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 探究标题类(标题意蕴<含义及作用>)
学习目标:掌握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故本讲只重点分析标题类探究和主旨类探究两种题型。
【考点一:标题类探究】
常见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及含义理解),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好处妙处)。
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一、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理解标题意蕴型 (1)(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 (2)(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即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作用型 (1)(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呼兰河传》) (2)(2016·全国卷Ⅱ)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战争》) 即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掌握解题通法
思维路径:意蕴(含义+作用)
表层义:表面义,本来义等
标题含义 修辞义:双关义、比喻象征借代义等(双重或多重)
(
标
题
意
蕴
)深层义 引申义:指代义、牵连义——与题目相关人事物等涉及含义
主旨义:情感义、事理义、哲理义(文化精神道德审美等层面)
交代时地人等环境特征、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等。
对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或出场的背景、创设故事背景等
文中人:衬托或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等。
内容作用:对人物:
对读者: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和阅读期待和兴趣等。
对主题:揭示/暗示/突出主题思想;表达某情感态度等。
标题作用:结构作用:对情节:线索贯穿/结构脉络清晰/推动情节/设置悬念/伏笔照应等
表层义(原本义;具体实指义)
双关义: 《审丑》
深层义(引申义;抽象虚指义)
比喻象征义《还乡》
技巧作用:对技巧
悬念《琴声缉凶》、反问《丧钟为谁而鸣》、反讽等
三、解答“3步骤”
①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看标题是否有表达技巧)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②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③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阅读训练
1.审 丑——严歌苓(2011 山东卷)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
“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裇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③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裇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17期)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
3.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4.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牌匾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6.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抢 地 瓜
余 华
①明知道没有野菜了,家珍还是整天拄着根树枝出去找野菜,有庆跟着她。有庆正在长身体,没有粮食吃,人瘦得像根竹竿。有庆总还是孩子,家珍有病路都走不动了,还是到处转悠着找野菜,有庆跟在后面,老是对家珍说:“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②家珍上哪儿去给有庆找吃的,只好对他说:“有庆,你就去喝几口水填填肚子吧。”
③有庆也只能到池塘边去咕咚咕咚地喝一肚子水来充饥了。
④凤霞跟着我,扛着把锄头去地里掘地瓜。那些田地不知道被翻过多少遍了,可村里的人还都用锄头去掘,有时干一天也只是掘出一根烂瓜藤来。凤霞也饿得慌,脸都青了,看她挥锄头时脑袋都掉下去了。这孩子不会说话,只知道干活。
⑤我往哪儿走,她就往哪儿跟,我想想这样不行,我得和凤霞分开去挖地瓜,老凑在一起不是个办法。我就打着手势让凤霞到另一块地里去。谁知道凤霞一和我分开,就出事了。
⑥凤霞和村里王四在一块地里挖地瓜,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我被抓了壮丁去打仗那阵子,王四和他爹还常帮家珍干些重活。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明明是凤霞挖到一个地瓜,王四欺负凤霞不会说话,趁凤霞用衣角擦上面的泥时,一把抢了过去。凤霞平常老实得很,到那时她可不干了,扑上去要把地瓜抢回来。王四哇哇一叫,旁边地里的人见了都看到是凤霞在抢。王四对着我喊:“福贵,做人得讲良心啊,再饿也不能抢别人家的东西。”
⑦我看到凤霞正使劲掰他捏住地瓜的手指,赶紧走过去拉开凤霞,凤霞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她打着手势告诉我是王四抢了她的地瓜,村里别的人也看明白了,就问王四:“是你抢她的?还是她抢你的?”
