应该感谢母亲”; 回环往复:“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②
段落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这句话的理解。
(3) 选文第一、二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5) 结合选文分析选段语言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理解。
候鸟一样的母亲
高绪丽
①回乡下老家接母亲,送其去往蓬莱机场。母亲正在厢房的小磅秤跟前,一样一样称着面前的种种。二十八个红富士苹果,一桶花生油,一塑料袋新磨的黏玉米面,一小袋新磨的面粉,一把香菜,一把洗干净了的葱白……
②我在身后望着弯腰忙碌的母亲。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母亲头上的青丝都到哪里去了呢?虽然我从十多年前就逼迫自己慢慢接受,但随着时间的累积重叠,那束被时间打磨的锋利刀刃折射出来的惨白刃光,刺得我不敢睁开眼睛将它瞧个仔细。
③“怎么就只能免费托运 40 斤呢?这怎么够呢?”母亲一边将袋子里的东西来回倒腾,一边( )。登机只允许随身携带不超过 20 公斤的东西,这让以前坐火车时习惯肩上背着、手里拖着提着大箱小包的母亲非常不适应。
④我说:“您这是去闺女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逃荒呢!”
⑤母亲不以为意,( )说道:“这些都是咱自家地里长的结的,怎么也得给你妹多捎些,让她尝尝家里的味道。”
⑥我担忧道:“若是您下飞机时,妹妹没及时赶到,您可不要乱走动。”
⑦母亲( ),“放心吧,鼻子底下还有嘴呢,丢不了的。”
⑧我笑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母亲不像是一辈子没走出乡门的六十多岁的人,倒像是走南闯北闯荡惯了的侠客,一张嘴尽是侠肝义胆。
⑨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出门。以前母亲去北京妹妹家,坐的是火车。母亲晕车,坐一趟火车下来十几个小时,常常呕得七荤八素。这若是放在别人身上,怕是早就打怵了,但母亲倔强得要命。只要妹妹在电话那端悠悠地喊上一句“妈——”母亲就心疼得肝肠脾肺肾都跟着打战,忘记了她还有晕车的毛病,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对翅膀,直接翻山越岭飞到首都北京,飞到妹妹的身旁.帮她分忧解难。
⑩我帮着母亲把东西往车上搬,母亲不放心父亲,转过身又反复唠叨:“天冷了,就多烧些柴火,炕上暖和了,睡得也踏实。冰箱里有炒菜的肉,吃完记得早点去超市买回来。一个人,也不能糊弄……”
车行渐远,我看到反光镜里父亲的身影在不断缩小再缩小,车子拐了一个弯,反光镜里换成了往后倒移的路旁的杨树。
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做着抗争。失去了叶子,没有了光合作用,那些杨树就失掉了活力。待到来年的春天,它们又会焕发生机,生机勃勃。但是,那些日渐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呢?他们的春天又会在哪里呢?
去机场的路上,母亲显得有些兴奋,我出声劝道:“到了北京,妹妹他们若是周末想带您去外面吃上一顿,您就答应吧。也算是去体验首都文化呢。”母亲“嗯”了一声。我猜母亲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去年那件事。妹妹要带母亲去外面吃饭,母亲嫌花钱多,偏要自己在家做,最后全家人都没出去。后来,当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母亲竟哽咽地说:“我改,行吗?”那一刻,我与妹妹泪如雨下。我们做子女的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母亲这样子委屈求全?先是我结婚生子,再是妹妹,只要哪个在电话那端喊上一句“妈”,母亲就会像迁徙的候鸟似的赶到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世界上,能在我们面前愿意将身段放低,甚至低到脚底的泥土里,没有别人,只有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齐鲁晚报)》2021年 11 月 6 日)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嘟嘟囔囔 撇撇嘴 拍拍胸脯
B.拍拍胸脯 嘟嘟囔囔 撇撇嘴
C.拍拍胸脯 撇撇嘴 嘟嘟囔囔
D.嘟嘟囔囔 拍拍胸脯 撇撇嘴
(2) 文章第⑥~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i 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从修辞角度)
ii 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做着抗争。(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文中的母亲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练笔:
课文运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线索清晰,结构严谨。请你围绕“母爱”这一话题,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采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150 字左右)
1. C
2. D
3. D
4. C
5. B
6. B
7. C
8. 略
9.
(1) (示例)感恩无限亲情
(2) (示例)母爱歌曲我来唱;母爱诗文我来诵。
(3) (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10. ①抒发了对母亲爱劳动的敬佩之情②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③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
11.
(1)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 这句话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3) 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我”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4) 表达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由赞美母亲升华到赞颂劳动人民,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
(5) 选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作用: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如“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2.
(1) A
(2) ①“我”担心母亲走失,母亲满嘴尽是侠肝义胆;②“我”帮母亲搬东西,母亲反复叮嘱父亲要照顾好自己。
(3) i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比作飘荡的炊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的老态以及对年老母亲的心疼。
ii “落寞”意为“寂寞;冷落”。用在这里形容杨树,赋予其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衬托出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们寂寞的心境。
(4) ①无私付出:给女儿送去大包小包的东西,且不顾自己晕车的毛病;②爱女心切:听到妹妹的电话就想马上飞到北京;③无微不至:母亲在离家之前对父亲事无巨细地叮嘱;④勤俭节约:妹妹要带母亲去外面吃饭,母亲嫌花钱多,偏要自己在家做。
13. 例文:那天,学校组织春游,我很早就起来了。我已经把要带的东西全部带上了,可是妈妈还在说:“面包带上了吗?手帕带上了吗?水果带上了吗?……”真是没完没了。我已走出了家门,妈妈还在唠叨:“路上小心汽车,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别扭……”这唠叨声,让我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用心呵护,她的唠叨就是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