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B 3.D 4.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5.“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选项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错,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一生只读十来本书”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可见“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并不是作者反对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最后一段共九句话,第一句用两个分句来列举当今很多的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如认为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花时间泡咖啡馆和娱乐等。为下文的批判及提出观点张本。
第二句为反问句,明确表明整天呆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等,不比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第三、四句提出批判,指出“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第五句发出呼吁“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第六句明确需要阅读杰作。第七句说明杰作特点。第八、九句讲我们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结合“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分析,举例论证,列举了一些年轻人的错误做法,指出他们并不是真正珍惜时间的。
结合“‘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分析,运用对比论证,把时间花在“‘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和“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指出阅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接近生活。
结合“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分析,运用道理论证,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不断加强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这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而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工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作者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6.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追求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C.真正的教养是动态呈现的,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D.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研读世界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B.没有爱的阅读,是戕害人性的,而获得教养必须要有一个客体为前提,那就是人格或个性。
C.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系。
D.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花力气、下功夫去对待杰作,他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8.对“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
B.对知识有敬重之情
C.对杰作的透彻理解
D.表现出自己的教养
【答案】6.B 7.D 8.C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真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可知,原文说的是“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而不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错误。属于无中生有,。由原文“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可知,原文只是说“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并没有说“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对杰作的透彻理解”错误。表达本身无误,但这里不能作为对“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的正确理解。由原文的结构思路看,最后一段“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是对全文的总结,只要找出上文论述的角度即段落大意或者观点句即可。第一段总说,强调教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而根据后文分析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养,可见D项符合题干中“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的理解。第二段从读书的角度谈如何获得教养,即对文明文化的追求,关键句在开头“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的思想、经验等均属于文明文化,才结合该段“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分析,可见A项属于对杰作表明自己价值的正确理解;第三段中心句在结尾“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见B项正确;结合第四段结尾句“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分析,也可以确定选项ABD是“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的理解。而C项内容“透彻理解”太泛泛,知识层面的透彻不属于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对思想层面的透彻理解和领悟才是正确理解。结合第二段“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可以确定C项不属于正确理解。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之美
王佐良
①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们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也从大自然汲取了最具有美感的形迹和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自身创造的事物中,例如劳动工具和茅舍村落,提炼出美的元素,将它们刻画为用于记录、表达的符号。古代先民们从游牧转变为聚落居住,捕猎种植,饲养制器,举行节庆和祭祀活动,生产劳动的复杂和社会生活的丰富促使他们改进记事、核算、标识的方式,原始的刻画符号便产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安徽蚌埠附近的双墩古墓中出土了七千多年前的六百多个刻符,这些大多刻在陶碗圈足内的符号,生动地表现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等,仿佛一幅幅连环画”。可贵的是,那些鹿、猪、鱼等动物符号,线条之简练,比例之精巧,形象之生动传神,让人不禁怦然心动。刻画它们的决不是一双双笨拙的手,而是一双双灵巧的艺术之手,它们显示出高度熟练的技巧、令人惊奇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强烈的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这样的刻符基础上形成的甲骨文,便具有了旷古绝世的美感。
②从刻符到甲骨文,大概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史传沮诵和仓颉“发明”文字,我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把各地人们已经用了几千年的符号收集起来,为皇室和贵族统治的需要而加以整理和改进,赋予它们公告宣示、表情达意等功能,并使它们形体上更美观优雅、更具贵族气派。比如甲骨文的“人”,一个双臂下垂、弯腰前倾的人,是那时候的人在贵族面前毕恭毕敬的姿态。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汉字经历了从“文”到“字”的革命性发展,《易》《诗》等文学作品标志着汉语言文学正式诞生,然后是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学说纷纷登场,迎来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谁能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不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呢?
