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1 16:0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百家争鸣
1.(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论语·为政》中记载某思想家的言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这体现了该思想家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3.(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  )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4.(2022·云南玉溪·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5.(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以上事情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的思想是( )
A.仁 B.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D.兼爱、非攻
6.(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哪个思想家的观点( )
A.孟子 B.韩非 C.孔子 D.老子
7.(2022·云南曲靖·七年级期末)“这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 D.文艺复兴
8.(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下列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的思想( )
A.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道家
9.(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
10.(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很多经典之作。下列作品属于老子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11.(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我们现在要了解春秋时期老子的思想,首选阅读的书籍应该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吕氏春秋》 D.《韩非子》
12.(2022·云南文山·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光彩熠熠,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恩泽后世,光耀环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材料二是谁说的?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本书中?
材料三:《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的思想、教育主张各一项。
材料四: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思想?你认为他的治国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3.(2022·云南昭通·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如下图)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此文字的发现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举两例史实说明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得摘抄原文)
14.(2022·云南红河·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诸多方面都出现了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许多方面展开广泛的讨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摘编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哪一现象?简述该现象出现的历史意义。
(4)综上所述,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因素。
15.(2022·云南临沧·七年级期末)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证》
材料二: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了提倡教育公平,他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2)说出材料二人物的著作及其弟子一名。
(3)材料三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秦王朝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4)说出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题干“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界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A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排除;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C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D排除;故选A。
2.B
【详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根据“为政以德”可知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故选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A;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和题意不符,排除C;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故选B。
3.C
【详解】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的奴隶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制逐步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刑罚,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重用。儒家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选项A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代表,主张“兼爱”、“非攻”,B排除;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改革,提倡法治,C排除;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D排除。故选A。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针对冉求、仲由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与“仁”和“温故而知新”无关,排除A、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D项正确;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排除A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主张以德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意“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知,此事件为百家争鸣,因此A正确,排除BCD三项。
8.D
【详解】根据对话“国君要用刑罚、权术和威势来统治臣民,社会秩序自然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对话反映了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的权威的法家思想。根据对话“国君要顺应情势,让人民自由发展,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话反映的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综上所述,两个同学对话分别体现了法家、道家的思想,D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治”,与题干两个同学对话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A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故选D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故A符合题意;儒家学派主张“仁政”“礼治”、法家学派主张集权专制、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A项正确;《论语》记载的是孔子言论,排除B项;孟子的言论记录在《孟子》,排除C项;韩非子的言论收集在《韩非子》,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A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排除B项;《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 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治理国家
(2)老子;《道德经》
(3)人际交往: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礼:以礼治国。(任意回答2点即可)
(4)韩非;以法治国,健全法制,建立法治国家。
【详解】(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根据材料“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争论”,分析可知: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治理国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是老子的话。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根据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人际交往方面主张“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礼:以礼治国;根据材料“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
(4)由材料四“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我国今天是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要健全法制,要建立法治国家。
13.(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等等(举例符合题意即可)
(3)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图中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根据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等等。
(3)依据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4.(1)表现:铁制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推广。影响:小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2)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现象: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变革;杰出人物的推动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
表现:根据“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普遍使用了牛耕”得出铁制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推广。影响:根据“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得出小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2)
措施:根据“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得出统一度量衡;根据“决裂阡陌”得出废除井田制;根据“教民耕战”得出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根据“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概括得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现象:根据“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得出百家争鸣。历史意义:根据“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方面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结合所学,可从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等进行总结。
(4)
因素:综合材料,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变革、杰出人物的推动等角度总结回答。
15.(1)孔子;儒家;“仁”的学说;有教无类。
(2)《道德经》或《老子》;庄子。
(3)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结合所学可知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的学说;为了提倡教育公平,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2)
根据材料二“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可知老子的代表作为《道德经》,他的弟子可以列举战国时期的庄子。
(3)
根据材料三“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法治的主要内容是以法治国;根据此思想秦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4)
根据所学可从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来回答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