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三国鼎立
1.(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出现很多大的战役,其中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22·云南保山·七年级期末)东汉末的乱世中,实现北方统一,却兵败赤壁未能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袁绍 D.孙权
4.(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 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 D.秦朝、唐朝、十六国
5.(2022·云南大理·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6.(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台湾 D.海南岛
7.(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的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
A. B.
C. D.
8.(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9.(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B.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C.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D.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10.(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魏、蜀、吴这三个政权,其中吴国的建立者是( )
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曹丕
11.(2022·云南德宏·七年级期末)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琉球 B.夷洲 C.东番 D.吴越
12.(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材料中的“夷洲”即今( )
A.广州 B.洛阳 C.成都 D.台湾
13.(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他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正如他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
A.曹操 B.袁绍 C.诸葛亮 D.刘备
14.(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以下四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场大战,这场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16.(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创作灵感来源于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关于这场战役的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7.(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都与赤壁之战有关。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项符合题意;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A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排除B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选项B符合题意;巨鹿之战,项羽歼灭了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灭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定都洛阳。A项符合题意;221年刘备建立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排除B项;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定都建业,排除D项;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排除C项。故选A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故①处是商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秦朝。故②处是秦朝。东汉灭亡后,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时期,西晋结束了三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全国。故③处是三国。故A符合题意;①处是商朝,故B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秦朝,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夏朝到南北朝的更替顺序,识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魏,故A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蜀,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认识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
6.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达到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所以,“夷洲”指的是今天的台湾,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C。
7.C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C项正确;魏国位于北方,而非蜀国和吴国,排除AB项;蜀国位于吴国的西侧,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AB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是220年曹丕建立的魏国、221年刘备建立是蜀汉、222年孙权建立的吴国,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B项正确;台湾在元朝成为琉球,排除A项;明中叶后称台湾为东番,排除C项;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夷洲,不是吴越,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终未成功,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C项正确;曹操儿子曹丕建立魏,排除A项;袁绍生活在东汉时期,当时魏海没有建立,排除B项;刘备是蜀国皇帝,没有伐魏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解题的关键,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15.A
【详解】由图片下方的文字信息“蒋干盗书”“黄盖诈降”“火烧战船”可知,四张图片反映的战役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故选A;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而蒋干和黄盖是三国时期的人,故排除B;官渡之战的对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黄盖为吴国孙权阵营的大将,故排除C;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时期,而蒋干和黄盖是三国时期的人,故排除D。
1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C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卫温出访夷州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7.B
【详解】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排除CD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