③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甲骨文,它不像希腊文那样创造出24个字母,拼出人们称谓事物的声音,形成词汇,它是用极其简练和概括的手法,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概念的、可见的还是纯粹内心的)用单个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含义,能用以组成文章、记事存档、公文告示、书信往来、抒情表达、论理述评、标识戳记,也就是说,具有文字的一切功能。因此,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④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至甲骨文,出现了为王室服务的专业书法家,不仅一笔一画的刀功手法让人赞叹,而且结体布白的清晰概念使一片片刻满文字的甲骨展现出气象万千的整体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书法,或挺拔峻峭,或雍容典雅,有天禀元气之象,令人震撼。古代文字书写的变化常常和朝代的更迭紧密相连。殷商之后,西周大量使用青铜器,金文出现繁荣,金文其实已不仅是“文”,而且有“字”,汉字极大地丰富了。相比甲骨文,金文凸显雍容华贵、结构繁复,这与王室贵族讲究奢靡豪华、繁文缛节的生活方式相映衬。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汉字经历了从简到繁的成长嬗变。然而,终有一天,它会回归到简。秦扫合六国,一统天下,汉字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也开始了由繁到简的转变。隶书的出现,使汉字平民化了,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兢兢业业,刻意创新,汉字书法之美始现千姿百态的绚丽景象。追求书法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大家如群星闪耀,为世人所仰望,“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人们用尽一切华美绚烂的辞藻赞颂书法作品,“纤纤兮如新月出于天涯,落落乎犹众星列于云汉”(孙过庭《书谱》)。从上层阶级到平民百姓都刻苦学习书法,留下了很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佳话。
⑤近来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我甚以为不可。汉字从甲骨文的简到金石籀篆的繁,历经千年,此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向简回归,汉字简化既顺应时代,也符合今天数字化的大趋势。汉字的真美在于简,网络时代的汉字将更加简化并愈益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9.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最优美的。
B.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汲取了最具有美感的形迹和图像。
C.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
D.汉字之美,仅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
B.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是设问句,语意重,语气强,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的观点。
C.文章第③段首先亮出观点“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D.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的观点。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易》《诗》等标志着人类语言文学的正式诞生。
B.相比其他文字,金文凸显雍容华贵、结构繁复,这与王室贵族讲究奢靡豪华、繁文缛节的生活方式相映衬。
C.汉字从甲骨文的简到金石籀篆的繁,历经千年,此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向简回归,汉字简化既顺应时代,也符合今天数字化的大趋势。
D.在刻符基础上形成的文字,具有旷古绝世的美感。
【答案】9.D 10.B 11.C
【解析】9.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仅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错。原文是说“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原文说的是“还在于”,而选项说成“仅在于”。
故选D。
10.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设问句”错,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谁能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不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呢”是反问句。反问句是只问不答,答在问中。设问句式自问自答。该句只问不答,答在问中,所以是反问句。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是一道筛选和辨析信息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标志着人类语言文学的正式诞生”错,原文是说“标志着汉语言文学的正式诞生”。原文是“汉语言文学”,选项说成是“人类语言文学”,范围扩大。
B项,“相比其他文字”错,根据原文“相比甲骨文,金文凸显……”。所以,原文是“相比甲骨文”,选项说成是“相比其他文字”,范围扩大。
D项,“在刻符基础上形成的文字”错,原文是说“在刻符基础上形成的甲骨文,具有旷古绝世的美感”。所以,原文是“甲骨文”,选项说成是“文字”,范围扩大。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课文《上图书馆》,完成下面小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1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答案】12.A 13.B 14.D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老师们教的并不多”说法错误。原文,“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可见,原文只是说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文中并没有说,只是说怀念那时的中外老师。
故选A。
1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这是一种空间顺序”错,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显然是一种时间顺序。
故选B。
14.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筛选信息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公书林”错,原文,“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所以应是清华大学图书馆。
B项,“‘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错,原文说的是“‘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C项,“这样也就满足了我……”错,原文,“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所以,原文是说“部分地满足了”,而不是选项说的“这样也就满足了我……”。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解答时要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前、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载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底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琴”“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缘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使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5.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也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1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1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9.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5.D 16.C 17.A 18.①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②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结构。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④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9.传承:传承技艺;传承武德;传承艺术美;传承哲学文化思想。
注意: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项,“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分析错误,材料三第4段中“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知,只是说不注重武术文化发展的后果,并未提到“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故选D。
1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2段“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可知,“‘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是“春秋早期”而非“春秋时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是“春秋末年”而非“后来”。
B项,“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分析错误,“此”指代的是“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依据材料一第3段“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可知,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D项,“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内容可知,写高水平的习武者是为了证明武术套路“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
