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09:3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2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í cí)
2.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人物轶事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了解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是他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辛弃疾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3、解题
明确 ①永遇乐,词牌名;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④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补充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4、了解“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常识梳理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怀古诗的特点有: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个“点”可以是某处遗迹,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也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一般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怀古诗蕴含的情感趋向相对统一,常分为寄托个人境遇、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感慨人世无常三类。
2.元嘉草草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三、课文释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层解:既有对孙权的敬仰,又忧心眼前时局的艰危。
层解:赞颂刘裕率军北伐的英雄壮举。
段解:上阕,即景抒情,借追慕孙权和刘裕,寄寓作者抗敌报国的心愿,感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层解:作者对统治者提出告诫并表达对底层百姓苦难的同情。
层解: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却又有着壮志难酬的哀伤。
段解:下阕,通过引述历史故事,回忆当年烽火,抒发作者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文言常识
1.古今异义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情爱有关的。
(2)人道寄奴曾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答案 (1)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2)后人说
2.一词多义
五、重点讲解
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 悲凉、悲壮、悲愤。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明确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文本研究
【思考1】初识典故
1.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积累明确词中一共有几个典故?
明确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守卫住了家园。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思考2】赏析上阙
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①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②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为什么
明确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3.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明确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思考3】赏析下阙
1.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通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3.分析“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 ①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②“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③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敌人修建的行宫前祭祀供奉。
④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4.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5.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的情感。
明确 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思考4】明晰“用典”
1.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2.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明确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④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⑤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思考5】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 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