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8-2课 登高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渚清沙白(zhǔ) 萧(xiāo) 繁霜鬓(bìn) 潦倒(liáo)
2.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人物轶事
显赫的家境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了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3、解题
登高诗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
4、文体知识—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常识梳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三、课文释译
登高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叙述长年作客、衰病潦倒之苦,表达悲哀之情。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重点讲解
诵读感悟
1.标划停顿,注意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补充:
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
2.自由诵读,划分层次。
明确 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文本研究
【思考1】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诗人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哀”字奠定了全市的感情基调——沉郁悲哀,为诗文画面增添了不尽的悲怆意味。
【思考2】体会意境
任务: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意象 特点 意象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木 萧萧 长江 滚滚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思考3】鉴赏“语言”
1. 这首诗精于炼字,那么你认为诗歌的前四句哪个词最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例1:“急”,写出了秋风之凛冽,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例3: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例4:“不尽、滚滚”, “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
2.朗读整首诗歌,试分析这首诗歌在句式结构和音律上的特点。
明确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3.试概括整首歌的语言特点
明确 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
【思考4】感悟情感
1.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 ① “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 “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 “作客”:客居他乡。
④ “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 “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 “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 “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 “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2.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 ①孤独之感 ②思乡之情 ③壮志未酬 ④悲秋之情 ⑤老病之哀 ⑥家国之忧
【拓展】登高习俗
(一)依重阳旧俗登高
重九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满地黄花,是登高远眺,舒畅胸臆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唐诗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学问。
规模可大可小,少则数人,多至几十人,主要是亲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传至今的“登高”名作,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集宴中诞生的。
(三)独上高所,借景抒发隐怀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 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如王粲《登楼赋》,杜甫《登高》、《登楼》、《登岳阳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崔颢《黄 鹤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等名篇,都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佳作。
(四)登高怀古
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更加理性正视现实和人生。
(五)登高饯别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渐行渐远,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别形势。还有借登高念亲怀友的,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
【思考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又有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位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思考6】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 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思考7】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时令都是_______。
明确 “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 “秋季”或“深秋”或“秋”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明确 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技巧点拨—写景技法探微
【任务引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
【任务活动】分析本首诗歌写景的精妙之处。
(一)景物状态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通过对景物的形态变化,即动态和静态交替的描写,达到刻画景物神态之目的。诗歌首联由一对对偶句入手,其中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洁白的沙子属静态之物,而劲急的秋风、悲哀的猿啸、盘旋于空中的水鸟则为动态之景,一联中动静结合。如果将首联宏观地视为静态之景,那么颔联两句中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则纯为动态,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
(二)视角方位变换写景法
描写景物时,从不同的视角、位置去描写,方能全面表现景物的神韵,远景近景变换,高处低处结合,俯视仰视更替是常见方式。首联中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下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与此同时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写景,描写二幅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之景。
(三)感官形象变换写景法
感官形象即人的不同器官所获得的外界景物形象,即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在景物描写中的表现。 诗中意象: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溪流,洁白的沙子,盘旋飞舞的水鸟,奔流的江水,皆为眼睛所见之视觉形象;劲急的秋风声,悲哀的猿猴声,飘坠的落叶声则为听 觉形象,诗人不仅视通万里,而且凝神谛听,在广阔的时 空中去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景物色调写景法
景物色调即冷暖色彩两种类型,暖色调景物一般对应着喜悦明丽之景;而冷色调则常用来描写忧愁灰暗之物。诗中首联下句“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通过暖色调之景,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图来。由此想到杜甫诗中其它诗句,如《绝句四首》(其三)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黄、翠、白、青”四 种,明丽的色彩,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五)点面结合写景法
点面结合法即在景物选取时变换角度写景,通常有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变化形式。诗中首联所选意象: 风、天、渚可以说是一种整体形象,而猿啸声、沙、鸟则 为一个局部之物的个体特征。与此同时首联中景物:风、天、猿啸、沙、鸟,相对于颔联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而言则又是局部与整体之变化。杜甫借助这些景物将夔州之地的景物特征如同电影镜头般,由局部特写到整体表现写得淋漓尽致。
明晰主旨
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