故选C。
17.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一是指“武德”,“武德”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包括“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二是指“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且根据原文“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
A项,“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既未体现武德,也未体现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是其体育属性的体现。
故选A。
18.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材料二第1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下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可分析出本材料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2)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下文各段分别从“武术的招式”“武术套路”“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学与武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分析出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并列式”;(3)从“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分析出论证方法是“引证法”;(4)材料二选用了“武松醉打蒋门神”“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金庸、古龙的作品”等大量论据,可分析出“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从“《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可分析出“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9.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第3段“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可概括出“传承技艺”;依据材料二第3段“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可概括出“传承艺术美”;依据材料三第1段“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式先习德”的说法”,可概括出“传承式德”;依据材料三第2段“天人合一的哲学武术理论中将习式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不整体”,可概格出“传承哲学文化思想”。
第二问,依据材料一第3段“武术的本质在于投击性”和材料二第4段“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可分析出“传承技艺应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切忌暴力行为”;依据材料三第4段“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式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分析出“发展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依据材料三第3段“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分析出“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广州越秀区有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
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自习区。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8元/小时和12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较暗,要看书只能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置物柜、充电插座等。
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
付费模式上,该付费自习室采取预收费的会员制方式,第一次免费体验2小时,之后就需要办会员卡,分为月卡、季卡、年卡、储值卡等,最低额度的储值卡为1000元,折算成单次收费在8—12元/小时。记者注意到,在工作日的21时左右,该店的上座率超过了一半。店员向记者介绍,来自习室的顾客以备考学生、考证的白领、准备出国的人为主,一般都是长期备战,来自习室的频率很高,也有附近的上班族前来自习。“有的顾客来着来着,就会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座位,从那之后就一直预订那个座位。”
(摘编自詹晨枫《每小时最高数十元 付费上自习值不值》)
材料二: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家。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就能够静心学习,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
(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
材料三: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将付费自习室作为假日“打卡”地,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现了国庆7天预约满座的情况。“买座自习”的模式并不为所有人接受,有网友觉得,每小时5元到20元不等的花销有些高昂;不过使用者却表示,他们愿意每天花费近百元“投资”学习,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提升。对于不同的看法,当然可以搁置争议,但从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的现实问题来看,却也值得深思。
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之所以要选择去付费自习室学习,说明正常的学习环境不够好。这里的好坏当然不是指硬件方面,相反,很多自习者在家中能拥有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其实,很多人都有随时随地学习的想法,奈何诱惑实在太多,“手机不好玩吗”“电视不好看吗”,套用一句流行语,有时候想学习真是“太难了”。
去付费自习室固然是解决难题的途径之一,但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那才是真本事。
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
(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 映照出哪些现实》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韩剧《请回答1988》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剧增。
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
C.材料二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阐述了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有着一定的积极现实意义。
D.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动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和材料二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是在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习空间。
B.付费自习室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目的是让前来学习的人始终能够处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
C.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的海洋。
D.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想的选择。
2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并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
B.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C.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在家中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等问题。
D.付费自习室的卖点就是环境,一些顾客愿意花钱寻求一种惬意的学习环境,使心灵得到充实。
2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4.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缘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C 21.B 22.A 23.①先驳后立,层层推进。材料二先陈述了部分网友的观点——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然后驳斥上述观点,提出“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了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原因;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24.①付费自习室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学习:②去付费自习室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③付费自习室为满足当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提供了场地;④社会上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付费自习室弥补了这一短板。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受韩剧《请回答1988》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属强加因果,由原文“不少人都对韩剧《请回答1988》……多个城市出现”可知,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以偏概全,由原文“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可知,这个操作只是越秀区这家自习室的。
