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插秧歌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插秧歌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09:2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2课 插秧歌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 他,代词。
朝餐 早饭;吃早饭。
半霎 极短的时间。
莳 移植。
匝 遍;满。
照管 照料,照看。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文学成就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3、轶事典故
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4、了解时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4、解题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三、课文释译
1.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补充:
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①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②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④三四式的很少见。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四、重点讲解
一、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思考1: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重复用词 叠相呼应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一韵到底 富有韵律 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通俗晓畅 节奏轻快 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巧用动词 富于跳跃 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二、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 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活动1: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活动2: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三、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思考1: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四、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①动作描写。 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低头折腰只不答”,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 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思考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捕捉场景 新鲜有趣 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分工明确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活也较轻,田妇干;抛秧和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充满生气,新鲜有趣。
想象丰富 设喻风趣 颔联,以盔比笠,用甲喻蓑,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同时暗含赞扬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对话设计 颇具匠心 “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
语言自然 活泼 “田夫抛秧田妇接” “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
思考3:感受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①比喻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②白描 “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③细节描写 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五、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明确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 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思考2:杨万里《插秧歌》中“唤渠朝餐歇半霎”,“唤者”是谁呢?有人认为是农妇,有人认为是农夫的其他家人。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简叙理由。
观点一: “唤者”是农妇。农妇在田中忙碌一阵后,回家准备好饭食送至田间,呼喊农夫吃饭、歇息。因此,“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渠”(他)。如果是农夫的其他家人,没吃早餐没有休息的不只农夫一个人,这里应该用表示群体的“他们”,而不应该用“他”。
观点二:“唤者”是农夫的其他家人。一、二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送饭食的是农妇,这个劳动过程就被打断了。且农妇刚刚也在插秧,她明白“秧根未牢莳未匝”的情况,农夫再作提醒,显得多余。而农夫的其他家人来送饭食,就与整个劳动过程相契合。
思考3:分析本诗情感。
明确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总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