⑧王四做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你们都看到的,明明是她在抢。”
⑨我说:“凤霞不是那种人,村里人都知道。王四,这地瓜真是你的,你就拿走。要不是你的,你吃了也会肚子疼。”
⑩王四用手指指凤霞,说道:“你让她自己说,是谁的。”
他明知道凤霞不会说话,还这么说,气得我身体都哆嗦了。凤霞站在一旁嘴巴一张一张没有声音,倒是泪水刷刷地流着。我向王四挥挥手说:“你要是不怕雷公打你,就拿去吧。”
王四做了亏心事也不脸红,他直着脖子说:“是我的我当然要拿走。”
说着他转身就走,谁也没想到凤霞挥起锄头就朝他砸去,要不是有人惊叫一声,让王四躲开的话,可就出人命了。王四看到凤霞砸他,伸手就打了凤霞一巴掌,凤霞哪有他有力气,一巴掌就把凤霞打到地上去了。那声音响得就跟人跳进池塘似的,一巴掌全打在我心上。我冲上去对准王四的脑袋就是一拳,王四的脑袋直摇晃,我的手都打疼了。王四回过神来操起一把锄头朝我劈过来,我跳开后也挥起一把锄头。
要不是村里人拦住我们,总得有一条命完蛋了。后来队长来了,队长听我们说完后骂我们:“你们死了让老子怎么去向上面交待。”
骂完后队长说:“凤霞不会是那种人,说是你王四抢的也没人看见,这样吧,你们一家一半。”
说着队长向王四伸出手,要王四把地瓜给他。王四双手拿着地瓜舍不得交出来,队长说:“拿来呀。”
王四没办法,哭丧着脸把地瓜给了队长。队长向旁人要过来一把镰刀,将地瓜放在田埂上,咔嚓一声将地瓜切成两半。队长的手偏了,一半很大,另一半很小。我说:“队长,这怎么分啊?”
队长说:“这还不容易。”
又是咔嚓一声将大的切下来一块,放进自己口袋,算是他的了。他拿起剩下的两块地瓜给我和王四,说:“差不多大小了吧?”
其实一块地瓜也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当初心里想的和现在不一样,在当初那可是救命稻草。家里断粮都有一个月了,田里能吃的也都吃得差不多了,那年月拿命去换一碗饭回来也都有人干。
(节选自《活着》)
文本二: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余华加诸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活着·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活命,一家四口“倾巢出动”,母子俩找野菜,父女俩找个地瓜还要兵分两路,愈发显得活着的艰难与不易。
B.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用貌似冷漠的笔调,热切关注着每一个人物,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
C.凤霞是善良温顺的,但当王四抢地瓜欺负她时,她不计后果地“挥起锄头就朝他砸去”,也写出了她捍卫自己时的执拗与刚强的一面。
D.为了一个地瓜,王四和凤霞像动物一样在争抢,后来队长进行了所谓的决断才解决此事。这表明人们为了生存还没有摆脱动物争抢的本能。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让“我”即福贵充当故事经历者与讲述者,有助于更好地抒发人物的情感。
B.小说开头三段描写家珍和有庆找不到野菜,以致有庆只能用喝水来充饥的情节,是为了给下文抢地瓜这一矛盾冲突做铺垫。
C.小说在刻画凤霞这一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D.小说中队长调停凤霞和王四争抢的地瓜时,把地瓜分成了一大一小,自己还趁机从中获利,这一细节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3.小说选文以“抢地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
4.文本二中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联系文本一,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高尚”二字的。
答:
考点五 探究标题类(标题意蕴<含义及作用>)
学习目标:掌握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故本讲只重点分析标题类探究和主旨类探究两种题型。
【考点一:标题类探究】
常见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及含义理解),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好处妙处)。
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一、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理解标题意蕴型 (1)(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 (2)(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即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作用型 (1)(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呼兰河传》) (2)(2016·全国卷Ⅱ)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战争》) 即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掌握解题通法
思维路径:意蕴(含义+作用)
表层义:表面义,本来义等
标题含义 修辞义:双关义、比喻象征借代义等(双重或多重)
(
标
题
意
蕴
)深层义 引申义:指代义、牵连义——与题目相关人事物等涉及含义
主旨义:情感义、事理义、哲理义(文化精神道德审美等层面)
交代时地人等环境特征、渲染氛围,奠定情感基调等。
对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或出场的背景、创设故事背景等
