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一朝代的成就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3.(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们把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2022·云南玉溪·七年级期末)下列不属于商朝文明成就的是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5.(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若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他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制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据此回答,作者描述的是( )
A.夏朝 B.秦朝 C.商朝 D.周朝
6.(2022·云南德宏·七年级期末)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它是
A.利簋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7.(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8.(2022·云南曲靖·七年级期末)余秋雨在谈到汉字的地位时提到:“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9.(2022·云南德宏·七年级期末)某中学向全校发出“推广普通话,学写规范字”的倡议书。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是
A.小篆 B.大篆 C.象形文字 D.甲骨文
10.(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商朝的生产生活情况
C.西周的土地制度 D.东周的社会经济情况
11.(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其出土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当时”指的是( )
A.远古时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2.(2022·云南昆明·七年级期末)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充分体现了商朝时期哪一个手工业部门的发达
A.陶瓷业 B.玉器制造业
C.青铜铸造业 D.纺织业
13.(2022·云南大理·七年级期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从初具形态的甲骨文、金文,到大一统的篆书,再到后来风格多变、形态各异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14.(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分别是
A.青铜器、司母戊鼎 B.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C.甲骨文、四羊方尊 D.青铜器、甲骨文
15.(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西周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镇国青铜器--(西周)利簋,证明了我国青铜工艺的高超。该文物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据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①和②分别代表哪原始先民?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帝和炎帝被中华民族尊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利簋是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手材料?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著名的战役”指的是哪次战役?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图中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两件绝世青铜精品铸造于商朝。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商代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故选A;商代还没有使用竹简、木牍、丝帛、麻布和宣纸,排除BCD。
3.A
【解析】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成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符合题意;金文是西周是刻在青铜器上文字,排除B;小篆是秦朝时期出现字体,排除C;隶书是秦朝时期出现字体,排除D。故选A。
4.B
【解析】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因此选择B项;A项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戊所制;B项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D项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ACD三项为商朝文明成就,因此选择B项。
5.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制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早期分布于今天河北,河南一带,位于黄河流域北部,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学会了制造丝帛且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故C正确;夏朝时还未发现文字,故A错误;秦朝和周朝时间在商朝以后,故B、D错误。综上故选C。
6.C
【解析】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C符合题意;ABD项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不符,排除。故选择C。
7.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记载了商代历史,A项正确;甲骨文以后,文字演变顺序是金文、 小篆、 隶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超的甲骨文,B正确;夏朝本身是否存在还存在争议,没有一套成熟文字是其中原因之一,排除A;西周和秦朝都已有成熟文字,但是不符合题意“开始于”的限定,排除CD。故选B。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选项D符合题意;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后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A排除;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B排除;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C排除。故选D。
10.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再结合题干图片可知,司母戊鼎和甲骨文都反映了商朝的生产生活情况,B项正确;夏朝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土地制度、东周的社会经济情况都与题干中图片无关,ACD项错误,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如图所示文物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故“当时”指的是商周时期,B项正确;远古时期,人们还不会青铜器铸造技术,排除A项;秦汉时期、三国时期不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时代,司母戊鼎铸造年代与秦汉、三国时期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司母戊方鼎和四羊方尊都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达。所以答案选C。
13.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高度文明的表现为青铜器制作和甲骨文的是使用,D项正确;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青铜器中的代表,AB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故选D项。
15.(1)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2)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人文初祖。
(3)第一手材料;牧野之战。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稻种”“干栏式房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一中“粟种”“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②是半坡原始居民。
(2)
根据材料二“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被中华民族尊称为人文初祖。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利簋这一文物属于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四“该文物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战役”指的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