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劝学 同步精练(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劝学 同步精练(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14:44: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劝学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给第三段划分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 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备:具备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是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4.翻译下列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穿上鞋子) B.假舆马者(假:假如)
C.君子生非异也(生:生活) D.而神明自得(神明:非凡的智慧)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蟹六跪而螯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先天下之忧而忧
B.风雨兴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无以至千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彼童子之师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以为轮/为人谋而不忠乎
C.善假于物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金石可镂/不拘于时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时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并在开头或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B.文中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等见解,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文章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借助常见的事物,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D.《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究学习问题的名篇。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是倡导师道回归。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声音)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驾驶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作《师说》以贻之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
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28.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30.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
B.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C.其贤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32.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
B.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与“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C.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但“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直接而鲜明地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3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D.其贤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3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耻学于师 转徙于江湖间 B.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寒于水
C.其出人也远矣 其远古石刻尽漫失 D.古之圣人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先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B.第2段用了三个对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C.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D.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推理严谨,风格诙谐幽默,遗憾的是举例不够。
3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9.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孰能无惑 惑矣
②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复
A.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B.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C.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D.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4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而耻学于师 B.学于余
C.而青于蓝 D.善假于物也
4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吾未见其明也 D.则群聚而笑之
42.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3.“其可怪也欤”一句,有人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译为“难道值得奇怪吗”。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理?请根据文意,简要阐明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知识和道理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多数人
C.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8.作者为什么要称赞李蟠,请简要回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劝学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给第三段划分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 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D
2.C
3.A
4.B
5.(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生:通“性”,本性。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修饰关系连词,不译。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
B.修饰关系连词,不译。句意:登到高处招手。
C.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句意: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D.并列关系连词,不译。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①②论述学习要积累,③④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⑤⑥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推导出通过……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错误,“ 木为轮”是证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通过博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没有说“达到理想境界”。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博学”,广博地学习;“参省”,检验反省;“知”,通“智”,智慧。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今异义词,爪子和牙齿;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泉水。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6.A
7.D
8.B
9.(1)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蒙鸠”做“曰”的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以……为”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
“而编之以发”是状语后置句,应在状语“以发”后断开,排除D;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属于对称结构,“卵破”为“子死”的原因,之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第③段运用对比”错误,运用了比喻论证,不是对比论证。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故”,因此;“居”,定居;“游”,交游;“就”,靠近,接近;“所以”,用来……;“近”,接近;“中正”,正直的思想。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这里指地下水。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备焉 备:具备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不积跬步 跬:一步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C.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是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4.翻译下列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0.B
11.D
12.A
13.C
14.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跬:一步”错误,译为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句意: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B.“ ”同“煣”,以火烘木,使……弯曲。句意: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
C.“习”,使动用法,使……学习。句意: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须臾”,片刻,一会儿。古今意思一样。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B.“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句意:(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C.“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错误。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利”,锋利,锐利;“强”,强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穿上鞋子) B.假舆马者(假:假如)
C.君子生非异也(生:生活) D.而神明自得(神明:非凡的智慧)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蟹六跪而螯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先天下之忧而忧
B.风雨兴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无以至千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彼童子之师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以为轮/为人谋而不忠乎
C.善假于物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金石可镂/不拘于时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时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并在开头或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B.文中阐述的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等见解,现在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文章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借助常见的事物,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
D.《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究学习问题的名篇。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是倡导师道回归。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5.D
16.C
17.D
18.B
19.C
20.(1)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跂”,踮起脚后跟。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B.“假”,借助。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C.“生”,同“性”,天性。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指黄金;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B.“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指极短的时间,片刻;句意:(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D.“跪”古义指腿脚,今义指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连词,表转折。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②连词,表顺承。句意: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
B.①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②助词,无义。句意: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C.①以,介词,用来。句意: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②介词,在。句意:余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均为助词“的”。句意: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那些孩子们的老师。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B.“ 以为轮”是省略句,以字后省略了“之”;“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反问句,为一般句式。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
