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故乡》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21:1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故 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环境描写和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难点
体会运用环境描写和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画面;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冬天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南方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3.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官场小说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阴晦(huì)   瓦楞(léng)   猹(chá)
胯下(kuà) 祭祀(jì sì) 装弶(jiàng)
秕谷(bǐ) 缚(fù) 鹁鸪(bó ɡū)
獾猪(huān) 髀(bì) 愕然(è)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寒噤(jìn)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潺潺(chán) 恣睢(zì suī)
壳    提
识 吓
(2)词语释义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如许:这么些。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轻视,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切近:(情况)相近;接近。
(3)词语辨析
“感化”和“感动”两个词都有“对人施加影响”的意思。“感化”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行为逐渐向好的方面变化,侧重“化”。“感动”指使人的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侧重“动”。“感化”是动词;“感动”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前者强调行为转变,后者强调心理转变。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答案示例:时间顺序。
2.通读全文,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和“我”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刻画了自私、刻薄、庸俗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刻画了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写“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的故事里。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故乡》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等。
答案示例:呐喊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字词、文章线索等方面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从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学习本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段既有感叹句,又有反问句。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让“我”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心里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反映了“我”矛盾而沉重的心情。内容上为下文回忆故乡的美好做铺垫,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12自然段描写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段描绘了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的情景,画面景物色彩明丽,人物生动活泼。这是留在“我”心中的美好回忆,这美丽而令人神往的画面与现实中荒败的故乡形成了鲜明对比,流露出“我”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也为后文写中年闰土的变化做了铺垫。
3.第13自然段交代家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以前家境很好,是很讲排场的大家族。这与现在卖掉老屋迁居形成对比,反映出家道的败落,这是中产阶级经济衰败的表现。
4.第15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勾勒了一个天真活泼、淳朴可爱,在家备受疼爱,生活幸福的农村少年形象。体现了少年闰土家境尚好,与下文写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家境贫困形成对比。
5.第17~28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这几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因为“我”不知道许多事且充满了好奇,所以总是问。而闰土知道很多城里孩子不知道的事,所以就解答。这表现了“我”的无知和闰土的能言善道、见多识广,也表现了“我们”之间的亲密、融洽,与后文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对比。
6.第12~30自然段使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插叙。插入对闰土与“我”的少年友谊的描述,表现了儿时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再见面时的生疏、隔膜形成对比,点明美丽的故乡、美好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正是“我”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
7.年轻时候的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杨二嫂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示例:当年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勤勤恳恳经营着豆腐店的生意。现在的杨二嫂人老珠黄,生活艰辛,泼辣、尖酸、刻薄、自私、爱占便宜。
8.说说作者在刻画中年闰土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他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体现了其什么性格,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在刻画中年闰土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描写,体现了中年闰土愚钝、麻木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9.作者在文中插入了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从全文的构思上看,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是“我”与闰土亲密友谊的延伸,这表明了“我”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表现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探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与追求。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简要赏析“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属于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冷”“苍黄”“横”“萧索”等字词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破败、毫无生气的氛围,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我”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枯草”“断茎”写出了老屋的寂寥、破败,也烘托了“我”将永别故乡的惆怅、凄凉之情。
3.“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句中的“飞”,用“跑”或“奔”来替换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好。因为“飞”字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孩子跑来的速度快,又表现出动作的轻盈敏捷和孩子的活泼可爱,同时也把快乐的心情融合在里面。而“跑”“奔”只能形容速度快。
4.从“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中可以看出杨二嫂的哪些特点?
答案示例:从“凸颧骨,薄嘴唇”可以看出她伶牙俐齿、语言尖利的小市民嘴脸;从“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可以看出她动作粗俗,也暗示其生活窘迫。
5.怎样理解第61自然段“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中的“似乎”一词?
答案示例:闰土的称呼表明他与“我”之间再也没有纯真的友谊了,两颗心再也无法融合了。让“我”心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并不真的是外界天气的寒冷,所以用了“似乎”。
6.第61自然段中的“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可悲”的?“厚障壁”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由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比作“厚障壁”。它的“可悲”之处在于,这样的隔膜在现实生活中近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在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和消除。“厚障壁”的存在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对当时人民的长期且强力地毒害,使他们在精神上、肉体上慢慢屈服,最后苟安于现状,成为麻木、机械、毫无抗争意识的愚民,而闰土就是其中的代表。
7.如何理解第84自然段中“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句话的意思?
答案示例:这句话中的“高墙”是借喻,因为“我”与故乡的人有了很深的隔膜,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所以“我”就像被孤立在了四面封闭的“高墙”里,因无法沟通、突破、消除而感到沉郁、痛苦。
8.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第一句的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而如果为了希望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第二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地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答案示例:《故乡》的色调是昏暗的、阴冷的、低沉的,第2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段环境描写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但是小说第12自然段和结尾两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景,与以上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2.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这篇小说通篇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首先,人物形象自身形成鲜明对比,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比较、年轻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比较。其次,形象与形象之间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如闰土和杨二嫂在思想性格和生活作风上的对比。虽然本文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但并不是简单的生拼硬凑,而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地穿插、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和谐、鲜明的图画,意味隽永。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对比,概括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已变的“鬓毛”,表达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之意。三、四句从描绘自画像转为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淡淡一问,以乐衬哀,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
四、课堂小结
哪怕就在悲凉之中,压抑之中,孤独之中,迷惘之中,绝望之中,仍没有放弃对新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鲁迅不断发出了来自铁屋子中最为决绝的呐喊之声。这是绝望中永不屈服的抗争。这就是我们的鲁迅。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故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