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14.1 电是什么
一、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将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水流会
变弯曲
sp视频
开始
结论: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
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
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演示: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核
核外电子(负电)
原子
质子(正电)
中子(不带电)
三、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的核式结构
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不显电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可能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开始
①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②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的实质 : 电子的转移.
开始
(1)接触带电
使物体带上和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
四、验电器:
(2)验电器
构造:
作用: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金属球、金属杆、绝缘塞、金属箔片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符号是C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
B.接触带电:
C.感应带电: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1.是否能吸引轻小物体;
2.是否能使验电器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
3.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轻小物体,就说这些被摩
擦后的物体带了“___”。
2.带电体的性质:_____轻小物体。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_______上所带的电。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_______上所带的电。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
吸引
电
吸引
玻璃棒
橡胶棒
排斥
吸引
三、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1.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_____。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_____。
2.静电感应:
(1)产生原因:_____电荷互相排斥,_____电荷互相吸引。
(2)应用:_________、_________等。
带电
排斥
同种
异种
静电复印
静电植绒
例题1.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
负电,A和B互相吸引,C和A互相排斥,则( )
A.B一定带正电,C带负电
B.B可能不带电,C带负电
C.B可能带正电,C带正电
D.B一定不带电,C带正电
B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绸子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AC
3.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不带电,当甲乙两个物体接触后,乙物体也带上了正电,这是因为( )
A.甲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乙物体上
B.甲物体上多余的正电荷转移到乙物体上
C.乙物体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甲物体上
D.乙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甲物体上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