D项,“这和材料二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错误。材料二并没有否定个人的主观意志。
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付费自习室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错。只是有些付费自习室规定自习区不允许说话讨论,如果想要讨论交流,需要使用小纸条,或者到其他允许说话的区域。
故选B。
22.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
A项,谈的不是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而是学习的新去处和方式的改变。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
材料二开头先通过调查数据指出付费自习室数量渐多;然后针对这一现象指出部分网友的观点——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并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接着分析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原因,进一步驳斥部分网友的观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而在论证过程中,材料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以沈阳、西安等地的付费自习室的数量为例,指出付费自习室兴起的事实;引用“出淤泥而不染”“近来者赤,近墨者黑”等名言名句,证明环境对个人有重要影响等。
2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谈论付费自习室营造惬意的学习环境,让人们在这里静下心来学习;材料二,由“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而是享受,是充电”可知,它为满足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提供了场地;由“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可知,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的问题;材料三,由“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可知,社会上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付费自习宣弥补了这一短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录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整理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6.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拼接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28.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29.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5.C 26.A 27.D 28.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29.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聚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错误,材料三第1段写的是“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还未破译出。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时间早于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时间,足以反驳西方“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观点。
故选A。
2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般出现在题目、首段或末段等位置,阅读时应注意勾画关键语句进行筛选提取。再结合选项一一比对分析正误。
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D项,“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三第2段只说“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并非“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故选D。
28.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材料四,认真分析概括材料后三段的内容,思考它们在论证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的角度或层面。第2段主要是甲骨文与巴比伦楔形文字以及埃及象形文字进行比较,充分论证了甲骨文的起源时间比较早。第3段主要写了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第4段主要写了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据此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29.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讲的是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古老与新潮有机结合。
“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
材料二“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授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讲的是人们欲利用科技手段研究甲骨文。
材料三“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讲的是开辟探索研究的路径,加速研究进程。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2.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3.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4.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6.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追求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教养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因此是没有任何目的的。
C.真正的教养是动态呈现的,是一种不断追求而又从不停歇的努力过程。
D.真正的教养既是完成又是激励,既具有反思精神又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研读世界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B.没有爱的阅读,是戕害人性的,而获得教养必须要有一个客体为前提,那就是人格或个性。
C.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并与之建立息息相通的联系。
D.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花力气、下功夫去对待杰作,他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但反对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
8.对“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
B.对知识有敬重之情
C.对杰作的透彻理解
D.表现出自己的教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之美
王佐良
①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们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也从大自然汲取了最具有美感的形迹和图像。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自身创造的事物中,例如劳动工具和茅舍村落,提炼出美的元素,将它们刻画为用于记录、表达的符号。古代先民们从游牧转变为聚落居住,捕猎种植,饲养制器,举行节庆和祭祀活动,生产劳动的复杂和社会生活的丰富促使他们改进记事、核算、标识的方式,原始的刻画符号便产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安徽蚌埠附近的双墩古墓中出土了七千多年前的六百多个刻符,这些大多刻在陶碗圈足内的符号,生动地表现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等,仿佛一幅幅连环画”。可贵的是,那些鹿、猪、鱼等动物符号,线条之简练,比例之精巧,形象之生动传神,让人不禁怦然心动。刻画它们的决不是一双双笨拙的手,而是一双双灵巧的艺术之手,它们显示出高度熟练的技巧、令人惊奇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强烈的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这样的刻符基础上形成的甲骨文,便具有了旷古绝世的美感。
②从刻符到甲骨文,大概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史传沮诵和仓颉“发明”文字,我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把各地人们已经用了几千年的符号收集起来,为皇室和贵族统治的需要而加以整理和改进,赋予它们公告宣示、表情达意等功能,并使它们形体上更美观优雅、更具贵族气派。比如甲骨文的“人”,一个双臂下垂、弯腰前倾的人,是那时候的人在贵族面前毕恭毕敬的姿态。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汉字经历了从“文”到“字”的革命性发展,《易》《诗》等文学作品标志着汉语言文学正式诞生,然后是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学说纷纷登场,迎来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谁能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不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呢?
