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下表信息有错的一项是( )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破釜沉舟、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A.时间 B.交战双方 C.相关成语 D.影响
2.(2022·云南玉溪·七年级期末)如图内容对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产生的影响有( )
①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利于发展
③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 ④传播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下列选项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比北方丰富③北方战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南迁④江南地区社会长期相对比较稳定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4.(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生产力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2·云南大理·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B.江南战乱较少,相对稳定
C.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6.(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当时江南地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成都 B.咸阳 C.建康 D.长安
7.(2022·云南大理·七年级期末)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8.(2022·云南曲靖·七年级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A.五代十国
B.南朝
C.北朝
D.十六国
9.(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 )
A.后晋 B.南晋 C.东晋 D.后周
10.(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是( )
A.宋、齐、梁、陈 B.梁、唐、晋、汉 C.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D.后周、后汉、后梁、后宋
11.(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A.夏商周时期 B.西晋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2.(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材料解析,回答问题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13.(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制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2)材料二中的“决裂阡陌”指的是哪一措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它的开通有何作用?
(4)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14.(2022·云南曲靖·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
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历史上将他们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促进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5.(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规定,“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中涉及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七年级历史上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文帝、景帝的治国措施。在他们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三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内迁到黄河流域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东晋南朝时,政府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3)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4)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6.(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4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与古猿的不同。你认为从古猿向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图
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都江堰的作用。
材料三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到东晋后期,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四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据杜羽、方莉《劳动成就梦想--劳动精神述评》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而破釜沉舟与秦末农民起义期间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有关,老马识途、朝秦暮楚、纸上谈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有关,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交战双方是前秦与东晋,结果是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打败,影响是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传播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①③④D项正确; ②南方战乱较少,利于发展是属于南方自身的优势,与图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所以只有②不正确,①③④正确,所以答案选A,排除BCD。
4.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这些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①②③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比较落后,排除④;故A正确;B、C和D排除。故选A。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落后,D项错误,符合题意;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之一,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江南战乱较少,相对稳定,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之一,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方人口大批南迁,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6.C
【详解】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建康,C项正确;成都、咸阳、长安都不是江南地区的城市,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正确;公元936年,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排除A项;司马睿建立的是东晋,不是南晋,排除B项;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定都东京开封府,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短暂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处于东晋统治时期,东晋之后南方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北魏统一北方后,先后形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晋仅是其中一个朝代,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12.(1)都江堰;李冰。
(2)商鞅变法;
(3)栽培、施肥、牛耕。(写出两点即可)
【详解】(1)由材料一中图一这个水利工程的示意图可知,这个水利工程是在岷江中修建的,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两部分,据此可判断出,这个水利工程指的应是都江堰。结合课本所学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商君列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变法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由材料三“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可知,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13.(1)铁制农具和牛耕。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南方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决裂阡陌”指的是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根据材料“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依据材料三“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知“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依据材料“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四“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而且南方相对稳定,再结合所学知识,此外南方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生产,以及南方开发较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
14.(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稳定,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中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战国牛尊”,由所学知识可得知,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最终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衰落。
(2)
根据材料二“文帝认为:“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可得出汉文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生存的保障。.“材料第二段“景帝认为:‘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农桑。”等信息。可得知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宝玉石在饿的时候不能当食物,在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只是作为货币使用,不能把其作为根本追求。由此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的共同思想是以农为本。历史上将他们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3)
根据材料三“独江东差安”,可得知,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为安定;由所学可知,为江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等。
(4)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体现的原因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材料二体现的原因是,统治政策的支持;材料三体现的原因是: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由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人才的培养,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等。
15.(1)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2)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3)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水利工程的修建;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4)正确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科技等。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材料一中涉及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根据“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变法取得的成效是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2)
措施:根据“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可归纳出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根据“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可归纳出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根据“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可归纳出提倡勤俭治国;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
主要原因:根据“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可归纳出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表现:根据“东晋南朝时,政府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可归纳出水利工程的修建;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根据“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可归纳出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正确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科技等。
16.(1)北京人会使用火;劳动。
(2)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安定等。
(4)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
【解析】(1)
依据材料一“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近10万件石器。”可以归纳出从古猿向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北京人会使用火和劳动。
(2)
依据材料二都江堰的示意图和文字信息“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飞沙堰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和所学可得出都江堰的作用是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可得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是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南方社会安定等。
(4)
依据材料四“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可得出的认识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