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跟踪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跟踪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21: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跟踪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目录
01
名著导航
02
专题探究
03
真题演练
04
模拟训练
05
比较阅读训练
名著导航
一、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二、作品体裁
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三、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书中的大多数人物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
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反应,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和嘲讽。如书中的范进,他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但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刻就能集名利于一身,这是对当时世俗风气败坏的深刻讽刺。另一方面,作者也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五、写作特色
1.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2.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在作者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能够再选拔真正的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
3.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神形兼备,入木三分。
六、人物形象
(详见《早读材料》P80~P81)
专题探究
探究分析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核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的,所表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讲述故事之前列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及结局。
考查导向 1.梳理故事情节。
2.讲述、续写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专题一:故事会/专题三:续写故事
1.(2021·四川自贡中考)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1)第一回的主要人物是王冕,但是王冕与小说后面章节的人物关联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的开端用一章来写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是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是将王冕当成榜样人物“敷陈大义”,使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2)《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依仗功名而假意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周进 杜少卿 匡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2.(2021·四川成都中考)相似的情节设置,常出现在不同小说中。同是女性为了“尊严”的“出走”,《简·爱》与《儒林外史》中相似的情节分别是什么?试结合阅读体验,加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从桑菲尔德庄园出走;沈琼枝不甘被骗而从扬州宋家偷跑。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考查导向 结合具体文段或具体人物探究讽刺手法的运用。
3.(2021·广东中考)讽刺是《儒林外史》突出的艺术特色,试以伊昭或原著中另一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达到讽刺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原是一个落第秀才,穷困潦倒,甚至连母亲都不能养活。他是周围邻居的笑柄,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但范进不忘进学考试,于是又经常受岳父胡屠户的冷嘲热讽,可以说是狼狈至极。后来,侥幸得中,范进喜极而疯。尽管是“疯了”,但周边人都对他敬若神明,邻居送米送面,胡屠户送钱,甚至一向趾高气扬的张乡绅都来送钱送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夸张地写出了范进中举后众人的阿谀逢迎,达到了极深刻的讽刺效果。
真题演练
1.(2021·重庆中考)根据《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右图呈现了《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请你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家里人多点了一根灯草,严监生觉得浪费,临死都不肯咽气。
(2)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
周进 匡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匡超人。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2.(2020·湖南长沙中考)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试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使读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模拟训练
(一)(2021·重庆中考改编)
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结合相关事件简析人物的可笑可悲之处,完成表格。