③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甲骨文,它不像希腊文那样创造出24个字母,拼出人们称谓事物的声音,形成词汇,它是用极其简练和概括的手法,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概念的、可见的还是纯粹内心的)用单个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含义,能用以组成文章、记事存档、公文告示、书信往来、抒情表达、论理述评、标识戳记,也就是说,具有文字的一切功能。因此,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④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至甲骨文,出现了为王室服务的专业书法家,不仅一笔一画的刀功手法让人赞叹,而且结体布白的清晰概念使一片片刻满文字的甲骨展现出气象万千的整体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书法,或挺拔峻峭,或雍容典雅,有天禀元气之象,令人震撼。古代文字书写的变化常常和朝代的更迭紧密相连。殷商之后,西周大量使用青铜器,金文出现繁荣,金文其实已不仅是“文”,而且有“字”,汉字极大地丰富了。相比甲骨文,金文凸显雍容华贵、结构繁复,这与王室贵族讲究奢靡豪华、繁文缛节的生活方式相映衬。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汉字经历了从简到繁的成长嬗变。然而,终有一天,它会回归到简。秦扫合六国,一统天下,汉字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也开始了由繁到简的转变。隶书的出现,使汉字平民化了,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兢兢业业,刻意创新,汉字书法之美始现千姿百态的绚丽景象。追求书法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大家如群星闪耀,为世人所仰望,“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人们用尽一切华美绚烂的辞藻赞颂书法作品,“纤纤兮如新月出于天涯,落落乎犹众星列于云汉”(孙过庭《书谱》)。从上层阶级到平民百姓都刻苦学习书法,留下了很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佳话。
⑤近来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我甚以为不可。汉字从甲骨文的简到金石籀篆的繁,历经千年,此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向简回归,汉字简化既顺应时代,也符合今天数字化的大趋势。汉字的真美在于简,网络时代的汉字将更加简化并愈益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9.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最优美的。
B.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汲取了最具有美感的形迹和图像。
C.文字的创造是人类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
D.汉字之美,仅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
B.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是设问句,语意重,语气强,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的观点。
C.文章第③段首先亮出观点“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D.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的观点。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经历了革命性的发展,《易》《诗》等标志着人类语言文学的正式诞生。
B.相比其他文字,金文凸显雍容华贵、结构繁复,这与王室贵族讲究奢靡豪华、繁文缛节的生活方式相映衬。
C.汉字从甲骨文的简到金石籀篆的繁,历经千年,此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向简回归,汉字简化既顺应时代,也符合今天数字化的大趋势。
D.在刻符基础上形成的文字,具有旷古绝世的美感。
阅读课文《上图书馆》,完成下面小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文中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13.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前、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载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莫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底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后来,与武艺有关的“打琴”“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缘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清一代的使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5.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也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1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1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9.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与传承。今后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张桌子、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隔出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小格子间。不少人都对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付费自习室印象深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付费自习室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
广州越秀区有一家付费自习室,该自习室分为公共区域和自习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两道门将其隔开,避免自习区受到噪音影响。公共区域中央摆放了一张大桌子,不时有顾客坐在桌旁吃零食、交谈等。该区域还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可小憩的沙发,以及一些零食饮料。公共区域又称为“讨论区”,学习累了或者需要互相交流时可以前往公共区域就座。
公共区域的对面,则是付费自习室的关键:自习区。自习区分为经济区和舒适区两档,分别收费8元/小时和12元/小时,区别在于舒适区有独立的帘子遮挡,完全看不到其他自习座位。而在经济区,灯光比较暗,要看书只能到每个自习座位打开台灯照明。自习座位之间互相用厚厚的挡板隔开,座位上方设置了置物柜、充电插座等。
除了提供学习空间,付费自习室通常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需要遵守。以越秀区这家付费自习室为例,该店的每个自习座位隔间都会张贴《会员守则及告知事项》,其中包括卫生整洁规定、违规处罚规定、零分贝规定等。守则中称,自习区严格禁言,讨论交流请使用小纸条,或到公共休息大厅。除此之外,该自习室还可提供学习计划监督提醒服务。
付费模式上,该付费自习室采取预收费的会员制方式,第一次免费体验2小时,之后就需要办会员卡,分为月卡、季卡、年卡、储值卡等,最低额度的储值卡为1000元,折算成单次收费在8—12元/小时。记者注意到,在工作日的21时左右,该店的上座率超过了一半。店员向记者介绍,来自习室的顾客以备考学生、考证的白领、准备出国的人为主,一般都是长期备战,来自习室的频率很高,也有附近的上班族前来自习。“有的顾客来着来着,就会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座位,从那之后就一直预订那个座位。”
(摘编自詹晨枫《每小时最高数十元 付费上自习值不值》)
材料二: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11月2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沈阳、西安、天津、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付费自习室均超过50家,其中沈阳付费自习室个数已经超过100家。
付费自习室自今年国庆以来,突然成了“流行元素”,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把它作为假日“打卡圣地”。如今,媒体又报道付费自习室数量剧增。部分网友认为付费自习室只是一把“虚火”,那些“买座自习”的人不过是跟风、作秀。我以为,付费自习室突然时髦和热闹起来,固然有“跟风”的成分,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样的“跟风”应该来得更猛烈些。
付费自习室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一种必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一把“实火”。随着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大,人们更舍得花钱为自己的成长投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对于那些求上进、求发展的年轻人而言,属于“刚需”。有网友认为,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就是作秀,放着家里宽敞舒适的环境不用,非得花钱在小小的幽暗隔间里找罪受。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去付费自习,就肯定是为了作秀,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学习对于生命的意义,更无法想象在“小黑屋”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海洋的乐趣。“花钱买自习”,对爱学习的人来说,不是作秀更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是充电。大多数人“跟风”去付费自习室,往往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够强,需要“花钱买环境”。他们在家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就希望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比较浓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律。
关于环境与个人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终究只是个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常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总体而言,环境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正向环境的营造,潜移默化地达到以境育人的目的。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如果到了付费自习室,就能够静心学习,不是挺好吗?只要经济上能承受,又何须别人替他们喊“贵”喊“委屈”呢?