文中人:衬托或突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等。
内容作用:对人物:
对读者: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和阅读期待和兴趣等。
对主题:揭示/暗示/突出主题思想;表达某情感态度等。
标题作用:结构作用:对情节:线索贯穿/结构脉络清晰/推动情节/设置悬念/伏笔照应等
表层义(原本义;具体实指义)
双关义: 《审丑》
深层义(引申义;抽象虚指义)
比喻象征义《还乡》
技巧作用:对技巧
悬念《琴声缉凶》、反问《丧钟为谁而鸣》、反讽等
三、解答“3步骤”
①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看标题是否有表达技巧)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②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③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阅读训练
1.审 丑——严歌苓(2011 山东卷)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
“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文章对人物直接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从对人物的间接描写中,如他人的评价介绍中概括人物的特点。从文中的曾大爷要求“无定”给他找一份人体模特的工作,以便给孙子小臭儿挣钱娶媳妇的一段对话中,可知他以前靠做人体模特给孙子挣了“一房间家什”,那时他尚年轻,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表现了他对孙子的疼爱。从他看望孙子时“老也没见他,想得慌”“我多等会儿”的话语,可见他对亲情的渴望。从曾大爷告诉街坊功成名就的孙子如何如何孝敬自己的谎言中,可知他又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从他最后孤独地死去,可见他晚景凄凉。
参考答案: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不孝”);④晚景凄凉。
2.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二要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所用的手法。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曾大爷,第一处画线句却写人们观察他时的表情神态,显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人们“默默地注视”,脸“板硬”,盛着“恶心”,写出了他的丑陋。第二处是无定到小臭儿家中谈生意,目睹他对含辛茹苦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爷爷冷遇时的心理感受。“心坠得他累”有对曾大爷的同情,更有对小臭儿夫妻不孝行径的厌恶。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的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曾大爷曾向街坊夸赞孙子孝顺自己,面对街坊的求证,了解实情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有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还有对小臭儿不孝敬爷爷这一行为表示厌恶,又不忍戳破曾大爷的谎言;既有对曾大爷的同情,愿意替他隐瞒真相,又有对审丑社会的批判。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4.“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分析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思考小说审视了哪些方面的“丑”,作者批判了什么。可以从艺术、社会(人们)、小臭儿(追逐金钱)、曾大爷(追逐面子)、自我各个层面进行挖掘。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2.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裇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③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裇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17期)
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
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3.父亲的隔年花
仲达明
母亲的离世,让他变得沉默寡言。
回到教室,他周围的气氛一落千丈。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笑,甚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大吵大闹。课堂上,他除了睡觉就是打盹。老师关心地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就面条一样地耷拉着头站着,不说会,也不说不会。有一次课间,因为同桌和别人大声讨论问题,他红着眼站起来要和同桌打架,理由是打扰了他趴在桌子上睡觉。