周进 相关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笑之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悲之处 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
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
(续表)
匡超人 相关事件 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性格发生很大改变。
可笑之处 匡超人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
可悲之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二)(10分)
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
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上文语段出自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 (3分)
2.选段中A的哥哥是谁?简要概括他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敬梓
儒林外史
严贡生(或:严大位、严致中)。善于钻营、六亲不认、巧取豪夺、奸诈卑鄙、道德败坏、虚伪贪财。(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多年以来,A因为临死前“两茎灯草”的经典情节,被称为“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时也有“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的弊病,然而作者在本书中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试结合A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情节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严监生作为地主阶级,固然收租算账,但日常家里买斤肉吃都不舍得,只“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食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自己心口疼都不舍得花银子买药,但他却愿意为严贡生花钱摆平官司,舍得给自己老婆治病买贵重的药,可见他只是对自己吝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死前为两根灯草死不瞑目,面对严贡生一家的贪婪嘴脸,也只是为赵氏母子做长远打算。③他为摆平严贡生的官司,匡正赵氏等,都要找两个舅爷商量,体现了他胆小怕事的懦弱性格。④王氏死后追念妻子,认为妻子存私房钱是体恤自己,表现了他宽厚重情义。这都体现了严监生形象的丰富立体。
比较阅读训练
【甲】潘三同他回家,拿二百两银子以为笔资。潘三道:“二相公,你如今得了这一注横财,这就不要花费了,做些正经事。”匡超人道:“甚么正经事?”潘三道:“你现今服也满了,还不曾娶个亲事。我有一个朋友,姓郑,在抚院大人衙门里。这郑老爹是个忠厚不过的人,父子都当衙门。他有第三个女儿,托我替他做个媒,我一向也想着你,年貌也相当。一向因你没钱,我就不曾认真的替你说。如今只要你情愿,我一说就是妥的,你且落得招在他家。一切行财下礼的费用,我还另外帮你些。”匡超人道:“这是三哥极相爱的事,我有甚么
不情愿?只是现有这银子在此,为甚又要你费钱?”潘三道:“你不晓得,你这丈人家浅房窄屋的,招进去,料想也不久,要留些银子自己寻两间房子;将来添一个人吃饭,又要生男育女,却比不得在客边了。我和你是一个人,再帮你几两银子,分甚么彼此? 你将来发达了,愁为不着我的情也怎的?”匡超人着实感激。潘三果然去和郑老爹说,取了庚帖来,只问匡超人要了十二两银子去换几件首饰,做四件衣服,过了礼去,择定十月十五日入赘。
【乙】又过了几日,在水西门搭船。到了池口,只见又有两个人搭船,舱内坐着。彼此谈及,鲍文卿说要到向太爷衙门里去的。那两人就是安庆府里的书办,一路就奉承鲍家父子两个,买酒买肉请他吃着。晚上候别的客人睡着了,便悄悄向鲍文卿说:“有一件事,只求太爷批一个‘准’字,就可以送你二百两银子。又有一件事,县里详上来,只求太爷驳下去,这件事竟可以送三百两。你鲍太爷在我们太老爷跟前恳个情罢!”鲍文卿道:“不瞒二位老爹说,我是个老戏子,乃下贱之人。蒙太老爷抬举叫到衙门里来,我是何等之人,敢在太老爷跟前说情?”那两个书办道:“鲍太爷,你疑惑我这话是说谎么?只要你肯说这情,上岸
先兑五百两银子与你。”鲍文卿笑道:“我若是欢喜银子,当年在安东县曾赏过我五百两银子,我不敢受。自己知道是个穷命,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我怎肯瞒着太老爷拿这项钱? 况且他若有理,断不肯拿出几百两银子来寻人情。若是准了这一边的情,就要叫那边受屈,岂不丧了阴德?依我的意思,不但我不敢管,连二位老爹也不必管他。自古道,‘公门里好修行’,你们伏侍太老爷,凡事不可坏了太老爷清名,也要各人保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几句说的两个书办毛骨悚然,一场没趣,扯了一个淡,罢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1.甲文出自《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幸得良朋”一回,乙文出自“鲍文卿南京遇旧”一回,这两回描写的都是友谊。联系作品情节,说说他们都是因何结识为朋友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潘三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主动上门结识他。乙文中鲍文卿以一个戏子的微贱身份,侥幸在按察司手里挽救了素不相识的知县向鼎。向鼎捧出谢银五百两,贫贱的鲍文卿却分文不受,从此两人建立了友谊。
2.作者用充满敬意的笔触描写了封建社会下层的微贱人物的友谊,如鲍文卿对向知县的真挚忠贞的友谊,又如卜老爹和牛老爹坚实朴素的友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生死不渝的友谊来反衬名利场中的奸诡交道,以加强讽刺的力量;②以底层百姓相互之间的脉脉温情来对照士大夫社会中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
3.《儒林外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学习史传体方法,给前后所写人物造成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过渡方式,被称之为“递入”,也叫“穿针引线”。说说小说中是如何用这种方式引出匡超人这一人物的,再另外列举一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中由蘧公孙求贤问业引出选文大家马二先生,再由马二先生为憨仙送殡后结识匡超人,从而引出这一人物。举例:小说由周进做范进家乡的学道,引出范进在周进的手上进学,由范进中举写出张静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