总之,让“付费自习室”来得更猛烈些吧,当“跟风”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正向的风气,何乐而不为?
(摘编自李蓬国《“打卡”付费自习室,“跟风”又何妨》
材料三: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将付费自习室作为假日“打卡”地,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现了国庆7天预约满座的情况。“买座自习”的模式并不为所有人接受,有网友觉得,每小时5元到20元不等的花销有些高昂;不过使用者却表示,他们愿意每天花费近百元“投资”学习,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提升。对于不同的看法,当然可以搁置争议,但从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映照出的现实问题来看,却也值得深思。
首先,说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卓有成效,“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同。以往,很多人心中都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其实不然,殊不知社会瞬息万变,知识随时都在更新,一旦放弃学习就可能与社会脱节。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表明“要我学”正在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之所以要选择去付费自习室学习,说明正常的学习环境不够好。这里的好坏当然不是指硬件方面,相反,很多自习者在家中能拥有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好的学习效果。其实,很多人都有随时随地学习的想法,奈何诱惑实在太多,“手机不好玩吗”“电视不好看吗”,套用一句流行语,有时候想学习真是“太难了”。
去付费自习室固然是解决难题的途径之一,但如何面对干扰因素,找回对学习的专注态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了。没有主动屏蔽干扰的意识,即使身处付费自习室,手机照样也可玩得不亦乐乎。让处处都能变成“付费自习室”,那才是真本事。
最后,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也从侧面表明在自习室等学习场所的公共供给上,还存在短板与缺口。图书馆占座抢座的新闻未曾消失,下班后想继续充电的人只能望锁兴叹。如何在学习场所供给不足上破题,最大化利用好现有资源,既关乎民众的切身权益,更影响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花钱找罪受”的付费自习室使用者们,我们当致以敬意,可如若能既不“花钱”也不“受罪”就能学习好,岂非两全其美?
(摘编自夏熊飞《付费自习室成“打卡”地 映照出哪些现实》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韩剧《请回答1988》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付费自习室,并且付费自习室数量短时间内剧增。
B.付费自习室通常制定一些需要学习者共同遵守的特殊规则,并且将这些规则张贴在每个自习室的座位隔间内。
C.材料二从付费自习室兴起的必然性这一角度,阐述了付费自习室的产生和存在有着一定的积极现实意义。
D.材料三强调内因是关键因素,认为学习的主动意识、专注态度非常重要,这和材料二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2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付费自习室的自习座位之间,不管是用帘子遮挡还是用厚厚的挡板隔开,都是在着力营造独立的相对私密的学习空间。
B.付费自习室是严禁交流讨论、发出声响的,目的是让前来学习的人始终能够处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
C.对爱学习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来学习、来充电就是一种享受,在这里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畅游知识的海洋。
D.对于一个自制力不是特别强的人来说,到付费自习室这样的地方,倒逼自己沉下心来学习,应该说是理想的选择。
2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环境需求催生付费自习室”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付费自习室悄然兴起,并成为一些人阅读和学习的新去处,也在改变着一些人的学习方式。
B.付费自习室的兴起,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C.去付费自习室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自律能力不够强、在家中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等问题。
D.付费自习室的卖点就是环境,一些顾客愿意花钱寻求一种惬意的学习环境,使心灵得到充实。
2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4.付费自习室成为“流行元素”“打卡圣地”,缘于诸多因素的推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列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
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他们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表情包——融合——古老与新潮——带动——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借助——“殷契文渊”平台——查找——甲骨文字、文献、著录等
C.甲骨文研究者——历经——120年、几代奋斗——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整理研究——国图馆藏甲骨——预期——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6.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和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拼接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依存、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28.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
29.在甲骨文(学)的传承、研究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