班主任带着他,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好多天,他的眼泪一直窝在心里。在家里,看到原本滴酒不沾的父亲每天喝得酩酊大醉,看到从不抽烟的父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好几次,他都差一点和父亲发生冲突。夜晚,他一个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知道,这个残缺的家,也许再也没有以前的温暖了,而他,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出这个曾经给他无限幸福如今却又给他无尽痛苦的家园。
离家的前一天,父亲拿出母亲在世时准备春天播种的那半盆花种,放到夕阳下的磨盘上散潮,然后又一个人出去找酒喝了。他气极了。在那半盆花种上做了手脚之后,他收拾收拾行李,回学校去了。
两个星期以后,当班主任陪他再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家门。邻居把他父亲留下的几百元钱塞到他的手里,告诉他,父亲种下一亩多地的花种,竟没有发出一个芽,一气之下,出去打工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在班主任的照顾下,他情绪好多了。放假前的一天,窗口的同学告诉他有人找他,出去一看,竟是几个月不见的父亲。那一刻,他想告诉父亲所有的真相,但在父亲面前,他却说不出半句话。父亲只是用力地搂着他。
寒假,他和父亲聊起外出的原因,父亲再次提到那些没有发芽的种子。他安慰道,也许那些种子太过悲伤了,要等悲伤消尽才能长出芽来。
父亲“嘿嘿”地笑了一阵,说也许是吧。人也一样,你看前一阵子我不是又喝酒又抽烟嘛。
春节过后,他说服父亲,不要出去打工,和邻居们一起种花,这两年花的行情看好。他再三提醒父亲,那块没有出芽的花地不要动,再给它一次机会,如果还不出芽,到秋天再从其他地里移小苗栽上。
父亲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出去打工,也没有动那块没有发芽的田地。
几场春雨过后,那块空了一年的地上,竟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意。父亲在一个雨天,挽着裤管,披一件白色塑料雨衣,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到学校里找到儿子,欣喜地告诉他,那块地,终于发芽了。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父亲说,那是隔年花。
父亲根本不知道那块地里种子隔年发芽的原因。他在绝望的时候,把父亲准备第二天用来种的种子在锅里炒到半熟;第二年春天,又新买了一些花种,洒到那荒了一年的土地里。
他在一篇作文里说,自己就是一朵隔年花。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为他的作文打了最高分。因为,一朵隔年花盛开,一定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天。(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试探究小说以“父亲的隔年花”为题的深意。(6分)
① “隔年花”经历严寒的冬天隔年发芽盛开,隐喻了父子俩经历人生的严冬重新振作的经历。② “隔年花”代表了儿子的忏悔,在儿子的鼓励下,父亲走出了丧妻的阴影,儿子就是“父亲的隔年花”,“隔年花”包含着父子间的深情。③ 坚韧和真情使父子俩走出人生的严冬,“父亲的隔年花”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6分,每点2分)
4.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牌匾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答案 B
解析 B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答案 D
解析 D项“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6.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很多人因为吃不到、吃不饱而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7.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抢 地 瓜
余 华
①明知道没有野菜了,家珍还是整天拄着根树枝出去找野菜,有庆跟着她。有庆正在长身体,没有粮食吃,人瘦得像根竹竿。有庆总还是孩子,家珍有病路都走不动了,还是到处转悠着找野菜,有庆跟在后面,老是对家珍说:“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②家珍上哪儿去给有庆找吃的,只好对他说:“有庆,你就去喝几口水填填肚子吧。”
③有庆也只能到池塘边去咕咚咕咚地喝一肚子水来充饥了。
④凤霞跟着我,扛着把锄头去地里掘地瓜。那些田地不知道被翻过多少遍了,可村里的人还都用锄头去掘,有时干一天也只是掘出一根烂瓜藤来。凤霞也饿得慌,脸都青了,看她挥锄头时脑袋都掉下去了。这孩子不会说话,只知道干活。
⑤我往哪儿走,她就往哪儿跟,我想想这样不行,我得和凤霞分开去挖地瓜,老凑在一起不是个办法。我就打着手势让凤霞到另一块地里去。谁知道凤霞一和我分开,就出事了。
⑥凤霞和村里王四在一块地里挖地瓜,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我被抓了壮丁去打仗那阵子,王四和他爹还常帮家珍干些重活。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明明是凤霞挖到一个地瓜,王四欺负凤霞不会说话,趁凤霞用衣角擦上面的泥时,一把抢了过去。凤霞平常老实得很,到那时她可不干了,扑上去要把地瓜抢回来。王四哇哇一叫,旁边地里的人见了都看到是凤霞在抢。王四对着我喊:“福贵,做人得讲良心啊,再饿也不能抢别人家的东西。”
⑦我看到凤霞正使劲掰他捏住地瓜的手指,赶紧走过去拉开凤霞,凤霞急得眼泪都出来了,她打着手势告诉我是王四抢了她的地瓜,村里别的人也看明白了,就问王四:“是你抢她的?还是她抢你的?”