C.均为状语后置句,语序为“善于物假也”“相与乎舟中枕藉”。句意:只是君子善于向外物借助罢了/(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均为被动句,第一句是意思上的被动,第二句“于”表被动。句意:金石也能被雕刻成功/不受时俗的拘束。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要使用举例论证”错,文章主要使用的是比喻论证。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加”,更加;“疾”,劲疾;“闻者”,听的人;“彰”,清楚、明显。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和“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声音)劲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驾驶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作《师说》以贻之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劝导君子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B.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中,使行文变得生动形象,“木受绳则直”就喻示了君子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C.在作者看来,君子学习应务求“积”,而要到达圣人的思想境界,前提还是积累善行。这对时下一些人学习的浮躁心态敲响了警钟。
D.作者还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21.D
22.A
23.D
24.A
25.(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均作介词,表比较,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B.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C.以:介词,把,拿。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D.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句意: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要人没有疑惑是很难的。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通“煣”。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B.“有”通“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C.“生”通“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提出了学习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的中心观点”错。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学不可以已”。
故选A。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明”,智慧通达,“知”,通“智”。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28.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30.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26.C
27.C
28.D
29.(1)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
(2)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瘴疠之病侵扰,整天惴惴不安,无法希冀朝命夕保。
30.(1)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2)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3)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解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
“积道藏德”为并列结构,做“古之君子”的谓语,应在“德”后断开,排除BD;
“遁其光而不曜”与“胶其口而不传”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足下之请恳恳”是“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
“倒廪倾囷”为并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错。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选C。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言语饱含祝福”错。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言语中饱含歉疚。
故选D。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2)“黜于朝廷”,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宰”,动词,担任县令;“无聊”,无以聊赖,指没有精神寄托;“冀”,希冀。
3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概括出“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
结合“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
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参考译文:
师说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答窦秀才书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
B.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C.其贤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32.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B.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与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是为了赞许他能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
B.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与“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令人警醒。
C.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但“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直接而鲜明地批判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3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31.A
32.D
33.D
34.(1)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
【解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师:学习”错误,应该译为以……为师。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故选A。
3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表原因,……的原因。
B.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连词,表转折。
C.介词,比;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吗”“吧”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3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第二段用两组对比”错误。本文第②段用了三组对比,反面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一组,“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组,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组,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故选D。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所以;第一个“圣”“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读”“惑”为宾语,宾语前置句;“解”,解决,解答;“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D.其贤不及孔子 贤:才德优秀
3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耻学于师 转徙于江湖间 B.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寒于水
C.其出人也远矣 其远古石刻尽漫失 D.古之圣人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先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B.第2段用了三个对比: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
C.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D.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推理严谨,风格诙谐幽默,遗憾的是举例不够。
3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35.C
36.D
37.D
38.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众人:很多人”错,应为“一般人、普通人”。
故选C。
3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向/在;
B.连词:递进/却,转折;
C.代词:他们/那些;
D.均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写作特点的能力。
D.“风格诙谐幽默,遗憾的是举例不够”错,应为“冷峻严肃”,例子丰富,论据充足。
故选D。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得分点:“或”,有的;“不”,通“否”;“师”,名词动用,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古今异义;“明”:明智、聪明、聪慧;“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丢失、遗落。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9.下列对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孰能无惑 惑矣
②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复
A.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B.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相同。
C.①两句中的“惑”意思相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D.①两句中的“惑”意思不同,②两句中的“师道”意思不同。
4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而耻学于师 B.学于余
C.而青于蓝 D.善假于物也
4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吾未见其明也 D.则群聚而笑之
42.下列各句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3.“其可怪也欤”一句,有人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有人翻译为“难道值得奇怪吗”。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理?请根据文意,简要阐明理由。
【答案】39.D
40.C
41.C
42.B
43.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更合理。“难道值得奇怪吗”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一致。
【解析】
3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中“孰能无惑”的意思为:谁能够没有疑惑呢?惑:疑惑。“惑矣”的意思是:糊涂啊。惑:糊涂。两者的意思不同。
②“吾师道也”的意思:我学习的是道理。师道:学习道理。“师道之不复”的意思是: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师道:求师的风尚。两者的意思不同。
故选D。
4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于”,介词,比。
A.介词,向。
B.介词,向。
C.介词,比。与例句相同。
D.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一般不用译出来。
故选C。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也”在句中表停顿,去掉不影响句意。
B.“之”是助词,无实意,去掉不影响句意。
C.“其”,此处为代词,指代上文“小学而大遗”的人,如果去掉,则“明”失去所指明的对象,故不可去掉。
D.“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译。去掉不影响句意。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调教师的职责。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B.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原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揭示了作者择师的标准。作者在此处认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最能代表作者的择师标准。
C.强调古代圣人德行高。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D.是说不从师的荒谬心态。不能体现作者推崇的择师标准。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句子翻译的能力。
“其可怪也欤”是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发出的感慨。“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个现象是奇怪的。而“难道值得奇怪吗”是反问句,意思是不值得奇怪,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应翻译为“这是应该感到奇怪的啊”。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知识和道理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多数人
C.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句读,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艺,此处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指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48.作者为什么要称赞李蟠,请简要回答。
【答案】44.B
45.B
46.C
47.(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不明白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48.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解析】
4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一般人。
故选B。
4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白居易”错,应为“柳宗元”。
故选B。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错误。从原文看,除了引用论证外,还有举例论证。“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就是举例论证。
故选C。
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者,……也”,判断句;“所以”,用来……;“受”,通“授”,教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不明白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或”译为“有的”;“师”,名作动,译为“拜师,从师”;“不”通“否”。
4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作者赞扬李蟠,肯定他不从流俗的,能积极拜师学习;
李蟠的做法和前面的“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之族形成鲜明对比,赞扬李蟠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