⑧王四做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说:“你们都看到的,明明是她在抢。”
⑨我说:“凤霞不是那种人,村里人都知道。王四,这地瓜真是你的,你就拿走。要不是你的,你吃了也会肚子疼。”
⑩王四用手指指凤霞,说道:“你让她自己说,是谁的。”
他明知道凤霞不会说话,还这么说,气得我身体都哆嗦了。凤霞站在一旁嘴巴一张一张没有声音,倒是泪水刷刷地流着。我向王四挥挥手说:“你要是不怕雷公打你,就拿去吧。”
王四做了亏心事也不脸红,他直着脖子说:“是我的我当然要拿走。”
说着他转身就走,谁也没想到凤霞挥起锄头就朝他砸去,要不是有人惊叫一声,让王四躲开的话,可就出人命了。王四看到凤霞砸他,伸手就打了凤霞一巴掌,凤霞哪有他有力气,一巴掌就把凤霞打到地上去了。那声音响得就跟人跳进池塘似的,一巴掌全打在我心上。我冲上去对准王四的脑袋就是一拳,王四的脑袋直摇晃,我的手都打疼了。王四回过神来操起一把锄头朝我劈过来,我跳开后也挥起一把锄头。
要不是村里人拦住我们,总得有一条命完蛋了。后来队长来了,队长听我们说完后骂我们:“你们死了让老子怎么去向上面交待。”
骂完后队长说:“凤霞不会是那种人,说是你王四抢的也没人看见,这样吧,你们一家一半。”
说着队长向王四伸出手,要王四把地瓜给他。王四双手拿着地瓜舍不得交出来,队长说:“拿来呀。”
王四没办法,哭丧着脸把地瓜给了队长。队长向旁人要过来一把镰刀,将地瓜放在田埂上,咔嚓一声将地瓜切成两半。队长的手偏了,一半很大,另一半很小。我说:“队长,这怎么分啊?”
队长说:“这还不容易。”
又是咔嚓一声将大的切下来一块,放进自己口袋,算是他的了。他拿起剩下的两块地瓜给我和王四,说:“差不多大小了吧?”
其实一块地瓜也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当初心里想的和现在不一样,在当初那可是救命稻草。家里断粮都有一个月了,田里能吃的也都吃得差不多了,那年月拿命去换一碗饭回来也都有人干。
(节选自《活着》)
文本二: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余华加诸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活着·自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活命,一家四口“倾巢出动”,母子俩找野菜,父女俩找个地瓜还要兵分两路,愈发显得活着的艰难与不易。
B.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用貌似冷漠的笔调,热切关注着每一个人物,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
C.凤霞是善良温顺的,但当王四抢地瓜欺负她时,她不计后果地“挥起锄头就朝他砸去”,也写出了她捍卫自己时的执拗与刚强的一面。
D.为了一个地瓜,王四和凤霞像动物一样在争抢,后来队长进行了所谓的决断才解决此事。这表明人们为了生存还没有摆脱动物争抢的本能。
解析:选D “这表明人们为了生存还没有摆脱动物争抢的本能”理解错误。应该是表明人们为了生存而在动物本能与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体现了人性残忍与善良的两面性,表达了作者将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让“我”即福贵充当故事经历者与讲述者,有助于更好地抒发人物的情感。
B.小说开头三段描写家珍和有庆找不到野菜,以致有庆只能用喝水来充饥的情节,是为了给下文抢地瓜这一矛盾冲突做铺垫。
C.小说在刻画凤霞这一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D.小说中队长调停凤霞和王四争抢的地瓜时,把地瓜分成了一大一小,自己还趁机从中获利,这一细节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解析:选C 对凤霞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没有心理描写。
3.小说选文以“抢地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找地瓜”为线索展开情节,从“挖地瓜”到“抢地瓜”,再写到“分地瓜”。②“抢地瓜”是小说的利益矛盾冲突与打斗高潮部分,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③“抢地瓜”更能表现人们为了活着,而在苦苦挣扎、相互争斗中展现出的韧性之美。
4.文本二中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联系文本一,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高尚”二字的。
答:
参考答案:①“高尚”是一种态度,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如文中写到了“人一饿就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和“那年月拿命去换一碗饭回来也都有人干”。②“高尚”是一种情怀,是“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如文中写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只是为了能够争点吃食,为了活命而使出一些手段。又如写队长首先关注的是他的政绩,可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好人,但又用和稀泥的方式处理争端,最后还不忘趁机给自己谋点利益。③“高尚”是一种责任,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活着本身很艰难,可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这样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高尚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作家对文中人物经历的叙述恰恰表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